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颂 7.第四章 喜 过 新 年(一)

作者 : 兴利

第7节第四章喜过新年(一)

1951年腊月三十那天,北风呼呼,天空暗暗,似乎要下一场瑞雪呢!

东嶽庙乡老百姓家家户户,热气腾腾,男女老少此时都在欢欢喜喜忙着在做“团年饭”,成群的孩子们在屋外嘻笑追逐,村里不时响起劈哩啪啦的鞭炮声。

“叮铃……”驻在该乡的县委土改工作队的桌上,突然响起了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工作队员刘松如赶紧抓过电话,一个熟悉而亲切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是小刘吗?我是饶民太,你们工作队还有多少同志没有回家过年?你们有过年的东西吗?”刘松如听到是饶县长的声音,激动地回答:“感谢饶县长关心,现在队中还剩下十几个人没有回家,平时吃的大米和小菜都有……”原来,工作队中离家较近的或在县直机关的同志,都回去过年了,只剩下十二、三个队员留在乡下。此时此刻他们除了平时吃的大米和小菜,别的一无所有,与村庄里喜气洋洋过年的气氛相比,显得有点冷清。

“光有小菜怎么过年呢!你告诉同志们,我马上派人到街上去买点肉,过一会就给你们送来。”饶县长在电话那边关心地说道。

听到要买肉加菜的消息,队上留下的同志们,顿时欢蹦乱跳起来。当然还有疑虑——这是真的吗?现在街上还买得到肉吗?县城新江口离东嶽庙工作队驻地有八里之遥,心急的队员跑到屋外路边焦急的等着。过了好一会,只见饶县长的警卫员刘元清快马匆匆赶来了,哇!一大块猪肉足足有十多斤呀!队员们心中乐开了花。大家一起动手,人人笑逐颜开,忙呼着做“团年饭”。

吃过这顿丰盛的年饭,工作队员们便在驻地的大厅里架起木柴,围着火堆坐下,个个脸上都被火光映的红彤彤的,心中充满了无限暖意。队员们知道刘松如有学问,要他讲故事。刘松如眼睛一转,说:“‘哦嚯啦’你们给我‘毛坝烟’我就讲一个故事。”原来,松滋人民极讲礼貌,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先递上毛坝烟,再倒来砂罐茶,热情备至。所以人们说“松滋人礼行大,毛坝烟,砂罐茶,讲起话来‘哦嚯啦’”。队员们又是一阵掌声,催着他快讲。

刘松如见拗不过大家,索性把衣袖一卷,大声说:“‘哦嚯啦’!我就给你们讲一个‘金银洞’的神话故事吧。话说从前,诰赐山有个金银洞,山下住着两个勤劳美丽漂亮的‘齐衩姑’(未婚姑娘)。父母不幸双双病亡,两位‘齐衩姑’生活艰难,不得不去财主家帮工,受尽欺凌。一天,两姐妹上山砍柴,看到金银花开满山,陡然想起母亲正是金银花盛开时节去世的,不由得伤心痛哭起来,点点热泪洒在金银花上。忽然,有两位俏丽姑娘从松林里轻盈地向她们走来,一位拉着姐姐的手说:‘我是金姑娘。’一位抚着妹妹的肩说:‘我是银姑娘。’金姑娘指着山腰的一个山洞说:‘我们就住在金银洞里,到那里歇歇吧!’走进金银洞,洞里有幽静明敞的厅堂,摆着精致的家俱,桌椅金金闪闪,杯盘银光耀耀,两位仙姑大方地对两姐妹说:‘你们想要什么,就拿什么,不要客气。’妹妹想要两个碗,姐姐叹口气说:‘家里没米下锅,要碗也没用’。”

讲到这里,刘松如忽然停住。一位队员在一旁心急地说:“你快说,两姐妹拿了碗吗?”

刘松如得意的一笑,慢慢讲下去:“那位银姑娘笑眯眯地看着心地善良的两姐妹,在两个碗里各放一颗米,说:‘拿回去吧,有困难再来找我们。你们只须站在岩前叫一声,金姑娘、银姑娘,快开门!门就会自己开的。’两姐妹端着银碗,心思重重回到家,只见碗里的米渐渐长高,不一会就变成了两碗香喷喷的白米饭,姐妹俩好惊奇啊!以后每到吃饭时都是如此,两姐妹望着香喷喷的白米饭高兴极了,于是商定不再去财主家帮工,就在家附近开荒种地,心想等秋收后,要带点礼物去感谢金银姑娘。谁知心如蛇蝎的老财主知道两穷姐妹得了宝碗后,贪婪心起,准备下毒手将宝碗抢去。”

刘松如又打住了。身旁的队员睁大眼睛狠狠地盯着他,一个劲地催他不要卖关子了,快讲。

“好好好!我快点讲。好心的人告诉了俩姐妹,她们心急如焚,决定赶紧将宝碗还回去。她们跑步来到岩前,按照银姑娘的嘱咐,喊道:‘金姑娘、银姑娘,快开门!’果然门打开了,只见金银姑娘翩翩迎了出来,笑盈盈地对两姐妹说:‘我们都知道了,你们不要怕,我们来治治那人面兽心的老财主!’原来两姐妹上山时,贪财的老财主悄悄跟着呢!待两姐妹离开后,老财主急不可耐地在岩前鹦鹉学舌叫道:‘金姑娘、银姑娘,快开门!’只见山门慢慢‘奓’(张开)开,老财主蹑手蹑脚进到洞里,眼前金光灿烂,满室宝贝,应有尽有。老财主见宝眼开,嘴‘奓’的像癞哈蟆,眼睛“滴溜溜”直转,他喜滋滋地捡起金银财宝往怀里揣,直装的衣兜鼓得满满的,还扛起一把金椅准备出门。忽然,“哗啦”一声,山门合拢了,贪得无厌的老财主目瞪口呆,活活憋死在金银洞里。”刘松如一口气把故事讲完。

听完这个民间传说,大家开心大笑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荆江颂最新章节 | 荆江颂全文阅读 | 荆江颂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