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有句话叫做“清随明制”。而康熙之所以能够稳定汉人士心,也和他大力提倡清随明制有关。基本上除了保护满族利益的政策之外,大体上康熙推行的施政方略都是从明朝沿袭下来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康熙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儒生们的认同。
不过,有一点康熙没有学前明,那就是他不主张象前明一样,将皇族子弟当猪来养。这话虽然有点难听,但却是实情。因为在明朝除太子以外,其余的皇族子弟尤其是皇子们基本上都是当成猪来养,“无才就是德”绝对是皇子们的写照。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朱棣以后,明朝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宫廷之争(当然英宗和景帝之争是个特例)。总体来说明朝的皇权从内部来说是比较稳固的,这一点历朝历代中大概只有宋朝和明有的一比。当然任何事情有利必有弊,皇权是稳固了,但是在这样的方式培育下的皇子们除了耗费国家的钱粮外对国家毫无益处,同时也造成了在历朝历代中,明朝是昏君出的最多的朝代。
尽管康熙早就立了太子,但是他对于其他皇子们的教育依然没有放松。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无论康熙的哪一个儿子接了帝位,都不可能成为像正德、万历之类的君主。而现在几位年长的皇子都已经成年了,康熙有意让几位年长的皇子都参与政事,以历练一下。虽然胤禟还不满十五周岁,但康熙却不得不考虑这个儿子的特殊xìng。他没有任何的职事在身,已经是让其他的兄弟黯淡无光了,如果再给他分配政事,那康熙担心只怕连他自己的光彩都会被遮盖的无影无踪。
康熙觉得实在有些头痛。于是,按下这个念头不提,又问道:“上月,于成龙奏章中提到说辽东现在出产一种新的石料,叫做水泥的。坚固异常,是修河工的上好材料,不知道爱卿可知此事啊?”
…………
三月辛卯,直隶巡抚于成龙上奏他派遣西洋人安多等人正在勘测浑河,并修筑河堤,清除淤塞、开通河道。同时还绘制了图样上呈康熙,康熙批复:“于六月内完工。”
这位于成龙也被人称为“小于成龙”。和“大于成龙”一样,在康熙朝他算得上是一位清廉的好官。但是清官、好官同样会犯错,而且犯大错。于成龙和原河道总督靳辅不睦,他认为靳辅治河乃是浪费钱粮,治河宜疏不宜堵(筑堤)。他的话听起来似乎不错,可惜只是个书生之言,泛泛之谈而已。正是在他的不断弹劾之下,康熙对靳辅这位鞠躬尽瘁的治河能手渐渐不满,最终康熙二十七年另一位康熙朝赫赫有名的大清官时任御史的郭琇弹劾明珠,顺便也稍上了靳辅。因治河九年无功,靳辅被免职。虽在康熙三十一年靳辅又复职,但积劳成疾当年病逝。
在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召见时任河道总督的小于成龙时,问他:“你之前上奏说减水壩不宜开,靳辅修建减水壩不过是糜费钱粮,现在情况如何?”小于成龙如今接了靳辅的河道总督的职位,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站着说话不腰痛了。这位清官老老实实的说道:“臣前诚妄言。今所办皆照靳辅而行。”
于是康熙又说道:“既然你所说的是错的,靳辅所做的是对的。为什么你不老老实实的上奏,难道想留到以后再陷害靳辅不成?”
之后康熙又传旨给大学士:“于成龙前奏靳辅未曾种柳河堤,朕南巡时,指河干之柳问之,无辞以对。又奏靳辅放水淹民田,朕复至其地观之,断不至淹害麦田。而王骘、董讷等亦附和于成龙言之。”于是大学士们商议后,将于成龙革职枷责。康熙传旨:“伊经手之工未完,应革职留任。”而当时一起弹劾靳辅的王骘休致,董讷革职。
这可以说是一直得康熙信任宦途顺利的小于成龙的人生和仕途上的一个大跟斗。自此,小于成龙对于治河那是相当重视。如今虽然他改任直隶巡抚了,但依然把河道看作第一政务。
…………
虽然小于成龙犯了错,但康熙没有一棍子把他打死,甚至可以说恩宠如故。因此小于成龙来信提到辽东的水泥乃是上佳的修堤材料,康熙也立刻派人去查证此事。要说康熙作皇帝这近四十年,所经历的大事中,河工虽然看起来不如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得士心、征葛尔丹重大紧急,但河工是一直让康熙头痛而且至今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一块大大的心病。但凡和河工有利的举措,康熙一项是从宽的。
这次听说辽东出产了一种坚固的修堤的石料——水泥,顿时很感兴趣。问了几位大臣,均不知此事。查证的消息还没有上报上来,因为马齐刚从辽东回来,所以他才有此问。
马齐踌躇了一小会儿,这才开腔。马齐作为一个刚入军机不久的重臣,许多人都把他看作大清未来的政治巨星。此时,明珠已经一贬再贬,基本上已经远离政治中心。索额图在朝臣中表面上一党独大。但是康熙已对他明显表现出了不满。马齐自然是不会向索额图靠拢。而索额图是铁杆的太子派。马齐不靠拢索额图,自然也就不为太子所喜。太子乃是储君,马齐明白在政治上不是朋友就是敌人。因此他知道他已经得罪了太子,所以他说话办事比以前收敛了很多。可以说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太子虽然名分早定,但那些年长的皇子们也纷纷chéngrén,有想法的更是不止一个。马齐虽然得罪了太子,但是却不愿绞入这场皇权之争中去,至少在没有看清楚风向,而康熙又身体康健之前,他不会轻易的表态。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朝野都传说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康熙忽然不喜九阿哥胤禟,因而一杆子把他打发到辽东去了。但是政治上的事情风云变幻,有谁能真正看的清里面的迷雾呢?所以马齐此此赈济朝鲜,往返辽东之时,对于胤禟的态度始终是若即若离、敬而远之。奏章中但凡有不得不提到胤禟的部分,那都是尽量淡化,而且用的都是中xìng的口吻,绝对不含褒贬。
可现在康熙提到了水泥。对于水泥,胤禟并没有想隐瞒的意思,只是现在产量不高,因此所知的人不多。马齐去过胤禟在盛京的庄园,因此关于水泥他还是知道一些的。当然制造过程他就不知道了。而且胤禟对于水泥作坊也是一直采取严格保密的措施。这并不仅仅有保护专利的意思,最重要的是他可不想让水泥提前出现在欧洲。从而加快欧洲科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
二更,晚上还有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