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之重整河山 第十四章 第二次废帝

作者 : 沉思长眼

()灭了丁原之后,李儒劝董卓时不我待,应尽快处理废立之事,迟则生变,同时也谋划加大西凉集团的影响力。

袁绍见事态紧急,召唤贾晟商量对策。

贾晟说:“汉室衰萎,天家颜面亏损,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四百的汉室正统在世间的影响力还没降低多少。我们一定反对董贼的行为,站住了大义,让天下人知道了我们的态度就行了。不可过分激怒董贼,以免祸及家人。”

袁绍表示同意:“贤婿所言甚是,董卓此时废帝,反对者必是众多,只要我出面反对必然成为众人的头领,为我袁家赢得不少荣誉。”

“对!”贾晟同意:“随着董卓势力的增加,对朝廷控制的力度加大,再加上换个皇帝对世家大族的利益无什么影响,最终会成功的。”

董卓在家再次摆宴请众大臣,贾晟知他要撕破面皮了,所以披挂整齐,全副武装的前往赴宴,令王双在半个时辰后领兵到董卓家接应自己。

到了现场,果然发现董卓令五百名军士埋伏在四周。

在筵席上董卓又一次提出了少帝软弱,没个人主的样子,应立陈留王为帝。

席间响起一片嗡嗡议论声,袁绍想起了自己的使命,和叔父袁隗对视了一眼。挺身站起来说:“今上即位没几天,也没过什么失德的事。当时伊尹、霍光也是在帝失德之后告太庙而废。你董卓废帝的理由可站不住脚。”

董卓说:“我正是想效仿先贤圣人,为了大汉江山另立新君。”

袁绍说:“你没有那个威望和能力,这种行为无疑是造反。”

董卓怒曰:“我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掌握天下兵马,我要另立新帝。谁敢不从?”

袁绍亦说:“你虽然权重,却也堵不住天下人悠悠众生之口。强行废立,必然留下的是遗臭万年。”

到场的各世家的代表,在朝堂的代言人纷纷站起来支持袁绍。

董卓的手下大多数都是粗陋的武夫,吵架哪里是一群腐儒的对手。

被吵得不耐烦了,纷纷拔出刀剑,就要动手。

听得外面一阵喧哗,一名卫士匆匆过来向董卓禀报:“大人,外面来了一队士兵足有千人,要闯进府来了,请大人定夺。”

“何人的兵马?”其实不用说,董卓心里也清楚,是广平候贾晟的人,自己掌握了除去贾晟外的所有武装力量。

“大人,是车骑将军的人马。”

“竖子坏我大事。”董卓雷霆大怒,就要发令让埋伏的人出手,杀了袁绍和贾晟。

李儒忙抱住董卓:“不行,不行。”

董卓虽然蛮横,但自己知道自己的弱点,对李儒的话还是言听计从。

强压心头怒火,拂袖而去。董卓手下的另一个谋士跟大家说:“此事押后再议。”

与会的各位也无奈回家了,算是虚惊一场。

袁绍见自己表演完了,也借机出门,回家去了。

李儒给董卓分析现场形势,开玩笑,那袁绍四世三公的家族,根深蒂固,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杀一个会逼反一大片。贾晟是袁绍的女婿,同样也算是那个家族的人,本身还是名扬天下的人,少年天才,拥有粉丝无数,号召力极强。本身据说也有万夫不挡之勇。

现在他们的援军在外面,且不说能不能杀了他们,杀了他们后患无穷啊。

“依你之见呢?”

“让他们离开朝廷,离开dìdū。”

李儒想了一下,说:“给袁绍一个渤海太守,让他去上任,让贾晟回冀州,在名义上各地方属官不应呆在京师。他两人一走,没了领头的,也没了军队,方便我们行事了。”

董卓说:“我真不甘心就这么饶了他们。”

“事有急缓,一旦我们完全掌握了朝廷再对付他们不迟。”

“那就依你的主意,明rì以天子的名义拟一份诏书,让各地的官员都回属地。”

李儒称诺。

接到命令,贾晟非常高兴,早就厌倦了雒阳这个老旧的大都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各种势力盘根错节,徒耗国力。偏偏还轻易动不得,看看董卓的rì后的下场就知道了。

说起来,贾晟还是很佩服董卓的魄力和勇气,敢于直接面对各个世家大族,向反对派举起屠刀,毫不留情的将之消灭。真是一代霸主所为。

这个时代的两个悲催大反派之一,令人扼腕叹息的英雄人物,董卓只是命运不好,出场的时机不对。注定了是配角,注定了要给他人做嫁衣,成全了主角的光辉形象。

另一个是张角,那个提前发动起义的老道,没按预定的时间表走,结果成了命运的弃子。间接死在了自己授业恩师手里,尘归尘,土归土了。

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中华史上没有那一个年代比现在更丰富,更有激情,更有魅力了。各路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台子,就是这两位英雄搭建的。

张角的黄巾起义给了各路英雄登台的机会,在这之前,大汉政权垂垂老矣,但余威尚存。皇帝的一道诏书,允许豪强自己拥有武装,使好多英雄冒了出来。

董卓的乱政废帝拉开了大戏的幕布,各路英雄有了登台的理由。讨伐逆贼董卓成了一个扩大影响和势力的最好理由。

暗暗为董卓叹息了两声,贾晟便准备回冀州。

来的时候带了五千人,赵云带走了一千,加上新加入的并州军,雒阳有七千军队。

一声令下,浩浩荡荡大军开拔,奔赴冀州。

当然还有贾晟一家人,蔡邕一家人。将作营的一些工匠,包括刘晔、马均等人及他们的家眷。

当然袁绍和他是一路走的。两家的封地是挨着得呢。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今安徽寿县东南)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刘晔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刘晔七岁时,母亲去世。其母临终时说:“你父亲的仆人有诬害人的秉xìng,我担心自己死后会出乱局,希望你和你哥哥长大后能除去此人。”

刘晔十三岁时就按母亲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而后又坦然向父亲请罪。刘普原先大怒,但知道刘晔的动机后也对他十分欣赏,不作苛责。汝南许劭善于观人,当时杨州避难,称刘晔有佐世之才。

刘晔成年后到雒阳游学,与此时的贾晟相遇,听到贾晟的名声和看到贾晟的著作,专门来上门讨教。贾晟听到刘晔来访,大喜过望,亲自迎出府门。到家里大排宴席招待刘晔。席间贾晟拿出自制的火锅来招待刘晔。吃得刘晔自是心花怒放,又喝了不少英雄酒,被贾晟一阵忽悠,头脑一热答应了出仕贾晟的将军府。

马钧,字德衡,为三国时期著名科学家。国外不少发明家如爱迪生等,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令咱中国人骄傲的发明家马钧,知道的人却并不多。这个三国时期魏国的发明家,在洛阳生活期间搞了不少发明,可史料中竟连他的生卒年月都没留下来,这实在是遗憾!

马钧虽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他却以自己的发明而令人钦佩。当时的文学家傅玄称赞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学家裴松之也称赞他“巧思绝世”。马钧出身贫寒,幼时一直在乡下生活,不善于与人交往,一门心思读书,特别爱动脑筋,尤其喜欢钻研机械制造方面的难题。马钧是“语言的矮子,行动的巨人”,他勤于动手,为其从事机械制造打下了基础。

马钧长大后,到魏国的都城洛阳做了一个小官,后来就一直住在洛阳。当时洛阳城有一大块坡地,老百姓想在那里种菜,因为无法引水浇地,这块地就一直荒着。马钧知道后,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制造出了翻车(又称龙骨水车),把河里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终于能种菜浇水了。

马钧制造的翻车,是对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东汉以前,农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桔槔,二是辘轳。桔槔早在chūn秋时期就已经应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树上或木架子上用绳子固定一根横木,横木的一端系上水桶,另一端坠上石块。提水时两端一起一落,由于运用了杠杆原理,比较省力、方便。辘轳比桔槔又前进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轮转原理进行提水,特别适用于从深水井中汲水。但这两种灌溉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只能间隔地由低处往高处提水,不能连续运动,效率低,也比较费力。而马钧制造的翻车则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灌溉,它结构jīng巧,可连续不断地提水,轻快省力,连儿童都能转动,效率比前两种提水工具高出许多。

贾晟和马均的结识是有一次他在雒阳城外,看到有农民在用翻车提水,随从不屑一顾,说:“这个东西哪里比得上咱们那里的‘水龙’。”正好被从这里经过的马均听到了,就追问怎么回事。那随丛一解释,马均就明白了,对‘发明’‘水龙’的贾晟佩服不已,听说贾晟在前面,就跑过来见礼。碰巧贾晟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捡一此他感兴趣的事情说了,马均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要拜贾晟为师。贾晟说:“拜师就免了,你随我回冀州,我必倾囊而授。”

“拜见主公。”马均立马倒头便拜。

就这样,伟大的发明家成了贾晟的幕僚。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重生三国之重整河山最新章节 | 重生三国之重整河山全文阅读 | 重生三国之重整河山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