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悲凉玉殿秋 第二十七章密信往来

作者 : 树征

()蔡攸自五月十八rì,离开京城汴梁,六月十三rì才到达雄州。他一路之上,游山玩水,逢庙就跪拜,见神就烧香,所用香火,整整一马车。他双手拈香,闭目祈祷,口中念念有词,无非是乞求各路神仙保佑,让大宋之师,旗开得胜,一举收复燕京,让自己载誉而归。

当他走到běijīng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县)时,获悉宋军兵败白沟,便突然病倒。后来,在大名府美女的jīng心照料下,蔡攸渐渐康复。

这天,童贯和蔡攸在雄州宣抚司接到徽宗手诏,让他们立即班师回朝。童贯打算回到河间府,蔡攸很想回到大名府,二人各怀鬼胎,彼此心照不宣。

赵良嗣觉得就这样回去,有点灰溜溜的意味。回朝之后,恐怕要遭到许多臣僚们的白眼和嘲笑,他心有不甘。他曾经听马扩说,现在李处温是燕京的首台大臣,手握大权。而多年前,赵良嗣与李处温同在辽朝为官,曾经是莫逆之交。

赵良嗣找到马扩,进一步落实了一下李处温的情况。赵良嗣说:“我想写封信给李处温,请他做内应,里应外合,一举拿下燕京。你看怎样?”

“这个想法很好。我在燕京时,曾听说,耶律淳很看重李处温。成功的可能xìng很大,应该立即向童太师提出建议。一旦大军撤退,就失去机会了。”马扩赞成,积极支持。

于是,赵良嗣来到宣抚司,向童贯和蔡攸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童贯有些怀疑,他想,多次派人去燕京劝降,不是丢了xìng命,就是无功而返。现在,已经与辽军开战数次,还写信劝降,能有效果吗?童贯心里虽然怀疑,但没直接表态。

蔡攸一听,极力支持,他说:“有这样的好机会,为啥不试一试?也许,一试就成。不过,你们的关系到底怎样?如果是泛泛之交,就不必浪费笔墨了。”

赵良嗣解释说:“蔡大人,良嗣过去在大辽为官,与处温结成莫逆之交。我们曾在燕京的北极庙中拈香为盟,yù共同灭亡契丹,今良嗣已经南归,北极庙中之约,必不虚设。如果处温收到良嗣书信,一定会做内应,与我军里应外合。”

蔡攸一听大喜:“既然关系如此紧密,还不马上写信?事不宜迟。大军可以暂不撤退。”

童贯说:“陛下手诏可是让我们立刻撤军,不能违抗啊。”

“没事,我来承担责任。”蔡攸一拍胸脯,毫不犹豫地说。

童贯知道,蔡攸与皇上关系非同一般。于是,点头默许。

赵良嗣立刻挥笔写信。信的原文是这样的:

窃以为,天厌契丹,自取颠覆,兵连祸结,弥历岁时,旧君未还,新君孤立,扰攘之余,仰惟劳止。遥想当年,阁下自中朝使还,植与奭相迎于良乡之驿舍,阁下具道朝廷礼乐文物之盛,痛愤北戎腥膻残酷之弊,至扼腕太息。既又执手于中京景昌门外之邸中,极言戎狄所以将亡之状。议既决,乃使不肖先归朝,乞收复幽蓟故地。岁月悠悠,数载已过。苍天在上,矢志不渝。不肖今随军北上,阁下闻之必然大喜。自古兴国未有若女真之速,辽东辽西,已为奄有,前年取上京,今年取中京,遂破云中,如摧古拉朽,所在肝脑涂地,腥闻于天山之西。良民所遭如此,岂不痛心疾首耶?尚虑女真乘已胜之势,下居庸之孤城,为之奈何?我燕之人必引领南下,已有来苏之望。上yù拯民于水火,乃遣太师楚国公领重兵百万,将次于境上,伐罪吊民,霈如时雨,已号令八路将帅官兵,不得荼毒良民,应天意,顺民心,扩幽蓟,安生聚集,此其大略也。如或昏迷不恭,邦有常宪,悔之晚矣。燕地偏狭,幅员不过数百里,已患女真之侵疆,且虑旧君之复至,军兵rì益困,赋役rì益重,此正契丹运尽天亡之时也。虽有智者,何以为谋?五京已亡者四,区区弱燕,岂能孤立?阁下与诸庙堂大臣,岂不共知也?善为契丹之计者,莫若劝降新君,以全燕之地来献朝廷,以安元元,以保骨肉,策之上也。如新君执迷及左右用事之人不明祸福,请阁下秘结豪杰,拘囚首虏,壶浆箪食,开门迎降,使阁下世享富贵,长守全燕,以申前rì之志,策之次也。阁下父子,有志于此,适逢斯时,千载难遇,不可失也!已奉敕旨,如以其旧官来降者,即以旧官处之,功高者别加厚赏。诚望阁下审时度势,果断处置,植遥望北天,恭候佳音。

赵良嗣写完信,心情激荡,难以平静。他把信交给童贯审阅。童贯默默地看了一遍,啥也没说,便递给蔡攸。蔡攸细细地看了一遍,点头称赞说:“好。马上送到燕京去。”

赵良嗣将信件抄写一份,交给宣抚司有关人员留存。

赵良嗣说:“派谁去送信呢?必须通过可靠的谍报渠道,秘密传送才好。不然,一旦暴露,处温一家死无葬身之地。”

“此事,和诜在此就好办。可惜,被我弹劾调离。他在燕京安插了不少耳目。”童贯轻轻叹了一口气。

蔡攸笑笑说:“这有何难?现任知州贾茂原来不是雄州通判么?他一定也有秘密渠道。何不派人去把他叫来一同商议?”

不一会儿,贾茂匆匆来到宣抚司。贾茂刚刚被王黼提拔起来,接替和诜,任雄州知州。他这年四十六岁,白白净净,能说会道,一表人才。他听说要往燕京给李处温传送秘密信件,就一口承诺下来。他说:

“没问题。请两位宣抚大人放心,我有一人,他可以完成此事。这人家在易州,是一个绸缎商人,他时常来雄州榷场购货,也时常去燕京销货,这人名叫赵履仁,头脑灵活,办事细心,他与李处温之子李奭关系密切。”

“这可是xìng命攸关之事,万万不可大意。”童贯很高兴,一再叮嘱道

贾茂一脸认真,郑重地说:“属下能有机会为收复燕京出力,定当珍惜。请太师放心。”

蔡攸将信件又细读一遍,在手里掂量了一下,才交给贾茂,并且语气严肃地说:“你刚刚上任,可别把这事办砸了。这封信,非同寻常,可抵得上千军万马。”

“宣抚大人放心,办不好,贾茂的头可以随时取走。”

蔡攸笑呵呵地,轻轻拍了拍贾茂的头,说:“你这颗头,看上去长得很结实呀。”众人大笑。

信件很快就送到了燕京李处温手上。李处温将信反复看了数遍。他觉得,现在劝降根本不可能,因为四军大王萧干,前军都统耶律大石等,都要求决战到底,都抱着必死之信念。汉臣之中,像左企弓等人也明确表态,宁肯降金,也坚决不降宋。他们认为,大宋时常出尔反尔,不诚信,耍心眼,靠不住。

李处温现在最着急的是自己手中没有军队。军队分成了好几块,一块掌握在萧干手里,驻扎在范村一带。一块掌握在耶律大石手里,驻扎在新城与白沟河一带。一块掌握在郭药师手里,驻扎在涿州。燕京的军队掌握在天锡帝手里,现在天锡帝生病卧床,实际掌握在萧德妃手里。

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自己的队伍。可是,这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好处是,李处温现在手中有一笔钱,大约有七万贯,这是耶律淳交给他,让他招兵买马,用来抵御女真的。他想正好可以用这笔钱,来办这件大事。

李处温让儿子李奭立刻给赵良嗣回信,让赵履仁捎回去。李奭在回书中说:

自曩昔一别,时绝音秏,耳可得闻,目不得见。至于宴饮谈笑,每思而念之。是时,奭与待制尝数言灭虏为誓。近岁之间,内外相凌,盗贼竞起,虽分五路,已陷四京,虽有幽燕,孤危将亡,甚于累卵,无计解其纷难也,盖历数之将尽矣。相公自入枢廷,顿变白首,夙夜不遑,怀履薄临深之惧,东虏近rì,复有深入,虑遭族诛之难,不思往rì之非,惟念今rì之咎。愚闻缜密然后事济,兵以诡道制胜。大宋未有所行,先形于外,若议行师,深宜密速,愿救燕乡无告之民。新君成立,全是相公与北枢萧公以及李处能等同立。今新君卧病,燕京纷乱,人心惶惶。萧干与耶律大石以及萧德妃手握重兵,杀气浓重。亦有不少同志意yù南归,奭将与之共议。相公亦深思远虑,择机而动。事关重大,不得不机密而行。奭夜不能寐,雄州虽近在咫尺,却不能立刻相唔,殷殷之意,以待来rì畅叙。

这天,赵履仁以购货为名,来到雄州,将李奭的回信送达雄州知州府衙,交给贾茂。贾茂又迅速转交给童贯。童贯蔡攸和赵良嗣,很快就传看完毕。童贯说:“应将此事和来往书信,一并上报朝廷,让皇上知道,以免造成误解。”蔡攸和赵良嗣二人都赞成。

赵良嗣信心满怀地说:“大军也要做好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需要向燕京进发。”

蔡攸说:“那当然。只是种师道致仕了,谁来担任都统制?”蔡攸这是第一次亲临前线,对于军中将领不很熟悉。

“你是大学士节度使,你来担任怎样?”童贯很认真地说。

蔡攸吓了一跳,说:“太师真会开玩笑。我手无缚鸡之力,哪有此等本事?要不,派人去终南山,把老种请回来?”

“去请,他也未必能回来。”赵良嗣话已出嘴,立刻后悔。他看到童贯的脸sè晴转多云,逐渐yīn郁起来。

徽宗在崇政殿看到了童贯的奏章和赵良嗣与李奭的通信,他反复看了几遍,对童贯蔡攸赵良嗣所谋划的这个里应外合,收复燕京之计策,很是赞赏。徽宗感觉此事希望很大。

徽宗要考虑的更深远一些。他脑子里开始盘算着,燕京收复之后,一定要设立宣抚司,可是,派谁去挑起宣抚使这付重担呢?徽宗想来想去,感觉王安中应该是最合适之人选。

王师中这年四十七岁,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此时任尚书左丞。王师中一贯积极拥护北伐,对收复燕京,态度明确,立场坚定。

前年chūn天,徽宗在禁中曲宴宰执,酒酣之时,徽宗忽然想测验一下诸位大臣对收复燕京的态度,于是拿出一张纸片,让同意出兵北上的大臣,在纸片上签名。结果,除了童贯、王黼外,只有王安中签名。

王安中说:“王某生长在北方,闻燕人思归之情切矣,若今举事,指挥可定,某愿书名。”

其余大臣,都默然不语,也不签名。当时,蔡京也在现场,他也拒绝签名。他说:“陛下,此事非同小可,容臣仔细考虑后,再面奏。”

王师中的办事能力到底如何?对此,徽宗没有完全把握。他知道,燕京一旦收复,政务将很繁重,作为宣抚使,边防重臣,没有干练之才能,没有果断之魄力,是不能胜任的。

徽宗又把童贯奏章和随附之书信,翻看了一遍。燕京能这么容易收复吗?忽然冒出的这个疑问,在徽宗脑海里,像朵黑云一样飘来飘去。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故国悲凉玉殿秋最新章节 | 故国悲凉玉殿秋全文阅读 | 故国悲凉玉殿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