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魏徵强谏太宗,太宗自以为于自己有所裨益,魏徵死后,他感叹说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忘矣。”这句话流传千年,是非对错暂且不论,但史书被称为是“帝王家谱”,这乃是不争的事实。有人说,历史书上,除了人名是真的,其他全都是假的,而小说里面,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的全是真的。这句话未免太过绝对,有“一竿子打死”的嫌疑,若我来说,历史就像是一面铜镜,面目模糊,照出来的人像难免不清晰,乃至失真。
中国四大良史之中,《史记》、《汉书》位列其中,司马迁不愧人杰,敢于将历史记载下来,后来因为李陵之案受到牵连,被施以腐刑,“垢莫大焉”,但《史记》无愧于“史家绝唱”之评语。至于后来班固讥讽司马迁“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的这番话,大可不必较真,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算是我这位两千多年后的后人为司马迁张目之语。
《长乐未央》记汉兴二十年,我眼中的第一次长安变乱,算是我的一家之言。
汉兴二十年,朝政跌宕起伏,外有匈奴威胁,内有诸侯王各存异心。当此内忧外患之际,惠帝刘盈驾崩,高后吕雉收起悲痛,以一代女主统领朝纲,让风雨飘摇中的大汉朝重现安定。惠帝高后一朝,政不出户却垂拱而治,天下晏安,吕雉功不可没!然而朝堂风光的背后,镂刻的到底是谁凄清的身影?一曲《夜未央》,便是大汉未央宫永远的悲情······
汉惠帝刘盈,果真如此孱弱,不能主政?他和张嫣的婚事,是一场yīn谋,抑或只是风花雪月的旖旎柔情?高后吕雉,她的功过应该怎么判定?张嫣被后世称为“花神”,她的心事如何,又有怎样凄美婉转的故事?······
留侯张良,一卷《太公兵法》佐汉高帝刘邦安定天下,却功成身退,愿随赤松子游,内中有什么隐情?史载张良有二子,张不疑和张辟疆,张辟疆年仅十五便封为大汉侍中,更在惠帝驾崩之时献计陈平,阻止了高后想要诛杀大臣的权谋,有如此功绩,为何《史记》、《汉书》记载他不过区区四五十字?······
陈平对高后虚与委蛇,yīn谋撼动吕氏在朝中的地位,连接朝臣周勃、灌婴、冯敬等,妄图夺取南北二军的虎符,事不可为之际,谁力挽狂澜,安定了刘汉社稷?汉初,**之权大于前朝,而前朝之中,臣权也大于君权,废立之事,取决于大臣,刘恒以旁观姿态出任大汉孝文皇帝,登基之后,如何平衡君臣之权?
长安城未央宫变乱,背后黑手是谁?吕雉之后,谁坐拥未央宫,掌控朝政?薄夫人果真只是柔弱女子,没有外戚之患?窦氏屈居人后,如何使出翻云覆雨手,从薄夫人手中夺取未央宫之权?刘恒后来身子羸弱,朝政同样落入妇人之手,其中又有什么隐情?汉后五十年爆发七国之乱,但七国之乱的征兆早已经在三十年前就已经露出端倪,窦氏掌控前后朝,如何利用自己的权谋手段限制吴王刘濞的势力?一代巾帼妇人,她又有怎样的心酸往事?
贾谊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和屈原同样的名声,然则他只是文学出众吗?改正朔,定礼仪,生年不过二十余岁便有望封为九卿之位,贾生乃是有汉一朝最有名士风流的才子,为何后来却命途多舛,流放十余年而不得重用?后来孝文帝宣室问策,为何后人感叹“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孝文帝问的“鬼神”又是何人?
司马迁泣血铸就《史记》,但此书只是他一人之功劳?“司马氏世典周史”,藏书丰富,司马喜在汉初受封五大夫,然却一心整理史籍,家中藏汗青竹简四万余卷,所谓汗牛充栋,并不为过,为何一夕遭遇大火之灾?司马喜痛心疾首,呕血垂泪,其子司马谈继承乃父,同样一心修史,最终《史记》成于司马迁。而司马迁因《史记》遭祸,说到底,一部《史记》,乃是司马家祸患的根源,书中到底记载了什么?
“我”由一块神秘的青玲玉璧来到大汉朝,成了汉高帝刘邦之孙、齐国悼惠王刘肥之子刘章,由此展开了东到齐国临淄、西至大汉国都长安的传奇故事。汉初二十年,刘章的角sè有多重要?历史中没有详细记载他在这次变乱前后的心思,但司马迁笔下的蛛丝马迹,仍旧可以窥出他的惊天计谋,这是什么样的野心?朝臣比之为“勇不下项羽、智不下韩信”,如此天骄之人,为何生年二十三岁就薨丧?他的死因为何?青玲玉璧之中,到底有什么?许负相人,每相必中,他怎么看青玲玉璧的秘密?
江山美人、豪情壮志、兄弟之情、儿女情长、权谋心机·····一部《长乐未央》,依据《史记》、《汉书》篇章,围绕刘章,展现汉初二十年的政权跌宕,还给世人一幅真实的未央长歌!
故事落幕之后,高帝庙的一曲《夜未央》,闻之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