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跟地球不一样,这个世界的防空系统,使用的是基于魔法“领域”的综合魔导系统。
奥萨和尤克托这两个财大气粗的超级大国,全都给自己的海军装备了具有强大防空能力的,新一代综合魔导系统——比如奥萨防空巡洋舰专用的“瓦尔基里”。相对于由艾莉卡设计的,更加侧重于提高全舰的自动化水平的“秘银”系统,两超的魔导系统更倾向于提供基于魔导能量的硬杀伤能力——因为UISAF无法大批量生产出功率足够的魔导核心(类似于核反应堆),但是两超都可以。
以“瓦尔基里”为例,该系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用于探测的领域系统,其二是用于攻击的MK-12型127mm高平两用双工作模式速shè舰炮。用于探测的“领域”,是典型的古代魔法与现代魔导科技相结合的产物。
相对于雷达,经过现代魔导系统强化的“领域”有一个明显的优点——那就是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能力非常强。
众所周知,雷达的基本探测原理,就是电磁波的发shè与接收——而魔法“领域”的探测原理,则是利用魔导能量,在探测核心周围,生成一个特殊的魔导能量场。所有进入这个能量场的物体,都会对能量场本身产生干涉——这种干涉会被能量场的制造者感知到,基于这样的原理就可以对进入领域内的物体运动情况进行探测。
相对于雷达,“领域”有一个重要的优势——理论上讲,能量场本身是可以以任意形态分布的(当然实际上一般以相对规则的形状分布),因此“领域”可以无视地球曲率,对于进入“领域”内的任何高度的飞行物体都有良好的探测效果。即使是先进的“宙斯盾”战舰,雷达对于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也只有几十公里——但是“领域”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却高达180公里,与高空探测距离几乎完全一样。
至于MK-12舰炮,则是一种可以同时以127mm实体炮弹或者魔导能量波束为杀伤介质的速shè副炮。在魔导攻击模式下,它可以发shè魔导能量波束,虽然实际并不是激光炮,但是基本xìng质与激光炮类似。
现代激光武器在地球上使用的主要难点,就是因为大气层的存在,而导致的能量衰减和折shè等问题。而在领域内,这些问题全都迎刃而解了——魔导能量波束在领域内的能量衰减程度远远小于激光在大气层内的衰减,所以即使是对180km以外的目标,仍然具有杀伤力。
除此之外,综合魔导系统还可以对领域进行一定的控制——它可以控制领域内的魔导能量场,改变其对能量波束的折shè率,进而构筑一条光路折shè通道,使光束准确地命中目标。换句话说,决定魔导炮能击中飞机的,并不是负责开火的炮手,而是战舰作战中心内的魔导cāo作员——所以,这个世界的战舰虽然仍然是二战级别的BB,但是却已经有了类似于现代CIC的综合作战中心。
对于任何高度的亚音速目标,魔导防空系统的命中率都可以达到90%以上——相当于S-300对中高空三代机的命中率,而这个世界的魔导飞行器普遍只有二战时期螺旋桨飞机的水平···
看到这里,蒋玉成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个世界的CV没有取代BB,成为主流——并不是因为这个世界的海军技战术发展水平低,而是因为虽然CV的作战模式已经成熟,但是在这个世界独特的科技树下,防空系统的发展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航空兵器的发展,所以CV虽然打击范围更大,但是却因为无法突防而难以撼动BB的地位。
当然,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这个系统本身也并不是无敌的。首先,这种系统研发难度大,造价昂贵,所以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而且它体积庞大,机动部署的话只能部署在主力舰和刚刚开发出来的专用舰上——陆基部署也可以,但是只能固定部署。而且,陆基部署的话,对复杂地形的探测效果远没有海基那么好——当然仍然要强于陆基雷达。
因此,航空兵虽然不能参与舰队决战,但是仍然有广阔的用武之地——舰载机对付不了主力舰,欺负欺负运输船之类的总还是可以的。而奥萨联邦海军的一等人们,正是因为对这些苍蝇深恶痛绝,才专门耗费巨资,开发出了专用于护航的“克利夫兰”级——毕竟,主力舰可不是用来干护航这种杂活的。
第二,相对于激光,魔导炮的能量衰减虽然削弱了不少,但是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远距离的攻击中,127mm的MK-12炮,单发杀伤力仅仅相当于20mm的“密集阵”,只能打击软目标。另外,折shè本身也会加剧能量衰减的过程。
而且魔导炮的寿命有限,打个几百发就必须进行维护了——所以,奥萨联邦的工程师们主动放弃了魔导炮攻击水面目标的能力。如果指挥官需要使用MK-12舰炮打击水面目标的话,可以切换成实弹攻击。
除此之外,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魔导系统需要确定敌方目标的位置,然后构筑光路通道,但是目标本身是运动的,所以需要系统不断地刷新目标的位置——而系统本身的运算能力,最多只能保证有效追踪亚音速目标。当目标的飞行速度突破音速之后,魔导防空系统的命中率就开始下降,到M1.5时命中率就只有45%了。
如果目标速度没有突破M2的话,那么魔导系统仍然可以模糊地确定目标的大致位置,通过方位预判和弹幕覆盖,仍然可以保证一定的命中率——当然这只是针对只能直线超音速飞行的二代和三代机。
如果目标速度突破M2(比如各种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话,系统将会完全无法对其进行追踪。同时,对于典型的重型第四代战斗机,比如F-22、NATF、歼-20和CFA-44,由于其具有超音速巡航和超音速机动能力——例如F-22可以在M1.8下飞5G机动,所以方位预判+弹幕覆盖的方式同样也不适用。
除此之外,对抗雷达的电子干扰和低可探测xìng技术,同样也对领域有效——只是作用效果差了很多。要想保证有效压制领域的话,必须要使用EC-135这一级别的大型电子对抗飞机,舰载的EA-18G功率太小,只能勉强保护自身安全,并不能为攻击机群提供掩护。而如果想要隐形突防的话,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飞翼布局、达到极低可探测xìng标准、高亚音速。目前,美国海空军序列内满足该条件的只有B-2轰炸机,半吊子隐形的F-35C和速度比二战飞机都慢的X-47B都不满足该条件。
资料看到这里,蒋玉成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个“战神”要好心地给刚开局的他,一个“最强兵力配置”了——21世纪的美国海军武器装备,在这套系统面前,根本就不是什么最强——恰恰相反,用“最弱”来形容都不过分!!
对于21世纪的美国海军来说,两种主力舰载战斗机——F/A-18E/F“超级大黄蜂”和F-35C“闪电II”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为了强化起降xìng能,而放弃了超音速段的优化。于是乎,两种战机的超音速xìng能都烂得像一坨翔。F-35C的极速只有可怜的M1.4,甚至连设计指标的M1.6都没有达到。
“超级大黄蜂”稍微好一点,但也只有可怜的M1.8,而且跨音速加速xìng能相当差。最关键的是,对于三代机来说,极速指的是战机在无挂载或者仅有两枚格斗导弹时的数据——稍微挂载一点东西之后,这个指标就会下降,而对于超级大黄蜂来说,只要挂载任何重型弹药,它就别想突破音障!
直接突防不行,那就只能考虑防区外了——可惜,现有的几种反舰武器,“鱼叉”、“战术战斧”和“杰索瓦-C”都是典型的亚音速弹药,同样没办法突破防空圈。也就是说,现在的“钢爪”,面对敌方战舰居然没有一丁点的攻击能力!
“可恶···这个坑爹的家伙···”蒋玉成恨恨地说道——这个时候,他更希望能把“亥伯龙号”换成一艘相对“落后”的战舰,比如毛熊的“裤子”或者“基辅”。毕竟,虽然这些战舰的航空作战能力远不如福特级,但是上面装载的苏系反舰导弹可都是速度数以马赫计的怪物,突破对方的防空,轻而易举。
可惜的是,这一切只能是蒋玉成的妄想——现在,他能做的,也只有收拾眼前的惨淡局面,继续生存下去,并寻找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