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听到这个问题,意识到关键时刻来到,自己的前途就在此一刻,如果回答合乎皇上的心意,那么自己的抱负理想锦绣前程都可以实现,如果回答不符合皇上的心意,那么自己只能老死荒野无人问津。
近期皇上的态度很不明朗,罢黜议和的茹瑺,疏远积极削藩的齐泰黄子澄,削藩事情变得扑朔迷离,不过以杨士奇的判断,现在的皇上是要改方式,而不是改方向,因为现在的方向没法改,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走。
“皇上,臣支持皇上削藩之议,应该削藩。”杨士奇缓缓的回答,心里反而坦然。
“你支持削藩?黄子澄说,诸藩王必反,所以要削其兵夺其权;茹瑺则说,藩王是屏藩朝廷的支柱,不该肆意削权;孰对孰错?”朱允炆继续问,这是一个在削藩上很关键的问题。
自古削藩时候,都面临着这样的悖论,藩王会造反所以要削藩,因为削藩迫使藩王造反。不同的人处理结果大不相同。汉高祖杀异姓王,是削藩,各异姓王身死国灭。汉景帝削藩,造成七王之乱。
支持者反对者都有自己的充分的理由,如果这个理论问题搞不清楚,处理削藩就会比较麻烦,朱允炆的前世今生,对这个类似鸡和蛋的问题,也是不太明白。
杨士奇听到这个问题,反而心里没了负担,虽然他以前身份卑微,或浪荡江湖,或隐身于文墨,却不妨碍他思考推演国家之事。一个人优秀和平庸的区别在于思考,优秀的人事前思考,平庸的人事到临头才思考。
无疑,杨士奇是一个优秀的人,他对于朝廷大事,在自己心里曾经多番推演,特别是入职翰林院以后,看一些前朝秘档对比当前策略,他不止一次的假设自己该如何建议和处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现在的情况,虽然出现很多问题,让国事危如累卵,不过还是有挽救的余地,如果再不更改,怕是回天乏力。
“皇上,黄子澄茹瑺之言,皆有道理,不过都不全面。”杨士奇在肯定中的否定,让朱允炆很是惊讶。这样的论调,在现在这个非黑即白的环境下,非常的罕见。
“以你之见,怎样才是全面的?”
“皇上,微臣愚见,以诸藩王必反,今rì不反来rì必反为削藩依据,实乃有强词夺理之嫌。反之,因为诸藩王无造反之实,朝廷削藩迫使藩王造反,兵戈相向涂炭生灵等原因反对,就是鼠目寸光。”
杨士奇否定支持和反对削藩的两大原因,用眼角余光看了看朱允炆,看到面前的皇上一副坦然受教的样子,心里更加高兴,自信心高涨,继续自己的论述。
“皇上,恕臣直言,从古以来,帝室随着时间更替,会渐渐弱化。当帝室强盛,则诸王俯首听命,当帝室衰弱,诸王则悖逆不法。大明诸藩王皆太祖血脉,都是皇室贵胄,和帝王之位乃一线之差。太祖在世,溺爱血脉,授予诸王兵甲之权,他们乃是国家屏藩。随着时rì推移,诸王兵权rì重,影响甚至获取藩国治权,也是必然。当帝室衰弱,诸王起兵造反到未必会出现,但是皇命不行于藩国则是必然。朝廷国家的存在,就是皇命政令通达为基准,皇命政令不行于藩国,国家已经陷入分裂。茹瑺持有的观点,遗祸不在现在,而在未来,非朝廷长久之福。”
“帝室衰弱藩国rì强,即使藩国真有不法事,朝廷也无力惩治改变。所以,朝廷应在帝室强盛之时,夺藩王兵权,限制藩王干涉治权,这样以避免来rì皇命难出都城之事。故汉之景帝武帝才会推行削藩,皇上现在也应该效仿汉景武二帝。”
“削藩,不是着眼于未来诸王造反,现在要废其位,而是预防来rì藩国不遵皇命,现在限制其权力、削去其兵权。如果以黄子澄所论,则是强词夺理,迫使藩王起兵对抗朝廷。”
杨士奇洋洋洒洒一番言词,朱允炆基本听明白,藩王不造反不听话,是未来最大的可能,刚好是黄子澄和茹瑺两个人观点的中间状态,这也是帝室和藩王在博弈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状态。
现在定义为来rì造反,必然要夺藩王富贵爵位,使得藩王造反。对结果预测不同,必然会制定不同的应多方法。造反对应的策略必然是杀戮和反抗,错误的目标会形成错误的方式,汉景帝和建文帝就是目标错误。
“以你所言,朕当效仿汉武帝推恩令策?现在更改削藩国策?”朱允炆基本听出杨士奇的观点。
“皇上,削藩之初,推恩令策是合适的。不过,现在不可用。”杨士奇又给出一个让人意外的答案。
“为何?”
“皇上,燕逆朱棣已经以靖难为名,起兵对抗朝廷,这是造反。即使朝廷现在对其推行武帝推恩令,燕逆绝对不忍受自己的脖子再套上要命的绳索,自己和子孙随时担心朝廷清算,一定不会接受,拥兵自重或者入京摄政,一定会是燕逆的选择。”
“杨士奇,以你所对,朝廷削藩之策有误,推恩令又不可行,那朝廷该当如何?”朱允炆听着也微微有点焦躁,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到底搞如何呢?
“皇上,国事处理,有所坚持也该有所变通。朝廷前期削藩的方法不是很合适,但是全面转成推恩令方式也困难。微臣以为,对燕逆应该这样已经实施造反的藩王,应该派兵剿灭,绝对不可动摇姑息。而对其他藩王,则需要采用推恩令策,削其兵马保其富贵。剿灭燕逆,断绝其他藩王的侥幸;采用推恩令,使燕逆孤立利于剿灭。”
“这个方法成!”朱允炆听完杨士奇的建议,心里一赞,不愧是历史名人,有几把刷子,没有辱没“领头羊”的名声。朱允炆了解建文帝的完整历史,前期目标错误是主因,在对朱老四几年的战争中,态度摇摆不定,也是最终失败的原因。
杨士奇现在的方式,从战略上可以更改这些错误,对于知道历史结果和过程的朱允炆而言,这种坚持和变通的结合,真的是非常正确。
“对燕逆该强行剿灭,此议符合朕意。山东盛庸铁铉平安等,你以为可剿灭燕逆否?”朱允炆感觉拿到屠龙刀一般,小宇宙充满力量。
“皇上,微臣愚见,”杨士奇咬了咬下嘴唇,略微停顿,像是下定决心一般,“盛庸平安等将军,剿灭燕逆不容乐观,望皇上慎思慎行。”
“不乐观?”朱允炆有点惊讶,这不乐观是客套话,其实是说剿灭朱老四靠盛庸平安不行,军事上朱允炆还真不是太懂,这好继续做问题宝宝。“虽然耿炳文李景隆多次败绩,但是山东现在还有三十万兵马,还有郭英吴杰等宿将,盛庸平安等勇将,而燕逆将不过张玉朱能,兵马也就十五万左右,朝廷何以就不能剿灭燕逆?”
“皇上,虽说朝廷兵马将领都多于燕逆,但是臣以为有四不胜之弊,第一弊端,朝廷分兵守各地,任何一地的兵力都不能占优势;第二弊端,将士战心不盛战意不强;第三弊端,朝廷兵马战力不强;第四弊端,盛庸平安带兵的能力不及燕贼逆首朱棣。有此四个弊端,朝廷剿灭燕逆确实不容乐观。”
四不胜弊端,听着真是让人不舒服,不过仔细对照朱允炆知道的历史,以及现在的现状,还真有这样的问题。朱允炆终于觉得找到一个宝贝,比建文帝看重的黄子澄有用的多。
“有此四个弊端,朝廷该当如何改善?”
“再次明诏朱棣为叛逆,以提升将士战心战意;暂时采取固守坚城,疲劳使燕军老疲,朝廷再增兵北方;cāo演兵马提升战力;最主要的,请皇上谨慎选择统兵将领,对抗朱棣。如此剿灭燕逆,或可有效。”杨士奇把自己今rì来的所思所虑,都贡献出来了。
“嗯,谋国之论,朕当思虑后再决定。”朱允炆也没有想到现在的问题比前几rì好像更危险,只能先这样,需要在考虑考虑。“对燕逆剿灭,对其余诸藩王辅以推恩之法,你意对诸藩王以后该当如何安置?”
杨士奇心里微微一沉,略微有点失望,毕竟谁殚jīng竭虑想出来的对策,让领导否定,或者这样不置可否的态度应对,有点失望的情绪也是必然。朱允炆转换话题,也只能跟着转换应对。
“对诸藩王,仿唐宋例,虚其权尊其爵!”杨士奇平淡的应对,这样是很多朝臣的观点。
朱允炆前世所看历史,虚其权尊其爵是唐宋以及明后期对待宗室藩王的策略,不过这个策略倒是减少藩王对皇帝的威胁,可是又养出一大堆浪费粮食的蛀虫,是在令人不爽。
“如若让藩王不威胁朝廷,又能为国效力,不做米粮之虫,该当如何?”朱允炆也是天马行空的抛出自己前世脑海中的一个疑问。
杨士奇一愣,王室宗亲为国效力,必然有权,有权而又不会产生威胁,还真的没法,最起码杨士奇没有如此假设过。只能如实回答“微臣愚钝,臣不知该当如何,请皇上恕罪。”
杨士奇这样回答,让朱允炆很高兴,基于时代的局限xìng,不知道如何处理,也是必然的。就连自己这个利用历史结果的作弊的人,也没有想出一个好方法,只能再放一放,也许以后可以有解决的办法。
今天和杨士奇一番谈话,让朱允炆更加了解现在局势的严重xìng,同时感觉前几rì那一团乱麻的局面,似乎有了解决的办法。心里也是非常高兴。俊秀的脸上泛起一丝自信的微笑,今天的面试结果令人满意。
“杨士奇,你即rì升翰林院侍讲,随侍朕身边。”
杨士奇一愣,随后一阵喜悦,跪倒在地磕头谢恩。这是平步青云呀,才是半天的功夫,就升官,关键是变成皇上身边的人,成为和方孝孺一个层面的人物。
朱允炆也看着眼前这个满脸感恩的人,三十多岁,正当壮年。就让你我来改变大明的未来,保证哥伟大的种/马生活可以延续。
*****风叔卖萌*****
正史,靖难之战初期,建文帝就明诏朱棣为叛逆,削去朱棣的宗人府玉蝶,也就是说不在承认朱棣为老朱家的人。可是因为建文帝在耿炳文北征时的那句嘱咐,让朝臣搞不清楚朱棣现在到底是不是该杀的叛逆。
所以文中牵强附会给朱允炆提出再次明诏宣布朱棣为叛逆的建议。希望各位鞋童莫要较真。
关注新/浪作者同名微/博,了解最新更新信息。
若果觉得还风叔写的不太烂,请加收藏(放入书架),赏推荐票票。各位鞋童看过来,这里的大叔也jīng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