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吧外面的会开完会来,结果会来又是两天的培训会,想shi有木有……
袁术这一仗打了几个月,结束的时候已经公元195年的夏季了。这个时候,严舆的各项准备已经快要完成,开办太学一事已经是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严舆其实并不想要将这件事情闹得很大,闷声发大财才是严舆喜欢的。但是科举这件事情的冲击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实在是太大了,皇帝与世家共治天下已经几百年了,并且在原先的历史轨迹上,世家门阀还将统治天下数百年,直到隋朝才会出现。
如此早的出现科举制,严舆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严舆大肆宣传改革太学就是想要弱化隐藏在太学当中的科举制。当所有人将目光都对准太学改革的时候,科举制也就不那么显眼了。当然,真正聪明的人是骗不了的。不过少数聪明人骗不过没什么,能让大部分人注意不到就是了。
严舆改革开办太学之事很快就传遍江淮,乃至整个天下。无论是世家还是寒门,都在议论纷纷。世家当中当然是纷纷口诛笔伐严舆,寒门中人自然是大力赞扬。
“帝王与门阀共治天下,这是光武皇帝定下的,这个严舆想要干什么?莫非是要造反!”
“哼,大汉国祚衰弱就是因为政事**,jiān佞当道。如今改太学之制,正好为国家选拔人才。你们这些世家子无非就是怕我们抢了你们的官路而已,要我说,这严舆乃是当世贤臣!”
“狗屁!分明是jiān佞,人人得而诛之!敢得罪天下门阀,我看这严舆是不想活了!”
“哼,百姓如水,能载能覆。只要百姓支持,便能成事。我听闻严舆掌管江东数年,江东人人丰衣足食。这不是贤臣是什么?”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连传闻你也相信,读书都读到狗身上去了。”
“……我这便前往江东!”
“哼,好走!”
“不送!”
临淮东城,一个世家子与一个寒门子弟的争论到此结束,两人本在大庭广众下吵,听见的人不少。当然,大多数人并没有参与进去,冷眼旁观的倒是占多数。
一个体貌魁伟的青年听着两人的争论则是陷入了沉思。如今天下大乱,为家人计,为前途计,都应当要寻一良主投靠。可袁术德薄才疏,并非良主。这江东严舆,可是我鲁子敬所寻的良主?罢了,便前往江东一趟吧。
想到这里,鲁子敬便大步向家中而去。回到家中,鲁子敬来到一老妇人面前跪下说道:“祖母,孙儿要去江东一趟,您在家可要保重身体。”
“啊,子敬且去,无需挂怀家中。”老妇人扶起鲁子敬,模了模他的头,眼中带着慈爱与自豪的神sè。
第二天,鲁子敬吩咐下人照顾好老妇人,自己则是独身一人前往江东。好似鲁子敬这样的人绝不止一个,至少在荆州襄阳,琅邪阳都,巴郡临江都有人听闻江东开办太学之事,决定前往江东看看。
严舆虽然也知道自己所做之事会照成多么大的影响,但是当真正太学开业那一rì,前来求学的士子会那么多,足足有上千人。或许有人会觉得不过千把个,对于后世来说,或许只相当于大学里面一两个系罢了。
但这是东汉末年,这个时候读书人的比例低得令人发指。一千士子,江东士子至少来了六成,其余州郡也来了不少人。
见到如此数量的士子前来,严舆心中大喜。就算这里面只有一半的人学有所成,那么严舆的江东集团也将在两年之后补充进一批新鲜血液。
这一批人加上之前招募的一批寒门子弟,绝对能够对江东集团的门阀势力形成一个稀释的作用。当门阀势力的影响不再那么大,严舆所担心的事情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弭了。
“今朝廷流离,太学已废,江东诸郡缺乏大量人才。州牧大人先办招贤馆,如今又办太学,便是希望招纳天下有志之士为朝廷,为江东效力……”
开学之rì自然要有开学典礼,盛宪作为第一任太学官,自然是要进行一番讲话。在下面看着盛宪讲话,严舆恍惚间便是回到了前世。
多少个年月里,他站在这样的讲台下,听着上面的讲话只觉得昏昏yù睡,但如今却只觉得亲切。或许距离真的能够产生美吧,而严舆距离那个世界,足足有一千多年。
真是……
够远的,
所以……
够美的。
“主公,该您上去讲话了。”陷入回忆的时间过得很快,所以严舆很快就被张竑叫醒。
严舆点点头,走上讲台。台下许多士子都比严舆还要大,只是严舆站到台上,却半点也不像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
严舆扫视了一周,从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气质加上严舆几年身居高位养出来的威严让下面的士子们不自觉的就安静了下来。
“有人说我改革太学之制是想要推翻光武皇帝与门阀共治天下的格局,说我是谋反,是大逆不道。”说到这里,严舆停下来顿了顿才继续说。
“门阀子弟皆视我为仇敌,原因无他,因为历来入太学者,皆是诸家门阀所举。寒门子弟,若是没有门阀举荐,便一生与公门无缘。也就是说,门阀掌控着天下士子的命运前途。而如今改革,门阀不再有这样的权利。俗话说夺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想来这样的权力,比区区钱财不知贵重多少倍。”严舆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上来就把窗户纸捅破,说的全是**果血淋淋的话。
下面的世家子听到严舆的话,一个个脸sè变得极为难看。读书人之间的事本来就是要遮遮掩掩的,要不然孔乙己干嘛说自己偷不叫偷而叫拿?窗户纸虽薄,但也不能随意捅破。
当然,来自后世的严舆可没这些打算。如今开办太学本来就已经得罪很多人了,反正就得罪了,那就干脆做到底。只要能够拉拢寒门士子与那些真正有见识,愿为天下公出力的开明门阀,得罪又算什么?
哪朝哪代革新不得罪人?说到底,改革这玩意,本来就是打破旧的利益体系形成新的利益体系。要想改革,就不能怕得罪人,能够拉拢到足够支持自己的人才是关键。
当然,门阀子弟气归气,但是那些寒门子弟,尤其是长久以来都没有机会的寒门子弟,听到严舆的话却是感觉严舆说到了他们的心坎上。
试想,你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但就是因为出身寒门,无人举荐,一辈子就只能庸庸碌碌。而那些门阀子弟,或许本身并无才干,却能够平步青云,谁能受得了?这样的怨气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代人,两代人,很多代人的所积累的。一朝爆发出来,怨气冲天,直破苍穹。
不少寒门子弟都是满眼通红,他们的父辈,祖辈,有多少人身怀济世之才,但却因为出身寒门被拒之公门之外?严舆的话一下子就戳中这些寒门士子的内心。
见到下面的气氛已经营造起来,严舆满意的点点头,继续说道:“人皆有私心,门阀掌此大权,虽也有公允者,但难免徇私。多少寒门士子有才学却无缘公门?又有多少世家子无才却居高位?”
“胡说,门阀子弟绝非如此不堪,自我朝建立以来……”
下面的世家子弟听不下去了,终于有人发言反对。而严舆早知道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打断了此人的话说到:“门阀对我朝贡献极大,可以说终东汉数百年,门阀与我大汉共荣共辱,为我大汉输送了数之不尽的人才,我从未否认过这一点。
但为何我们不能有一个更为公允的选拔机制?无论出身,有才之士皆能为国效力,这难道不好?这是为国家计,为社稷计,莫非我严舆改革太学之制是为了我自己?
我已身为州牧,位极人臣,手下披甲十万,注定一生富贵,我为何还要如此做?我吴氏虽不是什么大族,但无论如何也属于门阀一员,我自己反对自己对我吴氏会有什么好处?”
严舆习武,前世又是学过声乐,中气实足,宽厚的声音响彻全场。关键是他这番话说的正气凛然,为国家计,为社稷计,其实严舆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为民族计。
严舆不想大汉民族经历后来的五胡乱华,五胡乱华让大汉文明衰退,是不亚于后世被西方诸国欺凌的百年的。而五胡乱华的根本原因就是世家门阀争权夺利,相互内耗。不然岂会让外族有机可趁?
当然,并不是说严舆做成了这些事情就绝对不会再出现那样的事情。严舆只是做自己觉得对,并且对整个民族有好处的事情。
不过这扯不上严舆的人格多么的高大,他不是圣人。只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又有这个能力,如果不做些什么,百年之后,严舆觉得自己会后悔的。人生无悔,这是严舆的人生信条,虽然不可能完全达到,但至少他会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那些世家子弟听到严舆所说,一个个涨红了脸说不出话来,在大庭广众之下,就算有些世家子完全不在乎国家社稷,但又如何能说得出来?何况有些也是真的被严舆所打动,觉得羞愧。毕竟前来的都是些年轻人,脸皮比不得严舆这种足可防御刀枪剑戟的铜墙铁壁。
“你又如何保证这就能公允?!”
虽然是被严舆一番话说得哑口无言,但是沉默了一会,终于还是有世家子抓住了最关键的地方。
“如何保证?如今就算是我说得天花乱坠你也有理由反驳于我。我此时之说一句,两年之后再见分晓。如今,愿入我江东太学者,只要粗通文墨,便可留下来。无论你是门阀出身亦或者是寒门出身都可入我江东太学,夫子言,有教无类,此番变革,绝非是我严舆针对门阀,纯粹出于公心。”
说完之后,严舆下了讲台。这番话说得慷慨激昂,让在场许多门阀子弟对严舆改变了看法。当然,改变几个年轻门阀子弟的看法并不重要,严舆所期待的是今天这场演讲传出去后能够造成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