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向南很果断,跟武牧谈话当晚就让武牧的两名堂兄弟跟着武牧,做武牧的副官,贴身保护武牧。
武牧汗颜,感觉有点小题大做,这两名堂兄弟还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很难派上大用场。
武向南很严肃的提醒武牧:你现在不是一家三口,全族上下大几百号人已经没有了退路。全族人的身家xìng命都系在武牧身上,实在是再小心谨慎都不为过。
既然是这样,武牧就不再推辞。两名堂兄弟,一个叫武唯亮,长得颇为jīng明;一个叫武唯忠,长得五大三粗。这俩人年龄都比武牧大,见到武牧以后,姿态放得很低,做足了下属的礼仪。
武牧很是满意。
第二天武牧就带着武唯亮和武唯忠回到军营。
武唯亮和武唯忠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新兵训练,正式开始副官生涯。
海城的局面越来越紧张,海城已经正式举起反旗,耆英就是再昏庸对于造反这样的大事,也不敢掉以轻心,满清的围剿随时都会到;海城自身的后勤压力越来越大,武器的产量越来越低,眼看就要无以为继。
委员会开会的频率越来越高,每月一次改为每周一次,现在又改为三天一次。
会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低。
海城要主动出击、攻城掠地是必须的,往那边进攻就成了争论焦点。
张长利和陈添财主张攻击盛京,扩大地盘;沈聪和程凤章主张攻击附近州县,最好是原料产地,好解决财政危机。
几个人相持不下,争论不休,一个必须尽快拿出的的决议讨论了半个月还是没有结果,每次开会为了这个问题两帮人都争得乱红脖子粗,最近更是有像全武行发展的趋势。
武牧对于委员会越来越腻歪。
后世,mínzhǔ是普世价值观,武牧提出成立委员会就是借助mínzhǔ的框架结构。
现在看起来,mínzhǔ除了催生出一批野心家,什么用处也不顶。
委员会的委员们现在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开会,好像是为了说服对方而开会。殊不知,开会形成决议只是第一步,还要严格执行才能解决问题。现在这样,好像说服了对方就已经取得最后的胜利。武牧真的不理解口舌之争能解决什么问题,他们已经在手握大权的快感中迷失了心灵。
这次又是这样,武牧坐在县衙大堂改成的会议室角落里,看着张长利和沈聪争吵一言不发。
“报告,盛京清军出动了,人数大约10000人,有一半是骑兵,携带有火炮和火枪,前锋已经过了辽阳,估计晚上能够到达海城。”
武唯忠的大嗓民打断了即将进行的全武行,委员们全都傻了眼。
武牧长身而起:“现在不是吵架的时候,我请求立即出兵,争取在边境拦住清军,不能让他们入境祸害海城。”
海城的各种工厂都在城外,一旦让清军兵临城下,对工厂的影响可以预见。
张树声不甘示弱:“我不同意出击,清军大部分都是骑兵,能够快速移动,我觉得依靠海城和军营的地势,顶住清军的希望比较大。”
张树声重建了部队,他的部队编制采用明军旧制,2000人的部队编成两个千户所,张树声自任将军,从称呼上压了武牧这个团长一头。
张树声家里没有工厂,自然不在乎工厂的损失,所以张树声主张据城而守。
张长利马上发言支持自己的儿子;其他家主则主张主动进攻。
会议再次吵成一团。
武牧强忍不快:“不能据城而守,咱们的工厂都在外面,一旦清军占领,肯定会加以破坏,咱们承受不了这种损失。我的部队正面顶住,你的部队留下防守。这样一旦我的部队失利,咱们也不至于没有还手之力。”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有张树声这样的战友,武牧宁愿选择孤军奋战。
张树声不愿意错过立功的机会:“如果要出击也可以,你的部队正面顶住,我的部队守住你的侧翼,咱们一起抗敌。”
这个提议马上得到委员会的同意,现在不是吵架的时候,形势实在危险,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吧,有劲还是用到打仗上。
武牧同意,马上回营集合部队。
军营里已经得到了消息,三个营都已经集合完毕,就等着武牧回来下令。
武牧看到战备情况,非常满意,马上命令出发。
张树声进攻宁海的时候,武牧曾经在海城和辽阳之间布防,设立了简单的狙击阵地。这次的阵地仍然选择在这里。
武牧命令哨兵前出十里,然后命令部队开始构筑防御阵地。
武牧的部队训练过土木作业,构筑一个简单的防御阵地非常轻松,也不挖锯齿状的交通壕,士兵简单挖一个散兵坑就行。
阵地的构筑主要是火力点的构筑,机枪阵地shè界要良好,炮兵要确定shè击诸元,重火力部署完毕,一个简单阵地就构筑完成。
等武牧的部队完成阵地构筑,张树声的部队才姗姗来迟。
张树声这次不再犯之前宁海的错误,所有的重武器全部都带上,到达预定阵地也开始像模像样的构筑防御阵地,张树声部队的阵地距离武牧部队阵地大概1公里,正好处在迫击炮的最大shè程范围之内。
货比货得仍,人比人得死。
如果没有武牧做参照,张树声的表现已经算是不错了。
武牧好歹上过jǐng察学校,了解基本的战争手段,表现优秀是应该的。
张树声只上过几天私塾,在这之前从来就没有了解过军事知识,现在有这样的表现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
经验都是打出来的。
武牧以前经常,穿越小说回到古代的必备因素是:广收名将。
只要有点名气的都要网罗至自己麾下,不能用也要杀掉,免留后患。
这种思想就像一个笑话,历史上有名的武将都是人命堆起来的,名将之所以成为名将,是因为每一位名将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这种经历无法复制,特殊条件下才能造就特殊人才。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让他天天上战场,只要侥幸保住命,几场战斗下来就是经验丰富的老兵。
如果能有点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让他们去指挥战斗一点也不比所谓名将差。
这就是开国皇帝很多大将都是乡党的原因,无他,这些大将都是最早从龙的那一批,侥幸没死而已。
张树声就是这样,如果没有武牧,给张树声一点时间,张树声的成就同样不可限量。
武牧派武唯亮去联系张树声,约定两军攻防举旗为号,本部无论有什么动作都要通知友军,这样也好便于协调指挥,
武牧命令二营和三营正面防御,一营充当预备队。
一营齐装满员,士兵多是老兵,战斗力最强大;二营和三营重武器尚未全部到位,士兵也多是新兵。武牧命令一营把重机枪阵地设置好,补充前线火力。
武牧这样安排还是出于练兵考虑,不见血的士兵哪有军人的气质?
团部的直属连队是游骑兵,武牧命令游骑兵十人一队,撒出去侦察,遇到清军探子能打掉就打,不能打不必纠缠,如遇清军大队人马立即回来报告。
太阳刚刚偏西,派出的游骑来报,清军已经到达五里以外,正在集结。
大约一个小时以后,前方有零零星星的枪声传过来,游骑兵和清军的探子接上了火,然后就看到游骑兵骑着马飞奔而回,远方尘土飞扬,清军大队人马来了。
武牧已经经历过战斗,算得上是老兵,这会仍然免不了紧张。
指挥战斗跟一线直接战斗不一样,身处一线,只要打倒对面冲过来的敌人就算完事;指挥战斗着眼点要放到全局,阵地哪里火力比较弱、哪里是敌人的主攻方向、预备队什么时候拉上来、敌军后方有什么动作
武牧一遍遍巡视自己部队的阵地,生怕哪里出了篓子,一个小问题等到开战的时候就可能被无限的放大
耆英个子不高,身材消瘦,为了进攻海城,耆英从吉林将军那里借调了3000名士兵,加上盛京将军治下的兵丁,这才凑够了10000人。
万名大军出动剿匪,耆英自然要亲自指挥,这可是彰显武勇的好机会,不可错过。
耆英带上了全副仪仗,内穿鳞甲,外罩蟒袍,骑着一匹藩国进贡的高大骏马,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好不得意。
人上一万,没边没沿。
清军速度不快,保持密集队形,缓缓压上,借机对他们眼中的乌合之众施加压力,一直前进到武牧阵地前方两公里处才立下阵脚。
气氛渐渐紧张,不论是老兵还是新兵,手心都有点冒汗,战斗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