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颂 3.第二章 名 店 聚 珍 园

作者 : 兴利

第3节第二章名店聚珍园

荆州城最热闹的南门街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餐馆(后搬到城中心),门前若雀,摩肩接踵。它就是有百年历史的“聚珍园”。

“聚珍园”的创始人关焕海是满族人。最初关焕海只在荆州城东门附近开面馆,后其弟弟加入,将面馆扩建成了餐馆。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逃命西安,御膳房的厨师纷纷流落在外。其中有一位叫肖代的厨师辗转来到荆州,在关焕海的开的餐馆里当上了厨师。肖代有一拿手绝活是“散烩八宝饭”,那可是宫廷食品,推出后大受欢迎,餐馆门庭若市,日益兴隆,经营范围越来越大,大有聚山珍海味之意。于是关焕海将餐馆更名“聚珍馆”,以后又改为“聚珍园”。由于“聚珍园”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一时间成了远近闻名的餐馆,使得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清荆南道观察使南下巡视到江陵,在“聚珍园”品尝了“散烩八宝饭”和各种佳肴后,赞不绝口,当即挥笔题写了“辽沈无双味,天下第一园”的对联一副。嗣后,老一辈相继过世,关家三个儿子关之卿、关玉卿、关少卿承袭祖业,继续发展。在以后,关之卿的遗孤关金山接过祖业。关金山继承祖上的传统经营作风,发扬光大独特的烹调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生意越做越红火,“聚珍园”终于成了荆州古城的名店之一。

话说邵敏和饶民太一行人进到“聚珍园”坐定,服务员认识邵敏,自然非常热情,笑着为客人介绍说:“本店招牌菜是‘散烩八宝饭’。最早的八宝饭的制法只是蒸,后改成先蒸后烩。此菜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它以精熟无杂的糯米、皮薄肉厚核小的红枣和湘莲为主,再加薏仁米、桂元肉、蜜樱桃、东瓜条、糖桂花、金桔蒸熟制成胚,烩时加以白糖、猪油。烩好的八宝饭聚于盘中,色如珠玉,形如琥珀,香甜扑鼻,入口溶滑,营养丰富,久食不腻。人称’浅盏小勺细品尝,离席数时回味长’。”大家听完介绍,都连连点头。

邵敏又要了该店的“三大碗”,即鱼糕丸子,千张肉,黄闷丸子。通信员张道武轻声问道:“这就是荆州民间说的‘无糕不成席’的菜吧?”

服务员笑着回答:“对!这鱼糕就是一道正宗的楚菜。说来话长,传说有一年夏天,楚平王去云梦泽游玩,临走时交待宫人自己三天后回宫,要吃顿鱼肚。宫人领命,吩咐御厨去操办。第四天,御厨起了个大早,到集市上买回最好的鱼。回来后心想等中午大王回来时再做。不料大王嫌天气炎热,在路上休息耽搁了,中午没按时赶回。这下可把那位御厨急坏了,原来鱼肚已开始离刺,变质了。再去买哪能来得急呢?正在愁眉苦脸时,突然飞马来报大王马上回宫。御厨急得团团转,心想总不能等死吧,急中生智一把抓过鱼剖开,去掉已腐的鱼肚,留下鱼背,剐出鱼肉,剁成肉泥,再加上佐料,用武火蒸成糕状。然后把鱼糕切成片,以丸子垫底,加进木耳、笋片,摆在盘内呈鱼形端上去。谁知歪打正着,虽说平常没见过这道菜,大王因饿坏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便狼吞虎咽吃起来,越吃越觉得好吃,不一会便把这道菜吃了个精光,连声说,好吃好吃,并问这是什么菜。御厨小心回答说这道菜形如鱼,色如玉,名叫玉糕,是近几天挖空心思琢磨出来的。大王听后喜笑颜开,下令明日还要吃这道菜,并让王妃宠妾都来品尝。从此以后,鱼糕就成了楚宫廷菜。多少年后这道菜流入民间,成了荆州城一带的名菜,凡红白喜事,招待客人办筵席,都离不了鱼糕这道菜,荆州城也有了‘无糕不成席’的说法。”

大家听完他的这一番细细说,味口早已被吊起,等菜端上来,都动起筷子,“呼呼啦啦”一阵吃喝起来,吃过方知“聚珍园”的菜肴名不虚传。

吃过饭,邵敏又领着饶民太一行去“显真楼”照相馆留影。

晚上,他们来到荆州剧场看戏。上演的剧目是汉剧“秦香莲”。小有名气的荆州汉剧团团长陈仲君饰演包龙图,她刚登场亮像,就赢得台下阵阵叫好声。原来陈团长打小学戏唱的是老生,艺名“八岁红”,走南闯北,红极荆州。她那高昂激扬的唱腔,声声句句有板有眼,让观众不断地为她拍掌叫好。

张道武和梅德才是第一次看汉剧,此前他们在家乡只看过荆河戏,今天见到“八岁红”精彩的表演,手都拍红了。回到宿舍,他们还在回味着戏里精彩的段子,眼前尽是“八岁红”的矫健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掉。

一晃端午节到了,警卫员梅德才兴高采烈地向饶民太报告:“饶专员,今天是端午节,你猜猜看,谁请你去吃棕子?”

饶民太正专心研读旧《江陵县志》,只听见梅德才说要过端午节吃棕子,便随口答应:“好,吃棕子。”他又埋头读起来。梅德才见首长忙工作着了迷,很是心痛。原来,请饶民太吃棕子的是荆州专区专员单一介同志。

单一介是河北枣强县人,1947年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来到湖北,建国后是首任江陵县长。他见饶民太刚到荆州,家没搬来,便与妻子金明商量,把饶民太接到家来过端午节。单一介的家住在荆州城解放巷专员公署大门后面靠右手的一间平房内,很简仆。一张双人床,两个衣箱,一张四方桌,四把木椅,即是办公桌又是饭桌,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井井有条,一看就知道女主人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

饶民太准时来到单一介家,单专员夫妻俩满脸笑容把饶民太迎到家中坐下。单专员长得身高魁伟,和蔼可亲,笑起来脸上还有两个浅浅的酒窝。他笑眯眯地说:“老饶啊,随便坐啊,咱们好好过个端午节。”金明是河南人,“革大”一期毕业,心地善良,非常好客,她一边煮棕子,一边说:“你们先坐下,棕子马上就好。”梅德才在一边帮忙。

单一介笑着地对饶民太说:“我在江陵县工作了几年,才知道荆州人民要过三个端午节呢。”

“是吗?”饶民太不解地问道。

“可不是吗,这还有一段典故啊。端午又称端阳,荆州人民群众把农历五月初五叫作头端阳,五月十五叫大端阳,五月二十五称末端阳。话说公元前278年5月,楚国大夫屈原在流放地听到南逃的楚国乡亲们说郢都失陷,悲痛欲绝。初五那天,怀抱石头自沉汨罗江。当地乡亲们划起小船去打捞,并把食物抛进江中喂鱼,以免伤害屈原。后来,这一天演变成划龙舟和包棕子的习俗。十天后,屈原沉江的消息才传到沦陷的郢都,当地老百姓又按楚俗纪念,这是二过大端阳。到了五月二十五日,郢都周围的乡亲们始得消息,于是又来纪念屈原,这是三过末端阳,所以荆州便有了三个端阳节啊。”单专员讲的很细。

警卫员梅德才在一边听完这一段故事,嘴里小声叹道:“哎,这古荆州城习俗还真不少呢!”

“来来来,吃棕子”女主人金明笑盈盈地将冒着热气的棕子端上了桌子——

荆州人民要过三个端午节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荆江颂最新章节 | 荆江颂全文阅读 | 荆江颂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