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宋 第4章 古道热肠(1)

作者 : 血裔

()姚崇孝所不知道的是,那陈宜中不仅闹出一场偌大的风cháo来,而且这场造神运动,竟是将半个临安的百姓都拉进来,当姚崇孝逃出太学的功夫,皇城和宁门前的广场上,已经跪满了人,书生,士子,官吏,商贩,女子,老人,小孩,他们手持燃香,用最传统的方式,向大宋皇帝乞求着。空中黑云愈加低垂,隐隐有电闪雷鸣声划过天际,淅沥的小雨洒下,浇透百姓身上的衣衫,却无法熄灭他们心中炙热的火焰。

反复将个奏本看了几遍,坐在书案后的赵昀都没做声,从史弥远时代走过来的他,早已养成了遇事少言寡语的习惯,无论是不是真的有本事应对,少说话总是没错的。

看到皇帝又沉默不语了,寝殿里只剩下报事的宦官在述说外面的情形。听着小宦官说外面的人如何的多,如何的庄严,如何的气势逼人,那边伺候的董宋臣狠狠瞪了他一眼。

斥退了不知趣的家伙后,董宋臣眼睛一红,鼻子一酸,顺手一抹,立时泪流满面,扑嗵跪在地上,就准备也用他最拿手的一招打动皇帝,不过,今次怕不保险,他还给阎妃送了信,让那个女人尽快赶过来。

谁知道,就在这个功夫,有人通报,中书舍人洪芹觐见。

洪芹一进来,立即将话题转到了这次的叩阙上,但是,与刚才的小宦官不同的,洪芹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所以说话之间表情严肃无比。

这里没人敢来指责他,事实上他做的没错,在这个时代最讲究天人感应,皇帝作为天帝之子,虽然是平时接收天人感应最多的人,但是当皇帝做错事情的时候,上天往往也会通过别人,向天子传达天庭的意思,今次,死而复生的姚崇孝,明显成为了天庭选中的人。

无论这套天人感应理论是否合理,至少在这个时代,上到帝王下到庶民都相信,或者说是宁愿相信。

所以,洪芹说完后,赵昀脸sè大变,作为皇帝,他怎么都没想到,区区一个太学生的生死,已经惊动了复圣颜渊,那么说来,在奏本上好似鬼画符一样的那个“颜”字,就是颜渊的签名了?

见到皇帝沉默不语,洪芹扑嗵跪倒在地,对着赵昀叩头不止:“陛下,事关国运万民福祉,关乎天下气数,请陛下及早决断啊。”

赵昀急忙吩咐宦官拉起洪芹。这个洪芹祖上也非是旁人,正是高宗朝有名的忠臣,有“宋之苏武”之称的洪皓,作为忠臣之后,洪芹一向忠心南宋朝廷,现在他已经提出了“事关天意”,由不得赵昀不得不慎重考虑。

好不容易打发了洪芹,那边董宋臣一看大事不妙,当即扑嗵跪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哭诉开了,希望赵昀能看在往rì情分上,保全自己的一条小命。

“陛,陛下,几十年跟在陛边,老奴没有功劳也还有些微的苦劳啊,老奴明白,这些年在陛边,无意之中得罪了不少人,现在,现在老奴只求陛下能放老奴一次,开恩让老奴归回乡里,老奴愿意找个荒山野岭的就此伴着青灯古卷,rìrì为陛下祈福啊……”

董宋臣非常清楚,那姚崇孝上次叩阙,就是请杀丁大全和他自己,所以才被他和丁大全联手,弄到了大理寺的监狱里狠狠收拾。谁想到,明明是死的不能再死的臭咸鱼都能翻身了,这事还真是见了鬼。如果这次的奏本又是出自姚崇孝的手笔,上面一准还会提到把他宰掉,现在不求情,等下可就玩完了。

听了宠臣这般哭诉,赵昀又是有些意动,谁想到,这时又有人通禀,观文殿大学士,判宁国府,侍读,崇国公吴潜觐见。

听到吴潜到来,那边的董宋臣几yù昏倒,这吴潜几次拜相,几年前因为与丁大全不和才出京判宁国府,今天突然来到临安,岂不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政治信号……

那吴潜年近七十,乃是辅佐赵昀数十年的老臣,是以赵昀听到吴潜来到,连忙宣见。谁想到,吴潜进来第一句话,就是为是否知道复圣临凡的事情。

赵昀和董宋臣齐齐暗道一声:完了。

然后,赵昀才将刚才洪芹的进谏虽说了一遍。那吴潜捻着胡须听完,这才对赵昀进言,痛陈了丁大全的各种罪行,又言,此次鄂州大战,本应以一位宰相督师鄂州,可丁大全不愿出京,才让贾似道以知枢密院事出镇鄂州,现在大战正酣,正应该肃清朝廷以全力应战才是。

紧接着,吴潜深深的弯腰行礼,对着赵昀郑重道:“陛下,复圣临凡,于那姚崇孝身上显圣,此乃天意,天意难违,否则必有大难,前线大战正酣,臣恐大难一起有伤国运,请陛下顺应天意,尽早批复奏文。”

说了还在鄂州进行的大战,一下提醒了赵昀,若是贾似道大胜而归的话,正应该提升为宰相加以褒奖,可若是鄂州兵败,也需要一位宰相出去和元兵商议和款,如此一来,还要加封贾似道为宰相。况且,现在大战已经持续一年多,万一这次复圣临凡是应在鄂州大战上,如果自己一意孤行,是否会令前线兵败?那时候,可就是大宋江山万劫不复了。这么看,真的应该让丁大全挪挪位了。

随即,大宋的皇帝好似想到了什么,皱着眉对左相道:“只是那个叫姚崇孝的太学生,应当如何处置才好?”

听见官家发问,吴潜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不顾那边已经瘫倒的董宋臣,躬身道:“姚崇孝一点忠心不灭,得上天眷顾,有神鬼莫测之力,今rì复圣下凡代天传命,他rì又岂知未有他命,不若寻一秘处……监管之。”

赵昀点点头,左相的想法与他完全一致,这个代天传令的权力不能放任自流,必须牢牢掌握在皇帝和朝廷的手里才是正理,“也罢,只是此人声望甚隆,卿家当秘密行事,勿要走漏风声。”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海宋最新章节 | 海宋全文阅读 | 海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