第3节第四十一章英妹子,咱俩又见面了
两人刚走出生活区,就见前面有一位女生手提重重的行李,走起路来显然有些吃力,慢慢地向前移动着。
秦梅香问道,“效军,前面那位女生怎么看着有点眼熟,你再仔细看看,是你们班的学生吗?”
武效军说,“不错,你真是好眼力,见一面都有印象了,是邵英英,像是回家的。”
秦梅香说,“还不走上前问一问,如果有必要的话你也帮她提提行李,毕竟男生力气大。”
武效军说,“好吧,咱们就走快一点,赶上她。”两人加快脚步,很快追上邵英英。
武效军问道,“邵英英,要回家啊,在哪儿搭车。”
邵英英正提着行李低头向前走路,被武效军冷不防的一问,身子不由自主的向路边闪了一下,正和秦梅香四目相对,惊问,“武效军,是你们俩啊,把我吓了一跳,我还以为遇到抢劫的呢。”
秦梅香说,“英妹子,又见面了,看你提这么重的行李,挺费劲的,在哪上车,要是不远的话,让效军帮你提提,我们送你一程。”
邵英英犹豫地说,“很近,过了前面的文化路就到了,不麻烦你们了。”
武效军说,“我知道,可不是很近,相对来说还是有点远,你是要经过年货市场才能到车站,我们也没有别的特殊要紧事,主要就是到年货市场转一转顺便买点东西,正好顺路,还是我来帮你提吧。”
秦梅香看着邵英英有些难为情的样子,忙说,“英妹子,有啥客气的,我们也是同路,效军这男子汉空着手闲着也是闲着,都是一班学生,没有关系。效军,还不快接过来。”
邵英英推辞不过,只好把行李交到武效军手中。秦梅香上前一把抓住邵英英的手,表现的像亲姐妹一样,有说有笑。武效军看着她们两人的热乎劲,也不便插言,只好在身后紧紧地跟着。
虽然距春节还有十多天,已经处处可闻浓浓的年味。街道两边的树上整整齐齐的挂了一些大红灯笼,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商场、超市、卖场均在显眼的位置摆放上重点推荐的年货,打出吸引人眼球的大幅促销广告。虽然天气较冷,并没有阻挡住人们置办年货的热情,各家店内外都挤满了精挑细选购物的人群,一派盛世祥和的景象。
有直接来到菊花百货大楼北侧的文化路,这是平西最大的传统年货一条街。大红的中国结、漂亮的糖果、琳琅满目的商品,熙来攘往的人群,热闹非凡,不仅让过年的氛围变得异常浓烈,而且非常方便选购。
秦梅香热情劲挺大,也不顾邵英英是否情愿,是否乐意,拉着手不放,看到比较喜欢的摊位就东挑西选,还不停地问邵英英这行不行,那好不好。邵英英看着秦梅香的热情劲,虽然内心比较着急,一时也不好月兑身,但也无话可说,只好不停地点头“嗯”着。邵英英趁秦梅香不注意,偶尔看了几眼武效军,武效军心领神会,十分着急,这秦梅香真是的,人家还急着赶路呢,你竟然拉着人家陪你逛市场来了。
武效军轻轻拉了一下秦梅香,小声说,“梅香,天不早了,英英还有三十多公里的路呢,你也抓紧时间,她在你的盛情之下,不好意思月兑身,你也体谅一下吧。”
秦梅香也觉得再拦着不太合适,点头说,“我知道怎么做了,你就不要多操心了。”
秦梅香拉着邵英英来到一家卖剪纸、手工艺品的店铺,仔细看了一会儿,拿起一个直红的中国结问邵英英道,“妹子,你看这个怎么样,我可是以前没曾见过,做工挺精致的,也比较代表咱们中国人的传统习惯。”
邵英英说,“挺不错的,挂在家里,也会增添一些节日的喜庆色彩,如果你有意要的话,不妨和店老板谈谈价钱。”
秦梅香说,“就按照妹子的意见办,老板,这个中国结怎么卖?”
“姑娘,这种中国结目前少有,仅有我们一家,做工相当的精细,顾客十分青睐,货也比较紧俏,现在仅剩下三个,如果你诚心要的话,我可以给你优惠一些,但最低价不能低于八十块。”
秦梅香听此价格,知道店老板没有漫天要价,打定主意,故作惊异道,“老板,你要价也太离谱了吧,充其量最多三十块,你竟然要八十,是不是太夸张了,现在同类最高价格也不过五十块,更何况你的这种中国结从做工和质地都和人家相差一大截。我是实心要,你也要做出让步,咱们找到共识点,成交才是买卖。这样吧,再给你加五块。”
店老板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似得,“闺女,砍价也没有你这样砍的,太离谱了,我这可是本市场独家生意,在别处很难找到的,轻易不会让价的,看你也是实心想要,我就退一步,你也向上添一步,七十块你拿走。”
秦梅香犹豫地说,“太高了,我也不和你胡说,最多四十五元,你卖我拿走,你不卖我不要,我也并非非买不可。”
邵英英在一旁说道,“既然我这姐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你就卖了吧,实在不行再加五块。”
武效军插话道,“老板,生意做活才叫生意,买卖心不头属正常现象,讨价还价是市场规则,最终目的是把生意做成,既然我这妹子说了,干脆利落,五十成交。”
店老板摇摇头,“你们三个年轻人,真会搞价,我算服了你们了,虽然我是亏本赚吆喝,心里高兴,就这么定了,你们拿走吧。”
武效军正要掏钱,秦梅香已经从钱包里取出,交给店老板,店老板接过钱,笑呵呵地拿个包装袋,小心翼翼地放好,叹息道,“这笔生意我真是亏大了,从来没有这么低的价钱,今天算是我白做义工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商家惯用的计俩,只好说,“谢了,有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