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夫人听到火药的事情,心里甚是稀奇,拉着陈炎问这问那。
陈炎也是有问必答,耐心的向杨老夫人介绍了火药的特点,效用,说到兴奋处差点就要把那火药爆炸的化学、物理原理也说了。
那杨老夫人也不知道听懂了没有,只是一个劲儿的在点头,还问陈炎每种火器的外形,能不能只伤手脚,不伤人命。
陈宜中在一旁听了,却是半信半疑。他自己以前曾经粗略翻阅过《武经总要》,却没有看过陈炎所描述的那些东西,也没有陈炎说的那样详细,就问道:“炎儿还看过什么典籍,对火药竟是如此精通?”
陈炎也觉得自己说多了些,这几天也不知怎么回事,只要一提起火药,自己就情绪特别亢奋,仿佛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嘴上也有说不完的话,急着想把自己知道的那些火药知识全部告诉身边的每一位人。
他见陈宜中起了疑心,急忙起身,低头答道:“孩儿以前阅书时曾读过,靖康元年时,守卫汴京的李纲丞相就是用霹雳火炮杀退金兵的。去年,传言襄樊两城接连陷落,就是因为元兵制作了一种先进的攻城火器回回炮。传言那回回炮发射出去,震天动地,摄人魂魄,使得我大宋守城将士个个心胆破碎,当时的襄阳知府吕文焕虽已守城六年,却迫于那火炮的威力无奈出城投降。孩儿心想,现在想要克敌制胜,必须造出比那震天炮威力更大的火器来,所以平素对火药格外注意,去年在临安遇到几位健康城火药作流落过来的的老工匠,向他们求教了火器和火药的制作方法,幸蒙他们倾囊相授,所以对火药之事略懂皮毛。”
陈宜中沉吟了片刻,觉得陈炎说的似乎在理,就点点头道:“难得炎儿如此关心国事,可惜这世态纷攘,不然以炎儿的聪慧,潜心苦读,将来成就必定会超过阿大!”
陈炎猛地抬头,注视着陈宜中问道:“阿大觉得这世道,还有我三尺书桌安放之处?”
陈宜中听罢,眉毛一扬,惊道:“炎儿你不会是想弃文从武吧?你真要想弃文从武?”
这宋朝时候抑武扬文,文人常常直接凌架于武人之上,部队掌握兵权的也往往是文官,而且武将的晋升空间窄、渠道少。文官序列的陈宜中现在已经是朝中的一品大员了,而他的胞弟陈自中身在武官序列,虽已历练了多年,到现在却还只是个六品的昭武校尉。
宋朝的很多文人,潜意识里瞧不起武人,陈宜中身处文官圈里,自是沾染这种习气,难免也有些瞧不起武官,这也是他身为枢密使,却不能和宋朝的殿前禁军几位军官处好关系的原因之一,重文轻武的他那里会容得自己的儿子要弃文从武。
陈炎知道陈宜中重文轻武的心理,但是在这乱世,不仗剑天涯怎能实现自己改变命运,扭转乾坤的理想,他连忙答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崇文还需重武,身处这乱世之中,危难之际,炎儿想成为一名文武两全之人。”
“对,要文武两全,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汉子。宜中呀,以前为娘老是认为你阿大太过粗蛮,现在才知道你的软弱。孙儿说的很好,文武双修,不可偏废!宜中,你过来扶娘起来……”杨老夫人越说越激动,越说声音越响,挣扎的要站起身来。
陈宜中和陈炎急忙上前,左右扶起杨老夫人,只见杨老夫人艰难的移动步子向着南边靠窗的一个大木箱走去,到了木箱旁,陈炎急忙帮助杨老夫人打开了木箱,只见木箱里装着很多书籍器物,那些笔墨纸砚一看就知道是陈宜中少时用过的。
陈宜中没想到杨老夫人还会保存这些自己少时用过的器物,看到这些熟悉又陌生的书籍和器物,回忆起童年母亲在父亲的反对和训斥声中,默默支持自己寒窗苦读的情景,两个眼眶一瞬间变得红红的。
杨老夫人拨开那些书籍和器物,只见木箱底下放着一个狭长的檀木匣子。陈宜中想俯子去取那个檀木匣子,却被杨老夫人示意制止了。
只见杨老夫人亲自颤巍巍的举起那个黑木匣子,弹去灰尘,动作迟缓的打开这个匣子,拿出一个用织锦包裹着的长长的器物。陈炎一看那形状,知道是把宝剑,心里思忖道:“这木箱里的书籍器物都是陈宜中以前使用过的,不知道这把宝剑是不是也是他以前用过的?”
杨老夫人在陈宜中和陈炎的帮助下,揭开了那条漂亮的织锦,果然露出一把宝剑。
抚模着那精致的剑鞘,杨老夫人似乎想起了很多,她看看陈宜中,感叹道:“这是你阿大以前留下的,他在你们还小的时候,到处州缙云找人铸造了两把宝剑,一名至刚,一名至柔,准备等你和弟弟长大了赠予你们,我却一直把它们压在箱底。后来你进太学求学,你弟弟自中跟拳师学武,我就让你弟弟选一把剑,他要了至刚,留下这至柔,却从来未曾授予你。今日我看孙儿虽手无缚鸡之力,但心存豪侠之气,昨晚更是少年英武,扬我大宋威名,长我陈家志气,我现想把这把至柔宝剑赠予孙儿,勉励他沙场除敌,保家卫国,你不会反对吧?”
说罢,不等陈宜中回话,就将那宝剑塞到了陈炎手中。陈炎躬身接过宝剑,他稍稍拔出点宝剑,只见寒光闪闪,在剑身上他第一次目睹了自己宋朝的脸庞,浓眉大眼,隆鼻方口,那张脸虽说不上十分俊俏,倒也是有着几分英气。再看那剑,剑身上雕饰着北斗七星,正是一把七星龙泉剑。
陈宜中搀扶着杨老夫人,看看在一旁耍弄宝剑的陈炎说道:“炎儿既然决定习武,当然要有趁手的武器,听说当年教自中拳脚的拳师吴金明虽已于前些年过世,但他的很多传人依然生活在永嘉县瓯渠里,待我哪天带炎儿过去,找来几位师父,让他们教炎儿一些粗浅功夫以作防身之用。”
杨老夫人点点头道:“那吴师傅到着实有些本领,自中几位拳师中最是敬重他了。老身也听说过‘瓯渠的雄鸡也会三路棒’的俚语,相信他的传人也一定武艺高超。”
陈炎此时正在拿着宝剑,思忖着这剑为何要以至柔来命名时。听了陈宜中和杨老夫人的对话,他摇摇头道:“太婆,我想先去趟处州(今丽水市),以后再去瓯渠!”
“炎儿为何要去处州?”陈宜中愕然道。
“阿大忘了炎儿要造火器的事了,这处州龙泉里正是龙泉剑的铸造地,定然会有很多高明的铁匠。”
陈炎一边耍弄着手里的宝剑,一边解释道。
“到处州招工匠,让你阿大吩咐人去就是了,炎儿何须受着舟车劳顿?”杨老夫人异常怜惜地说道。
“太婆、阿大,这造火器毕竟不同于铸剑,邀请他们过来,还须我想他们说清楚要做些什么,求得他们的愿意,他们来的欢心,铸造的火器才会质地更好。要是我们强征他们过来,慢待那些铸剑大师,他们不愿铸造火器,我们再苦苦相逼恐怕也是无济于事。这些日子,我想画几张草图,再去处州缙云县探寻铸剑大师和得力的铁匠。”说罢,陈炎一按机括,手中的长剑竟陡然变得柔软,系在腰间,却是一条很好的腰带,手腕一抖,这剑又挺直如故。
陈炎这才明白这把七星龙泉宝剑取名至柔的原因,他记起当年在东洋留学时,和鉴湖女侠秋瑾一起饮酒舞剑的情形,情不自禁举起宝剑,耍弄了起来,嘴里吟诵道:
“三尺龙泉剑,匣里谁人识。
他日屠匈奴,云霄留斗气。”
杨老夫人听了,嘴里连声喊妙,她扭脸对陈宜中说道:“宜中呀,当年你‘六君子’时的精气神,为娘看来都附身在炎儿身上了。”
陈宜中看着陈炎持剑而舞,内心甚是惊诧:“自己这个儿子,以前吟诗都是“为赋新诗强说愁”,说些无病申吟、不着边际的内容,今个儿却是豪气冲天,有时还真怀疑他不是自己原来的儿子,不是投江前的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