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下同)中的《毛遂自荐》《晏子使楚》《猴王出世》《将相和》等课文中,经常出现“步”“尺”之类的古代长度单位,由于年代久远,与现在运用的长度标准相差甚远,古人的一步等于多少尺?一尺该是现在的多少厘米?各朝代的长度标准有何差异?本文仅对部分古代长度单位溯源探究,供大家参考。
据《续文献通考》卷108《乐8》载:“周以八尺为步,秦汉以六尺为步。”周朝盛行八卦之说,“八卦”象征天、地、日、月、风、雷、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八个方位,最初是用来记事的符号,后来逐渐神秘化,并以八为吉祥数,以至于在制定长度标准时,也以八尺为一步(此之前以五尺为一步)。
既然“周朝以八尺为步,秦汉以六尺为步”,那一尺究竟为几何?各朝代尺的标准如何?
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历代古尺时有出土,为研究我国古尺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由于年代久远,各个朝代留存至今的尺制造精粗不同,保存完好的程度也各异,要精确列出各个朝代尺度的数值十分困难,只能是约数。
据丘光明编著的《中国历代度量衡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考证:商尺约为16厘米,战国、西汉、新莽约为23.1厘米,东汉约为23.5厘米,三国约为24厘米,两晋约为24.4厘米,北魏28厘米,北周29厘米,东后魏30.2厘米,唐为30.3厘米,宋为31.67厘米,明、清两代为32厘米,民国为33.33厘米。
根据上述各个朝代每尺约合的长度值换算,第八册中的“积累·运用二”,其中的《毛遂自荐》一文:“……(毛遂)大声说道:‘大王所以敢当众叱责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但如今大王与我在十步之内,楚国纵然强大,大王也倚仗不着……’”(摘自第八册语文第43页)这里所记述的是战国时期发生的故事,据查周之前的一步为5尺,一尺折合为当今的23.1厘米,因此这“十步之内”的长度折合为当今的标准应约为:23.1厘米x5(尺)x10(步)=115.5厘米x10(步)=1155厘米=11.55米。通过上述计算,这“十步之内”的距离应为11.55米。
第十册《晏子使楚》一文记叙的是春秋末期的故事:“齐王派大夫晏子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摘自第十册语文第80页)这里所说的“五尺来高”,相当于今天的:16厘米x5(尺)=80厘米。这个洞的高折合为今约80厘米。不足1米高的门,怪不得晏子反唇相讥为“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第十二册语文第14课《猴王出世》一文出自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其中“……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摘自第十二册语文第68页),此文为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因而应按明朝时尺的标准换算,由于明朝一尺约为32厘米,仙石的高折合为今32厘米x36.5(尺)=1168厘米,约合11.7米,相当于三层楼房的高度;而仙石的围圆经折算为今32厘米x24(尺)=768厘米,约7.7米。
第十二册语文中第12课《将相和》一文,其中蔺相如有一段话:“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摘自第十二册语文第59页),文中的“五步”应按秦之前战国时期的标准来计算,由于战国时一尺相当于今天的23.1厘米,即为:23.1厘米x8(尺)x5(步)=924厘米=9.24米。因此,蔺相如与秦王之间的五步距离应为9.24米。
第十二册语文第13课《景阳冈》一文,选自《水浒传》:“……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摘自第十二册语文第66页),这十步究竟有多远呢?
由于《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宋时的一尺等于31.6厘米,因此,武松所退的“十步”经换算相当于今天的:31.6厘米x5(尺)x10(步)=1580厘米=15.8米武松退“十步”即今天的15.8米。而在1981年意大利罗马举行的田径世界杯赛上中国运动员邹振先以17米34的成绩夺得三级跳远冠军。相比之下,精通武功的武松这一跳还是符合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