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扩离开雄州去燕京劝降,整整七天过去了,没有任何消息传来。童贯心绪烦乱,坐立不安。这天一早,他派人通知赵良嗣,前来宣抚司议事。
赵良嗣接到命令后,立刻赶往宣抚司府衙。一路上,心情十分郁闷。这次马扩去燕京劝降,是他建议的。万一马扩也被耶律淳斩杀,这责任恐怕要由自己来承担。以后,童太师还会采纳自己的建议吗?赵良嗣越想越后悔。
一见面,童贯就说:“良嗣,我看马扩这次凶多吉少。那耶律淳已经斩杀我三人了,他能唯独放过马扩?不该派马扩去燕京。”
赵良嗣表情苦涩,无言以对。忽然他想起知州和诜,便说道:“太师,和知州这几天没收到蜡丸密信?那说明,马扩还活着。如果被斩杀的话,肯定会传来消息的。”
话音刚落,和诜匆匆忙忙走进来。他一脸紧张,手里拿着一个蜡丸密信。
“太师,燕京有消息传来,您看,马扩被软禁起来了。”
童贯接过密信看了看,又交给赵良嗣。赵良嗣反复看了好几遍,抬头问道:“和大人,这消息可靠吗?”
“赵大人放心,这消息绝对可靠。”和诜肯定地说。
童贯站起来,倒背双手,来回踱步。他在考虑是否该下令出兵。屋里一片肃静。赵良嗣与和诜默默地看着童贯。
“看来不出兵不行了。只有出兵,或许才能救马扩一命。”童贯停下脚步,缓缓坐下。显然,他已经打定主意了。
随后,童贯让行军参谋官刘韐起草命令:自即rì起,大军巡边,开向边境。但须严令各军不得杀人,不得抢财物,遇到辽军攻击立即返回,不得恋战。
命令下发后,种师道和辛兴宗所率东西两路大军,分别从雄州和广信军两地,向北部边界缓缓移动。
西路军前军都统杨可世率五千轻骑走在最前边。
这天,晴空万里,阳光普照着五月的田野,各种sè彩斑斓的小野花随处绽开。暖暖的风,在一片片即将成熟的燕麦田上,波浪一样滚过。
五千轻骑,队形整齐,看上去像是在进行野营训练。
杨可世胯下一匹枣红sè烈马,威风凛凛。临近边境时,斥候飞马来报:辽国境内无一兵一卒。杨可世听完报告,忍不住哈哈大笑。笑声洪亮,吓得路边草丛里的几只灰sè野鸟,扑棱扑棱地乱飞而去。
不久,斥候又来报告说,前方新城县有守御辽军,守将名叫耶律大石,是个瘸腿。据百姓讲,兵马很少,大部分是些老弱病残之辈。
杨可世听后,又哈哈大笑,对副将王军说:“看来耶律淳没啥将才,残疾之人都上阵了。”杨可世对耶律大石这个名字很陌生,不知道此人是何方神圣。
宋军队伍大摇大摆地进入辽国境内。果然没遇到一个守兵,这让副将王军感到可疑。小心别中了辽将诱敌深入的诡计。王军向杨可世建议说:“将军,您看,我们是否把主力留下,先派出小队骑兵前去试探一下?”
杨可世不以为然,说:“如此谨小慎微,别让大辽的那个瘸腿将军笑话。不用害怕,我估计辽军很可能将主力拉到燕京周围去了。”遂令全军继续往前推进。
一路上,没见到一个人影。队伍来到一片丘陵地带,杨可世下令停止前进,问身旁行军参谋:“现在进入辽境多少里路了?”
参谋回答:“将军,已进入辽境三十里路,距前方新城还有九十六里路。”。
杨可世征询王军:“你说,是进还是停?”
王进犹豫不决。
杨可世略一思索,下令:“再进三十里。”
王军提醒道:“将军,是不是该派人给前方守将送劝降信去?”
这劝降信早已拟好,随军携带着。
杨可世一拍脑袋,说:“啊呀,亏你提醒,差点误了大事。你看派谁去好?”
一个年龄十仈jiǔ岁的亲兵说:“报告将军,我愿去。”
杨可世目光上下打量着他,问:“叫什么名字?”
“报告将军,我叫韩光。”
杨可世拍了拍他肩膀,笑着说:“韩光,好名字!信要送到,人要回来。”
“是!”清脆的回答声,让杨可世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在西北战场上第一次送情报时的情景。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杨可世感慨万千,微微叹息。
韩光快马驰骋,直奔新城。
新城是一座小城。在一间古旧寺庙里,耶律大石正与几名辽将开会议事。
耶律大石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这年三十五岁,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美中不足的是,有点坡脚。(这人很不一般,大辽灭亡后,他历尽艰辛,在中亚缔造了一个西辽帝国。)大石本是个满月复经纶的文人,1115年,他参加科举考试荣获第一,入翰林院,任翰林应奉,人称他林牙大石。林牙,是辽国掌理文翰之官。他兼通汉文契丹文,是辽朝唯一的契丹族进士。1120年,辽国上京失守,中京危机,州县所失几半。他眼看国家山河破碎,实在坐不住了,便向天祚帝请缨,投笔从戎,出任兴军节度使。耶律淳登基后,任命他为西南路都统,让他全权指挥前线军事防御。
耶律大石说:“据哨探报告,南军已入境。我计划在兰沟甸设伏,以逸待劳,但我军兵力不足,仅有两千人马,宜速战速决,方能获胜。要保密,不能让南军看出一点破绽。”
这时,一个卫兵进来说:“报告将军,抓到一个南军小兵,说是来给您送信的。”
“带进来。”
韩光走进庙里,不卑不亢地说:“将军,我奉命给您送来一封信。”说着,从怀里取出一个纸袋,交给卫兵。卫兵又转交给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扫了一眼信中内容,微微一笑,说:“让我们投降?可笑之至!”说完,把来信撕了个粉碎,扔到地上。
耶律大石转头问身旁的几个将领:“你们愿意投降吗?”
他们一起振臂高喊:“誓死不降!誓死不降!”
耶律大石对韩光说:“你看到了吧?他们都不愿意投降。回去告诉童贯和你们的将军,大辽官兵,绝不投降,直到战死!”
韩光走后,耶律大石也离开新城,直接来到兰沟甸北侧的一个小山包上,扎营结寨。他要在这里狠狠打击一下宋军的气焰。
忽然,哨探来报:“南军在距离兰沟甸十几里处停止前进,似乎要扎营结寨。”
耶律大石一怔:停止不前?不能让计划泡汤,要想办法让南军上钩。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身旁副将萧遏鲁如此这般地交代一番。
萧遏鲁听完,点头明白。
杨可世的五千骑兵在一片开阔地带下马扎营。这时,前方大路上突然跑来一群老百姓。他们跑到队伍前,纷纷诉说道:“我们rì思夜盼,今天总算把宋军盼来了。这真是天赐神佑啊。”
见此情形,杨可世十分高兴,令士兵们拿出自己带的干粮和水,慰劳百姓。这群百姓也毫不客气,又吃又喝,好像几天没吃饭似的。
王军悄悄对杨可世说:“忽然冒出这么一群老百姓,将军不觉得有点可疑么?”
杨可世嘲笑王军说:“你别这也可疑那也可疑,搞得草木皆兵,坏我士气。你是不是好久没上战场了?百姓和士兵差别很大,一望便知。”
王军神情严峻,疑虑重重。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走到杨可世跟前说:“将军,您得救一救后面的老百姓啊,我老伴儿带着怀孕的儿媳妇也在后面,我担心他们被辽军抓回去。”
杨可世问:“老人家,后面的人离此地还有多远啊?”
老人回答:“不远,大概有二三十里地,过了前面的兰沟甸,往前走不多远就看到了。”
杨可世令部队上马前进,去接应那些来投靠大宋的老百姓们。
杨可世想,辽国百姓还真有来投奔的,由此来看,皇上制定的作战方略也是有道理的。杨可世边走边想,不知不觉走进兰沟甸峡谷。这是一条干涸的狭窄的河谷,地上是碎石子和砂砾,两侧是斜坡,坡上是一片松树林。
杨可世的五千骑兵涌进了兰沟甸。
杨可世越走越感到不安,他感觉这峡谷yīn气浓重,似乎不祥。他刚下令退兵,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耶律大石在山坡上已下达攻击的命令。
没听见一声冲锋号角,只看见一队队辽军从树林中冲出,乱箭齐发,箭矢如雨。宋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五千军马拥挤在狭窄的河谷之中,东窜西奔,自相践踏。
王军飞马来到杨可世面前,大声疾呼:“将军,快往南走。”
隐蔽在山坡松树林里的一排弓箭手,刷地站了起来,一起朝杨可世放箭。杨可世的八个亲兵急忙举起盾牌,将杨可世保护住。
站在山顶上的耶律大石令旗一挥,潜伏在松林中的一匹一匹战马,好似猛虎下山一般,冲向河谷,杀向宋军。
兰沟甸河谷,尘土飞扬,杀声震天,一场血战,厮杀了近半个时辰才结束。
如血的残阳,洒落在着干涸的河谷里。到处是被砍下的人头,胳膊,腿和脚。倒地的马匹和残缺不全的尸体,横七竖八。辽兵和宋兵都混躺在一起,只能从服装上才能分辨出来。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
也有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辽兵或宋兵,他们仰望天空,不知心里是在向往天堂,还是在恐惧地狱。那不停抽搐的嘴角,不知道是在微笑还是在痛苦。
杨可世率领残兵败将杀开一条血路,冲出河谷,一直窜出十几里路,见后无追兵,才停下脚步,在一块麦田边上,下马休息。
突然,埋伏在麦田中的那些化妆成老百姓的辽军一齐向宋军shè箭,副将王军不幸胸口中箭而亡。
杨可世怒睁圆眼,命令队伍包围麦田,一个也不许放过。三十六个辽兵,全部被剁成肉酱。杨可世亲自砍杀了三名。
杨可世的身上脸上,到处都是血迹斑斑。他两眼通红,目光凶狠,好像要吃人似的,又好像刚刚吃过人似的。
杨可世盘点了一下人马,还剩下不到两千。一场激战,损失大半,他觉得无颜去见童贯太师,无颜去见种师道将军。从军二十年来,哪打过这样的败仗?
杨可世越想越生气,举起战刀就往自己的脖子砍去。紧急时刻,只听当啷一声,杨可世的战刀被亲兵韩光打落在地。
“这仗打得如此窝囊,我上对不住皇上,下对不住弟兄,我有何脸面活在世上?”杨可世嚎啕大哭,残兵败将们都一起跟着眼角抹泪。
获悉杨可世在兰沟甸兵败,损兵折将,童贯仿佛被人重击一拳。他脸sè铁青,目光呆滞,瘫坐在太师椅上,一言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