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土司之飞凤朝阳 序幕

作者 : 婄佬黄

()叙源作为秦人机构的首席财务顾问,正在běijīng798和秦人艺术中心合作推出父亲小chūn的大型‘民族风系列回顾展’,回顾自从小chūn80年代创办了在当代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仁化画派’之后五个纯粹少数民族题材的系列重要作品的回顾展。艺术界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小chūn的少数民族题材具有鲜明的当代xìng。’

门厅画家介绍栏上写着:

杨小chūn,1944年生于湖南省芷江县,侗族人。1968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1980年进修于zhōngyāng民族大学美术系。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全国美术界颇有影响力的‘仁化群体’,长时间一直倍受关注,而这个群体的领军人物便是杨小chūn先生。在二十多年的教学与创作生涯中,杨晓村先生以坚韧不拔的jīng神和对艺术的深刻感悟,贯通传统与现代,在聚jīng会神中,找到了能够表达自己情感和对艺术追求的绘画语言,以极具个xìng的表现手法使其作品的显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杨小chūn先生作品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和心灵震撼,也让我们揭开杨晓村先生的艺术奇葩中所蕴含的珍贵的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会场上正在进行开幕式,人头攒动,靠墙处一大排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对着主席台上坐着的小chūn、姣茉还有叙源等嘉宾。

秦人的艺术总监钟柳正在致词:“……他是极少数在艺术生涯中,全过程“守望乡土”,憧憬“美丽中国”,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严肃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民族文化jīng髓反应的恰恰是新一代领导核心正在中国大地全面铺开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伟大任务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这一新的历史征程中重视“守望”和重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jīng神家园……”

听到着,叙源心里一乐,“哇塞,郑总部亏是当代艺术的著名推手啊!站的就是高,看得就是远!深!透!总书记刚提出来的‘美丽中国’的理念马上就被他给引用过来,而且还那么地贴切。”

这时,母亲的手机响了,走到过道去接,是老家涓寨的堂弟黄墨康的电话,他说:“鸣姐,给阿婆迁坟的rì子定好,9月29rì。要举行很隆重的‘打斋仪式’,你们提前安排时间和买票哦。”

姣茉问:“事情都安排好了吗?你记得先让人把去‘飞凤朝阳’的山路最陡的那一段挖些蹬蹬,如果下雨就太滑了,另外运些碎石粉上去把山顶上那个坪坪再铺一下。”

“好,毛毛这次回来不?”

“肯定回来的,你放心啦。”

这次‘回顾展’展出了小chūn艺术创作过往的《黔风系列》、《归》、《残佛》、《天泉》、《魔眸》、《守望家园》等留下jīng彩绘画瞬间的经典系列创作。

开幕式结束后,媒体记者在小chūn和钟柳的带领下一起观看展览上的作品。走到一组小chūn早起传统水墨人物画作品前,画中人物都是黔东南少数民族的妇女和儿童的rì常生活为题材,有劳动的,有嬉戏的,钟柳停下脚步,笑着问记者们:“你们都是绘画界的专业记者,鉴赏能力很高,你们看这组画是否似曾相似?”

几个记者几乎同时月兑口而出:“周诗瑽!周老师!”

“我的天啊,和周老师的画几乎一模一样啊!”

“是啊,这笔法,用墨,施彩,简直就是如出一辙啊!

“惟妙惟肖!”

一阵惊叹过后,钟柳说:“杨老师是周老师的学生,当年在běijīng苦苦专研习摩周老师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思想,这基本功很有说服力吧。”

围观的人群一致点头赞许。

小chūn对这些赞许得有些不好意思了,他生xìng内向腼腆,他连忙说:“我只学到了周老师的皮毛,高山仰止,不能比的。

一般来说,女画家对绘画sè彩、构图形式和生命状态的关注,较之男xìng画家,有着远为细腻的敏感。周诗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按照美术学院方式培养出的杰出画家,虽chūn秋不永,但其以非凡的才情与艺术格调,展示出一位不朽心灵的探索历程。

从早年的写实风格,到稍晚开始的探索变形,再到彝女的题材,及最后卧床的漫写,都展示出她对人生、对苦难的心灵感悟。其人生虽只有短暂的57个chūn秋,但却以宏深的艺术成就在绘画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周老师的细腻、对生命状态的关注还有她所倡导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三大原则对我艺术影响最大,始终是我后来多年艺术创作执着追求的目标。”

钟柳说:“现在看来,杨老师当年是选对了老师啊,哈哈。”钟柳又趁机带着大家走到小chūn气势磅礴的《守望家园系列》,以此为例讲解‘形式和内容统一’以及‘对生命状态的关注’。

“该系列中杨老师的的确确是把自己的艺术生命和农民、土地血肉相连了。画如其人,他的重彩画风淳朴、浑厚,还透着一股浓浓的苦涩味道,不是那种一见就能讨人喜欢的画,如同浓茶,品后才能慢慢地回味其香醇之处。《守望家园》系列,就最具代表xìng,它表达了晓村对广大贫民生存状态的一种深深的忧患。“原生态”地域遭到破坏,原始文化生态当然无存,而取而代之的是伪民居、伪民俗。人们能够想象有朝一rì这样的状态吗?没有种族、没有地域、没有自己文化的一群“人”,无奈地守望着没有树、没有水、没有蓝天、没有绿sè的所谓“家园”。

杨老师画中的“人群”虽然源于“芭莎”村民原型,但却已经提升为抽象xìng形象,这些形象已经不具有地域的个xìng特征,他们所象征的是整个底层人类的化身,具有特定的深层文化内蕴,这些“人”与他们守望着的那些寸草不生的抽象环境,构成了晓村隐喻其中的深切的人文关怀。”

钟柳带着大家慢慢又走到作品《山》前面。

“读画家杨晓村的画,不能说是一种享受。是吧?”

“是啊,感觉画面就像一堵无形的墙,逼近着你,让你感到沉重、苦涩、窒息。”有记者这么描述。

钟柳笑笑:“你说得很准确,杨老师的画,其实挺简单的。虽然他花鸟和山水别有一番意境,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画人物,只画生活在湘西、桂北和滇东相交处大山中的少数民族,或侗人,或苗族。

人物的动态也简单,大多直立着,面对着你,几乎连身也不侧,腰也不弯,直勾勾地望着你,有一种说不尽道不明的忧伤、思虑、坚韧和期盼。

你们看这张《山》中间两个彪悍的芭莎汉子扛着枪,叼着烟,站姿挺拔强硬,和背景大山融为一体。”

在钟柳的启发下,大家对《山》这幅jīng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位颇有文采的记者又有了新的解读,“是啊,杨老师匠心独运啊,你们看,画面密密麻麻地像编织织成的砖堆石砌、像打垒夯实、像针缝纫、又藤蔓编织,密密层层、重重叠叠、反反复复,是不是有意呼应侗人、苗人灰暗的黑sè服装和奇异皱褶?”

钟柳说:“你说的太好了,这些jīng心的处理在画面上组成的美妙节奏,鲜艳sè彩和异想天开图案的手工织锦与黑裳形成的鲜明对比,因rì晒雨淋烟熏火燎棕中透黑的木楼纵横交错,也仿佛头饰、手饰、颈饰的银器在风中碰撞发出的叮当声响和银灰的闪光点缀其间。

这一切侗人、苗人的元素,被画家杨小chūn不经意地分解、打破、扭曲、搓揉、混合、叠加、重构,笔墨反复皴擦,sè彩正反涂抹,压抑的画面,形成一种凌乱中交织厚重,斑斓中凝结着希望的气息,山民的彪悍气息,憨厚中透着狡黠、朴实中透着执着的气息。这就是画家杨晓村选择的呈现方式。

然而不管怎样的沉重和压抑,其中总透出一股强烈的生命暗动,这种暗动在流淌的时候显出某种微妙的变化,从最早的刀刻一般的皱纹和反复皴擦的硬痕,逐渐过渡到柔和的无线界划分的灰白yīn阳重构,分明的人物轮廓变得圆浑,动态变得直立,衣襟渐渐消失,远山和人叠加起来,显得更模糊,更浑然,更难分难解,所有的地方都一黑、一白,一明、一暗,一sè、一墨。sè、墨、水分交织在一起,画面混沌而单纯,在沉重中更多地透出深切的希望,混沌中更多地寄予着强烈的冀盼,平静中满是热切的关照和守护。”

有细心的记者提出很有意思的问题:“杨老师,您夫人是壮族,你是侗族,你的系列作品中大部分是取材于湘西和黔东南的侗族,还有苗族,可是一幅反应壮族风情和人物的作品都没有,你是不是太偏心了呢?”

这个问题把小chūn难倒,他略带尴尬和歉意地说:“是啊!没有我夫人全身心地付出与默默地支持,我肯定不能画出这些作品来,我夫人家里的亲戚们对我也非常好。

自从93年搬到桂林广西师大快二十年了,虽然一直也在酝酿着要画一些反应广西人物风情的创作,但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契机。

一是广西虽然有大量的壮族,但是我感觉已经汉化得厉害,我一直找不到形式上适合我个人趣味的创作契合点;二是我也没有深入地了解真正壮族一般老百姓的jīng神世界的状态,也就是说还没找到那种可以通过艺术手段反应出来的‘魂’。所以一直迟迟没有下笔。

这不刚才接到我夫人老家人来的电话,今年重阳她普海老家那边会举办一些大型民俗活动,这项活动实际上也是一场大家族的团聚,我准备借机收集素材,投入jīng力和感情去体会,希望能碰撞出‘火化’,继而创作一个‘广西采风系列’,也算感谢我夫人此生对我艺术生涯的无私支持。”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广西土司之飞凤朝阳最新章节 | 广西土司之飞凤朝阳全文阅读 | 广西土司之飞凤朝阳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