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沁重机枪,中国称赛电枪,该枪为英籍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于1883年发明,并进行了原理xìng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简介
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口径为11.43毫米,枪重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
(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马克沁重机枪图1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shè速
600发/分,可以单、连发shè击;也可以通过shè速调节器调整为慢shè速
100发/分。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cháo后可靠xìng变差,但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产生
发明
马克沁重机枪──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出身贫寒,通过勤奋自学而成为知名的发明家。
1882年,马克沁赴英国考察时,发现士兵shè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说明枪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枪弹发shè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shè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shè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
马克沁重机枪图2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shè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从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坐自动shè击原理。他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机枪连续供弹。为给因连续高速shè击而发热的枪管降温冷却,马克沁还采用水冷方式。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shè击的机枪,shè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
出现以前
在马克沁机枪出现以前,人们使用的枪都是非自动枪,子弹需要装一颗发一颗。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弹速度的快慢,很多人还没有来得及填上第二发子弹就莫名其妙地被击毙了。而马克沁的机枪,在发shè瞬间,机枪和枪管扣合在一起,利用火药气体能量作为动力,通过一套机关打开弹膛,枪机继续后坐将空弹壳退出并抛至枪外,然后带动供弹机构压缩复进簧,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枪机推弹到位,再次击发。这样一旦开始shè击,机关枪就可以一直shè击下去,直到子弹带上的子弹打完为止,能够省下很多装弹时间。
中国
该枪还在试制阶段时,清zhèngfǔ即对这种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早在1888年就由金陵制造局开始引进仿制,从此,中国开始进入重机枪的制造时期。
由于当时该枪尚处在雏形,使用黑药铅弹,经仿制后发觉不甚适用,于1893年停造,仅生产了30余挺,部分用于朝鲜战场。发明过程
马克沁重机枪图31882年,马克沁赴英国考察时,发现士兵shè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说明枪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枪弹发shè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shè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shè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shè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
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从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坐自动shè击原理。他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机枪连续供弹。为给因连续高速shè击而发热的枪管降温冷却,马克沁还采用水冷方式。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shè击的机枪,shè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展历史
马克沁重机枪首次实战应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罗得西亚英**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战争中,在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马克沁重机枪图4马克沁重机枪获得成功后,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仿制,一些发明家和设计师针对马克沁重机枪的原理和结构进行改进和发展。1892年,美国著名械设计家勃朗宁和奥地利陆军尉冯·奥德科莱克几乎同时发明了最早利用火药燃气能量的导气式自动原理的机枪,这种自动原理为今天的大多数机枪采用。美国枪械设计师霍奇基斯所设计的1814型机枪是最早的气冷式机枪,这种机枪取消了水冷式机枪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机枪较为轻便。历史影响
真正让马克沁出风头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军装备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在索姆河战斗中,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从那以后,各**队相继装备马克沁重机枪,马克沁由此成为闻名的杀人利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克沁早已不算先进,但仍然还有应用。德军一线部队由于步坦协同的需要开发了MG34通用机枪和MG42通用机枪,但MG08式马克沁机枪仍然在德军二线部队中服役。在中国,马克沁机枪被仿制生产,称民24式重机枪在历次会战中都有不俗表现。建国后,民24式马克沁机枪仍在中国民兵中广泛使用,直到70年代末期。改进
仿制
马克沁重机枪获得成功后,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仿制,一些发明家和设计师针对马克沁重机枪的原理和结构进行改进和发展。1892年,美国著名械设计家勃朗宁和奥在利陆军尉冯奥德科莱克几乎同时发明了最早利用火药燃气能量的导气式自动原理的机枪,这种自动原理为今天的大多数机枪年采用。美国枪械设计师霍奇基斯所设计的1814型机枪是最早的气冷式机枪,这种机枪取消了水冷式机枪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机枪较为轻便。
马克沁重机枪图6
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机枪。它的自动动作是利用火药气体能量完成的。在子弹发shè的瞬间,枪机与枪管叩合,共同后坐19毫米后枪管停止,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枪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机枪,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反复,每秒10余次,每分钟可发shè600余发子弹。
特点
这种机械的运动描述起来复杂而抽象,但要是亲自看上一眼,人们会立即叹服于它的jīng巧与妙思。为了保证有足够子弹满足这种快速发shè的需要,马克沁发明了帆布子弹带,带长6.4米,容量333发。弹带端还有锁扣装置,可以连接更多子弹带,以便长时间地发shè。
机构制造完成后,马克沁本想秘密地进行shè击试验,却不料走漏了风声,英国剑桥公爵殿下闻风赶到小作坊参观,而皇室一动,举市跟随,大批名流要人接踵而至。在众目睽睽之下,马克沁机枪的肘节机构像人的肘关节一样快速灵活地运动,子弹飓风般呼啸扫shè。观者无不目瞪口呆。从此,马克沁和他的机枪名扬世界。
油压缓冲器
此后,马克沁又发明了一种后来被广泛效仿的油压缓冲器,使机枪可以单发、或10发20发点shè、或调节到100发/分钟的慢shè速。马克沁甚至设想在枪上加一种机构,使机枪在手指离开扳机后仍能继续shè击,直到弹带上的子弹打完。这样,机枪手在阵亡后仍能做出悲壮的贡献。1891年,马克沁又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导气式自动步枪。56岁时,以马克沁的名字命名的机枪后坐式自动手枪问世。从此,自动武器的渊薮大开。“马克沁”成了机枪和自动武器的代名词。
从重到轻
当时,一个叫麦克兰的美国认设计了一种能单人携带、用弹盘供弹、使用两脚支架的轻机枪。但事后出于种种原因,他将这个设计方案转让给军官兼发明家路易斯。1911年,路易斯机枪在美国诞生。
但这种机枪并没有得到美**方的青睐。路易斯于是转赴欧洲,在比利时找到了知音,得到定单并开始批量生产。这种机枪重12?25公斤,枪托抵肩,可以较方便地供单人携带和使用,弹盘里有97发子弹。路易斯机枪最显著的特征是又粗又圆的枪管,其中充满金属薄片。这种散热方式是比不水冷更方便的空气冷却。后来,正是这种冷却方式的推广,淘汰了水冷式在一战后期哈齐开斯枪族也推出了依靠气体冷却的MK?1轻机枪。这种机枪也重12?25公斤,最初是为骑兵设计的,后来也被用于装甲车。
路易斯机枪首先在比利时批量生产,其作战效能也首先被比利时军队所认识。一战开始时,德军前线士兵初次听到路易斯机构连续shè击的嗄嗄声时,称之为“比利时的响尾蛇”。
路易斯机枪在世界空军史和飞机史上留下了更显赫的声名。世界轻武器界公认,路易斯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挺航空机枪。1912年6月,美国的钱特勒上尉将路易斯机枪装载到一架推进式莱特飞机上。这架飞机飞临目标上空后开始向地面开火shè击,数以百计的记者迅速将这一消息发往世界,成为当时颇为轰动的新闻。
1914年8月,大战刚开始不到一个月,两名英国飞行员擅自将一挺路易斯机构带上飞机,在1524米高空向德国飞机shè击完一个弹盘,但没有shè中。这次行动是机枪在空战中的首次应用。但当这两名飞行员将此事向上级汇报后,却换来英军当局严禁往飞机上携带机枪的禁令,英国人害怕因此触怒德国,引来报复。但仅一个月后,随着战局发展,英军正式下令在飞机上装备路易斯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路易斯向美国财政部捐献100万美元。这些钱都是美国zhèngfǔ购买路易斯机枪向他支付的酬金。
在一战爆发的时候,真正认识到机枪重要xìng的只有德国,当时,德国陆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超过12500挺。索姆河战役是机枪史上最令人惊心动魂的战例。1916年7月,德国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马克沁MG08机枪的火力密度,向40公里进攻正面上的14个英国师疯狂扫shè。一天之内就使6万名英军士兵伤亡。机枪的杀伤力和血腥气在这一天达到了顶点。当年11月,当索姆河战役结束之际,自动武器的始作俑者马克沁以76岁的高龄在英国斯特雷瑟姆去世。去世时,他既有英国国籍,又被赐封了英国皇室的爵位。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马克沁机枪的敬畏之情。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机枪真正变成了战场上的主流。法国平均每个步兵师装备机枪684挺(包括轻机枪576挺)、英国400挺(包括轻机枪336挺)、德国324挺(包括轻机枪216挺),大大超过了战争爆发时每个师只有24挺机枪的数字。而机枪在战争的暴发户美国发展最快,从战前的每个师18挺发展到1000挺(包括轻机枪775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