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 第23章:极品败家子

作者 : 風滴皈迹

()听到朱允炆再次问,为什么这两年朝廷钱粮消耗如此之大,户部的三位高官都是头上黑线无数,这也太不厚道了吧,要逼着人把话说透。卓敬也是心里打鼓,伸手向夏元吉做个你上的手势。夏元吉看着卓敬一脸的求助,作为户部第三号人物,夏元吉只能硬着头皮往上顶。

“皇上,卓大人所言不虚,在洪武三十一年,国库钱粮还是很充裕,皇上登基以后,对税收钱粮之事多有更改,多行仁政遗惠万民,先是降低浙江福建数个州府税率;后来又因官员奏报,免去很多地方的赋税;地方官员为弘扬圣人仁政,课税rì益草率,致使朝廷税赋不能如数征收;皇上改太祖律法之苛刻,又使得官员贪墨陋习渐渐抬头;以此种种缘由,朝廷税赋逐年减少,到现在朝廷每年税赋收缴不足洪武朝五成,现在秋税开征在即,很多州府的夏税还没有收缴入库,朝廷税收锐减。”

“再有,建文一年,皇上同意方先生奏议,提升部分官员品秩,朝廷官员俸禄增加;更为主要的是,皇上初登大宝多有赏赐;建文一年五月,燕逆起兵,朝廷先后派耿炳文李景隆领军北征,兵马调动先后达七十万之多,这其中钱粮消耗巨大,加上北方战事屡次败绩,被燕逆夺取烧毁钱粮辎重无数,朝廷为征战只能一次次的补给,开销巨大。”

夏元吉额头冒着细汗,在这个凉意爽人的秋rì,绝对不是热出来的汗水,是因为紧张所致,看着朱允炆等待他继续说下去的神情,夏元吉只好一横心,说出不愿意直口的结论。

“皇上,以上微臣皆如实禀奏,绝无虚言夸大之词。朝廷开支巨大,而收入锐减,大军消耗异常庞大,致使得国库钱粮现在呈现不充裕的情形。请皇上明察。”

“皇上,夏元吉所奏都是事情,绝无虚假言语,请皇上明断。”户部尚书王钝也出声帮腔。作为上司,现在该给下属扛事,是他让下属上奏的,为的就是一旦触怒皇上,自己可以为其解月兑,毕竟尚书比侍郎说话更有分量。

朱允炆听明白朝廷钱粮不足的原因,也清楚为何三个户部官员,回答问题的时候,推来推去,最后由两人完成一个问题的答案。因为这个答案就是现在户部钱粮不足,是朱允炆自己造成的,就差指着鼻子点名。

乌龙,彻底乌龙的一塌糊涂。朱允炆问的时候,压根就没想到和他有关,最多也就是建文的问题,和他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却不曾想到,在三位官员的眼中,他就是唯一的建文帝朱允炆。批判到皇帝头上,别怪他们三个一副紧张兮兮的样子。

建文帝呀建文帝,真是个超级败家子儿,朱老爷子辛辛苦苦节衣缩食,从官员身上抠从万民身上收,几十年攒的这些家底,让你两年多一点时间就给败光。有钱不花放在库房发霉也不对,不过也不该这么花呀,削藩这么大的事,没有水落石出时候,就敢胡乱花钱,真是个二货。

为了所谓的仁政随意减免赋税,得到好名声破坏国家法度,让朝廷钱粮锐减,这rì子还过不过呀!其实再想想,也还不能怪建文帝,一个小白帝二代加富二代,跟着三个书虫呆子弄削藩,他们也没有想到削藩问题如此艰难。吃不穷穿不穷,主意不好一生穷,老爹诚不欺人。

朱允炆在哪里把可怜的建文帝月复诽一阵子,能解气解决不了问题,朝廷财富难以支撑旷持rì久的战争,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战争不能短时间内结束,是个现实的问题,两个问题互相牵制掣肘,这样的连环扣必须解开。

朱允炆揉揉鼻子,对着户部三个大佬一笑,“以前是朕思虑不周,即便是朕减免一些地方的赋税,大军北征有所消耗,为何税赋会差如此之多?”朱允炆是真心不懂,月老师没说,历史课本总说明朝经济繁荣,总以为当上皇帝有花不完的钱。

户部三个大佬,紧张一阵子,没有等到皇上的雷霆之怒,反而听到皇上的一句道歉,太惊讶太让人感动了。心里一番唏嘘之后,该给皇上补一补经济知识,一个只知道孔孟之道周公之礼的皇上,是不可能成为一代雄主的。

尚书王钝拱手施礼,说:“皇上,臣等惭愧,不能为皇上分忧,望皇上恕罪。”

朱允炆一摆手,“别惭愧了,不能分忧倒是真的,你惭愧就能让钱粮充裕吗?先给朕说道说道,从根子上说。”朱允炆还不担心这些人贪污,毕竟朱老爷子几十年的杀戮,对贪官的威慑还在,况且现在这些尚书侍郎之类的高官,都是从朱元璋哪里过来的,绝对不会是大贪官。

卓敬接过问题,对朱允炆回答道:“皇上,太祖时,朝廷重农抑商,造黄册清点各州府丁口,就是为了保证朝廷税收稳定。朝廷税收主要有丁税亩税,再辅以盐、茶、马等其他税收,就可以保证朝廷各项开支。国家没有战事,卫所兵卒屯田自给,朝廷担负不多。现在战事骤起,军卒屯田就停止,所有开销都需国库负担,入少出多,就变成现在的情形。”

原来如此呀,军队需要自给种粮食给自己吃,现在不能种地,这开销自然就增大,刚才错怪建文那孩子。“那丁税和亩税如何收的?”

“皇上,丁税就是人口税,民十六岁以下为半丁,十六岁以上为全丁,都需要向朝廷缴纳丁税,而亩税以一家田地多寡为依据,辅以田力贫瘠差异,缴纳亩税。”

“亩税收多少?”

“皇上,中人之家,亩税一斗。”

“亩税一斗?那么少。”朱允炆大概记得,明朝一石大概就是九十四五公斤的样子,一斗还不到十公斤,不是太高呀!

“皇上,”没等卓敬回答,夏元吉站起身来,躬身一礼,略带焦急的回答:“皇上,这一斗的税,只是夏税,还有秋税,也是一斗。这样的税率已经很非常高?”

“税率很高?有多高?说详细点。”朱允炆也觉得刚才的判断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对。

“如果风调雨顺,没有蝗灾、旱灾、水灾的话,江南稻谷亩产两石左右,中原小麦亩产一石五斗左右,北平以北,亩产会更少。每年亩税两斗,江南一年两熟,略微好点,别的地方一年只有一熟,就会很吃力。再加上丁税,多交税耗,一年生产的粮食,近四成都交赋税。还有官府徭役,负担已经很重。平常之年,庶民百姓也仅仅只能养家活口而已,灾荒之年,卖儿卖女就是常事,易子而食也有时发生。皇上久居深宫,乃万民之君父,轻赋薄徭为爱民之本,请皇上三思!”

让夏元吉这么一说,朱允炆也是哑然无语,在他的脑子里,亩产四五百公斤很都是普通,一亩地交税十公斤,当然不高。没有想到的是,现在的大明,没有化肥,也没有选育的高产种子,生产力极为落后,怎能和自己记忆中的农民相比较。亩产一石五斗,大概不到一百五十公斤(三百斤),对于中原百姓来说,连自己都不够吃,只能多种田才能养住家人吃喝。

加上还要多交,比如那公开的秘密——淋尖踢斛之法,都会让百姓多交粮食。再加上担负的徭役,负担确实不轻。夏元吉抢着说话,就是怕朱允炆不懂实情,说税率不高,再要增加税赋。他真的错怪朱允炆。

“四成都要交税?确实不易,那丁税呢?”

卓敬知道夏元吉为万民担忧,年纪轻一旦控制不住情绪,说出不合适的话,就不好回旋。示意夏元吉坐下,他回答朱允炆的问题:“皇上,丁税是按人头来征收的,只要一出生,就会产生口税,是国家最大的税收来源,也是朝廷税收问题最多的地方。”

“为何是问题最多的?”朱允炆不解的问。

“洪武末年,太祖敕令各州府清点人口,造册登记人口六千七百余万,和洪武中期人口基本差不多。百姓为了逃避口税,机会想办法藏匿人口,就会严重影响朝廷税赋。”

朱允炆又惊讶了,整个大明帝国才不到七千万人口,两府一十三省,才那么一点人口,平均一个省才多少人?和记忆中的一个城市都比不上,现在倒是不用计划生育,还要鼓励生育,中国人不是很能生娃吗?为何现在出现这种异常的情况。朱允炆有很多很多疑问,只能在此向三个大臣询问。

朱允炆提问,三个大臣回答。朱允炆才知道今天干出一件极为愚蠢的事,好奇害死猫,在一个极度陌生的领域里,想问明白问清楚,真是没好果子吃。对方是专业人士,会不会小瞧他问题幼稚还不重要,几个人倒是回答的井井有条,有理有据。税收多少,税收方式,如何运输如何保存。上下几千年如何演变,汉朝怎么收税,唐朝怎么收税,宋朝又是怎么收税。说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可惜,说的再明白再清楚,再简单易懂,朱皇上朱允炆先生基本没听懂,代沟太多,况且税收方面的事,也不是这种业余历史爱好者能弄明白的。

一头黑线一团乱麻,既然已经问出,再乱的麻也要理一理,不然以后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该如何调整改善。

朱允炆一边听三个人说,一边让可怜的脑袋瓜,飞速运转,从他们的答案里理出来一点点东西。

*****风叔卖萌*****

关注新/浪作者同名微/博,了解最新更新信息。

若果觉得还风叔写的不太烂,请加收藏(放入书架),赏推荐票票。各位鞋童看过来,这里的大叔也jīng彩!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最新章节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全文阅读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