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颂 9.第五章 出 师 荆 江(一)

作者 : 兴利

第9节第五章出师荆江(一)

过完年,饶民太即刻动员和组织松滋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斗争。全县征召了八个连的英雄儿女,编成志愿军一个步兵团,县委书记周致远和县长饶民太与营团干部们紧紧握手,看着他们在松滋人民的夹道欢送中,雄赳赳,气昂昂,英勇开赴朝鲜前线。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又是一年。

1952年3月,饶民太以县指挥长的身份,率领松滋县四万多名民工,浩浩荡荡参加了伟大的荆江分洪工程建设。

人们不禁要问:抗美援朝战事正酣,国内为何要兴师动众修建这么巨大的工程呢?

原来,荆江防洪的大事紧连着北京,牵动着新中国最高领导们的心。

早在1949年夏,荆江大堤马家寨一带,因经不起洪水的冲击,大部堤身已经崩塌,眼看就要溃口,所幸解放军赶到,他们边打仗,边抗洪,不久洪峰退去,侥幸避免了一次毁灭性的灾害。1950年淮河发大水,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由此及彼,忧虑起荆江来。他想:荆江历史上的惨景不能重演,今日淮河的灾难不能再现荆江。8月,周总理亲自主持召开治淮会议。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为周总理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治水态度所鼓舞。会后,林一山回到武汉,立刻主持了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区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在察勘汉江大堤和荆江大堤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荆江分洪工程为中心的防洪计划作为治江的第一阶段。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期间,中南局代理书记邓子恢向**、**、周恩来汇报了荆江分洪工程设计方案。**、**、周恩来非常重视,亲阅了工程设计书,并派人向林一山询问了一些细节。

两个月后,周总理主持召开政务院第67次会议,水利部长傅作义作了《水利部关于水利工作1950年的总结和1951年的方针与任务》的报告,他指出:“长江最近几年的治理,应以荆江防洪工事为重点,荆江容量不能安全承泄川江最大洪水来量,应测勘研究分洪蓄洪方案,并推进准备工作。”荆江分洪工程需要湖北、湖南两省协力合作,周总理还亲自给中南局邓子恢写信,谈到明朝一代名相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他认为长江水多不能向北淹,往洞庭湖流问题不大。周总理指示:搞荆江分洪工程不能搞本位主义。信写毕,他让水利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李葆华持信去武汉找邓子恢。邓子恢很快就召集了中南局会议,李葆华在会上传达了周总理提出的兴修荆江分洪工程,避免水淹武汉的意见。邓子恢还分别找湖南湖北的程潜和张难先谈话,初步取得了两湖领导人相近的看法。

原来,长江上游来水进入荆江后,每年有相当一部分水量要经过南岸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个进口,流入洞庭湖调蓄,与湖南的湘、资、沅、澧四水汇合后,复由城陵矶注如长江,因而形成了复杂的江湖关系:即一方面不能不通过洞庭湖调蓄,另一方面江水入湖时泥沙俱下,导致湖泊日益淤积和萎缩,加之近百年来湖区围垦人为的缩小了洞庭湖的面积,减弱了洞庭湖的蓄洪能力。这些江湖关系矛盾日益激化,引起湖北、湖南两省人民生死利害的冲突。

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荆江分洪工程方案,包括荆江大堤加固、进洪闸、节制闸、拦河土坝、围堤培修以及安全区等工程项目。分洪区位于荆江南岸,湖北境内公安县虎渡河以东,安乡河以北,外围自太平口沿长江干堤至藕池口,折向西南抵虎东干堤,再沿虎东干堤至太平口,成一袋子形,总面积921平方公里,有效库容54亿立方米。湖北对此方案持积极态度,湖南则有些顾虑。历史上有舍南救北的矛盾,荆江分洪区虽在湖北境内,但分洪区蓄满水,就好像在洞庭湖头上顶了一盆水,万一南岸大堤决口,湖南常德地区将变成“水乡泽国”。湖南黄克诚担心地说:“荆江分洪搞不好,湖南出了力,就等于自己淹自己。”经周总理、邓子恢作说服工作,两湖看法有所接近。不料时隔不久,情况突然有了变化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荆江颂最新章节 | 荆江颂全文阅读 | 荆江颂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