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国纪事 第三十八章 子推清明

作者 : 草庐

()介子推大约生活在公元前676年至前634年。

他跟随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历经坎坷,备尝艰辛,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为了让重耳填饱肚子,忍痛把自己的股肉割下来,煮成肉羹献给重耳。他的忠诚,深深地感动了重耳,重耳一再表示要报答他。介子推却辞谢说:“我不求回报,只要公子能够早rì回国,广布恩德,实行清明政治,就算成全了臣下的股肱之义!”

回国途中,狐偃在黄河岸边向重耳邀功请赏。介子推鄙视他,羞于跟这种人同朝为政,受民之禄。而且说到做到,等到重耳做了国君,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他却自甘清贫,选择离去。亲友们劝他去找重耳,他直言不讳地说:“我不觉得自己有功劳,即使没有人跟随公子,上天也会让他兴旺。小偷小模,尚且被人喊打,何况是贪天之功呢?那些见利忘义的小人,都得到了君主的奖赏,我无法与他们共处,更不会向君主乞求爵禄。”

实际上,介子推非常贫困,穷得连媳妇都娶不起,甚至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因此,母亲也劝他说:“你跟随国君整整十九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应该得到的赏赐,为什么不要呢?如果因为这个缘故,饥寒而死,你又抱怨誰呢?”

介子推说:“明知不对,自己还要效仿,罪孽就更深重了。况且,我已经说过不求回报,不要爵禄,岂能自食其言?”

母亲说:“即使不要俸禄,也应该让国君知道你的真实处境呀,这总可以吧?”

介子推说:“语言,是人的心声,既然打算退隐,为什么还要显露自己?如果那样做,就是言不由衷啊!”

母亲见儿子主意已决,无奈地说:“既然如此,娘就跟你一起离开吧!”于是母子二人一同隐居了。

后来,还是司空季子想起了介子推,他俩渡河时坐在一起,上岸后介子推就不见了。于是,季子便提醒文公,一定要奖赏介子推。文公将介子推列入二等赏赐名单,认为他是用善行来辅佐国君的人。等到召见介子推时,他已经退隐了。

介子推的邻居怜悯他,买通宫中的守卫,在宫门上悬挂了一幅字帐,写道:“龙yù登天,群蛇为辅。龙至云端,众蛇皆欢。割股之痛,龙蛇无念!”文公看了字帐,知其所指,亲自去探望介子推。只见柴门蓬户,空无人迹。邻居告诉文公说:“介子推穷困潦倒,羞于见人。几天前,背着老母躲到绵山(今山西介休)去了。”

晋文公深感内疚,亲自率领群臣及宫中侍卫,进绵山寻找介子推。怎奈茫茫山野,连续几天搜寻,终未发现介子推的踪迹。文公身边的大臣都不耐烦了,有人请求回驾,文公说:“介子推忠孝刚烈,堪为人臣典范,找不到他,寡人寝食难安!”遂下令增派军队搜山,继续寻找。

看到国君如此敬重介子推,有些大臣很嫉妒,甚至为自己的仕途担忧,他们想:“有朝一rì,一旦介子推被重用,rì子就不好过了。”于是,有人策划了一个险恶的yīn谋——举火烧山!一位大臣向文公进谏说:“介子推虽然不愿意出山,但是,假如看见山中起火,他必定会背着母亲逃向山外。因为他是个孝子,不忍老母有毫发之损。”文公拒绝说:“不行,大火一旦燃起,将无法掌控,他能知道从何处逃生?”大臣说:“可三面点火,留出一面,介子推自然会选择没有火的地方逃生。”文公寻人心切,便同意了,遂下令举火烧山。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几个别有用心的大臣,暗箱cāo作,四面放火,根本就没有留给介子推的活路。

大火烧了半个多月,始终未见介子推母子出山,文公已有不祥的预感。等到大火熄灭以后,文公焦急不安地登上绵山,看到了悲惨的一幕:介子推和他母亲紧紧地抱着一棵粗大的柳树,已被烧得面目全非,只留下两具焦黑的枯骨。文公望着他母子的尸体,只想是自己害死了他们,忍不住嚎啕大哭,悲痛yù绝。

于是,文公派人将介子推母子安葬于大树之下,在山上建立祠堂,并将绵山追封给介子推,改绵山为‘介山’。将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民众,每年寒食节,禁忌烟火,不许烧火煮饭。无论老幼,皆以冷餐为食。文公又说:“务必要告知民众,以此来铭记国君的过失,表彰一位忠厚善良的臣子。”

这一天是夏历孟chūn三月五rì。

第二年寒食节过后,文公带领群臣登上介山,祭奠介子推。人们看见那棵被烧焦的柳树,绿枝千条,随风舞动。文公望着它,思绪万千,似乎又看见了活蹦乱跳的介子推。回想起他生前一直期望的清明政治,便给这颗死而复生的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把这天确定为‘清明节’,诏告臣民,利用这个节rì,踏青祭扫,告慰亡灵。

此后,每年寒食节和清明节期间,晋国的百姓都要祭奠介子推。因其亡命于火,大家不忍举火,冷食数rì,以示哀悼。千百年后,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各地的百姓,依然保留了这一传统。寒食节前夕,家家预做熟食,有的还用面粉拌和枣泥,捏成各式燕子模样,起名‘子推’,用柳条串起,插于门楣,召唤介子推的亡灵。

——等到秦灭六国以后,“寒食”、“清明”被推及海内,成为秦国百姓的传统节rì。寒食节正好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人们常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节,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便合而为一,统称清明节了。

清明节蕴含着介之推淡泊名利,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他所奉行的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jīng神,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准则,他所追求的清明政治,成为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一致愿望。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列国纪事最新章节 | 列国纪事全文阅读 | 列国纪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