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洋天下 【166】便为良医

作者 : 上官儿

()013-07-10

第二天一大早岳峰就起来了,自己既然已经想到了就必须马上行动起来,而且自己的时间也不多,就那么几天,必须抓紧时间培训技师。

对于培训技师岳峰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让他直接去培训肯定是培训不出优秀的技师的,可岳峰想到还是利用大明朝的人来培训足浴技师。

肖掌柜很给力,只是花了半天的时间就给岳峰找了五个泉州比较有名的推拿、按摩的高手,岳峰首先将这三人叫到了自己的房间了,他要一一检测一下。

当三人都进入了房间,岳峰发现他们都是老人,头发胡子都白了,怪不得要说老中医,岳峰此时才算理解了。

他对三位郎中说道:“三位前辈请先坐下,还不知道你们怎么称呼。”

其中一位个子稍大的说道:“人李愈,三代人都是行医的,祖父曾在京城的太医院做过医官,到了父亲和我这一代便慢慢没落了。他们两个一个叫张天,一个叫贾思,都是我的好友,我的年龄稍长一些,我们三人都比较喜欢在用药的同时,对人进行推拿按摩,平rì我们也一起研究。”

“大明朝医学发展的状况如何?”岳峰继续问道。岳峰只是知道明朝有个李时珍写了一旷世杰作,那就是《草纲目》,至于明朝到底一声在整个社会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他还真不清楚,所以在发展医院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些明朝医生的现状。

“怎么,岳老板对这个也感兴趣,听说你要聘请我们在你这里开办药铺和诊所是吗?”李渝问道。

“是的,有这个想法,只是想先了解一下目前大明朝对于医学的情况。”岳峰说道。

“那我就大概说说,大明朝官府尊崇儒学,倡导孝悌,医学被视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这样的环境中,科举失意的知识分子,涌入医学领域乃必然之势。大批知识分子由儒入医,改善了医生的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改变了宋时攻外科者“多是庸俗不通理之人”的状况,使医生的社会地位相应提高。”李渝说道。

“看来明朝对于医学还是非常重视的,那么整个医学的传承方式又是什么呢?”岳峰继续问道,据他所知明朝多以父传子等模式进行发展,所以他想知道是不是这种状况。

“岳老板,大明朝道路发展很快,各大城市之间都已经建立了官道,字、书籍、印刷等信息传递rì益进步。医学家向大城市集中,且得以负笈四方以拜名师,深入民间作实际考察。再加上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医学经验积累和传播,医学理论深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明代医家中世代业医甚多,他们或父子相继,或翁婿相传,极利于医学专门化,《霉疮秘录》的作者陈司成便是八世业医之家。一部著作常是父作于继,连绵续世,始克完成。这样形成的著作大都有专门xìng、独特xìng和权威xìng的特征,切于实用,得到公认。如杨济时的《针灸大成》、万全的《幼科发挥》、薛已的诸种医书都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李渝继续说道。

岳峰没想到请来的这个郎中对于大明朝医学的了解竟然这样细致,这让他更要下定决心涉足这个领域,而涉足这个领域不是说一定要自己亲身进入整个领域,而是将这些人集中起来,把他们的能力发挥的更大一些。毕竟岳峰有着二十一世纪人的先进理念,只要将这些带入这里,就可以进一步促进这里跌科技的发展。

了解了这些岳峰还想了解一些目前大明朝的医学制度,以及现在的运行模式,于是他继续说道:“李老,刚听你说你的祖父在太医院呆过,那么你是不是也就了解目前大明朝医学制度及组成呢?”

“岳老板,你是一个商人,怎么对这个也感兴趣?难道你是想出书吗?”李渝说道。

岳峰笑了笑说道:“其实我只是想多了解一些,刚听你说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其实我是一个秀才,过段时间还要去南京的江南贡院参加秋试,如果不能考中的话,也许也会踏上你们的行当,所以想多了解一些。”岳峰其实对于医生这个行当不是很感兴趣,只是他对这些制度xìng的东西感兴趣,他知道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善于发挥其他人的长处,调集人,真的让他从事某个专业特长的事业他还真干不了。

“岳老板,大明朝的医事制度主要分为四个,分别是:zhōngyāng的医药机构、宫廷医事制度、地方的医事制度、民间医学团体这四个部分。既然你想听我就给你大概说说,zhōngyāng医药机构主要有太医院的设置、南北两京太医院、太医院的分科、太医院的职能,这里太医院的设置是说太祖皇帝自称吴王之初(1364),即仿元制设置全国xìng的医药行政管理机构——医学提举司。司中设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医学教授、学正、官医和提领。吴三年(1366年),改医学提举为太医监,设少监(正四品)、监远(从五品)。洪武元年(1368),仍设太医院,职官设置亦无大的变动。当时无御医一职,洪武六年(1373)始设御医。”李渝详细的说道。

“很好,你继续说。”岳峰听得很仔细,他这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后生这个时候必须认真听,只有了解了这些才好慢慢实现下一步的行动。

李渝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南北两京太医院说的是明代太医院分为南京、běijīng两处。洪武元年(1368),南京太医院设有院使、同知、院判、典簿,洪武十四年(1381)改设太医令1人,太医丞1人,吏目1人,御医4人。洪武二十二年(1389),又改太医令为院使,太医丞为院判。永乐十九年迁都běijīng后,南京太医院仅设院判、吏目各1人,掌管医事,下设医士和医生。同时于běijīng建太医院,设院使1人,院判2人,御医4人(后增至18人),吏目1人。隆庆五年(1571)设御医10人;吏目10人,下设医官、医生、医士若干人。两京太医院均设有生药库,设大使、副大使各1人,掌管药物。每年药材由产地派人解纳,按药材的质量、炮制、燥湿程度分类。由太医院御医和药库大使辨验入库,礼部派人监放并登记造册,一式两份,一留太医院备案,一送礼部查考。生药库年入库量很大并逐年增加。”

岳峰没想到李渝对于这些知道的如此详细,这也再一次印证了他的祖父是太医院出身,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只能开个小药铺维持生计。

岳峰继续问道:“哪太医院的分科及太医院的职能又是什么呢?”

“太医院的分科是指明代太医院分为13科,即大方脉、妇人、伤寒、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疮疡、接骨、盎镞、祝由、按摩,同元代13科相比,风科改为伤寒,金疮分为金镞和疮疡两科,杂科改为按摩,取消了禁科,较前代更适合临床需要。而太医院的智能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医疗保健,一个是医官的任免和派遣,太医院御医以上每天分两班在内府御药房值班,为皇帝及内宫嫔妃服务。遇皇帝出巡,太医院医官作为随行,沿途为皇帝、随行官员和侍卫作保健服务。各亲王府、藩王府及接待外宾的会同馆均设有医官,他们遇有疑难病症,常向太医院请求医药方面的帮助。明代规定,各王府请医,不能直接向太医院提出,须上奏皇帝,经批准后由太医院奉旨派遣医官或医士前往诊治。武大臣及外国酋长有病,太医院亦奉旨往视,将治疗结果具覆奏。发现疫情,太医院有向军队、监狱、边关隘口等处派遣医官治疗的任务。全国各府、州、县的医学机构中的医官,均由太医院考核委派。”李渝说道。

听了这些岳峰对太医院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于是又问道:“那么宫廷医事制度又是什么呢?”

“明代宫廷除为皇帝服务的御药房外,还设有专为皇太子、后宫嫔妃和王府服务的医疗机构。他们主要包括御药局和御药房、东宫典药局、后宫医药机构、王府良医所四个部分,其中御药局和御药房吴元年(1364),明太祖皇帝设尚药局,尚药御奉品阶为正六品。洪武六年(1373),内府设御药局,始置御医。御药局设尚药御奉2人,直长2人,药童10人,俱以内臣充之。御医4人由太医院医官担任。御药局主要任务是监制御用药饵,兼管收储各地进贡的名贵药材。1373年又设御药房,由提监、太监理其事,近侍医官无定员,分两班掌管御用药饵,官阶与太医院医官相似。嘉靖十五年(1536),改御药房为圣济殿,又设御药房,由御医轮流值班。”李渝说道。

“你是说从现在已经出现了御医轮流值班吗?”岳峰问道。

“是的,东宫典药局是洪武二年(1369),东宫设典玺、典药、典膳、典服、典兵、典乘六局。每局设局郎1人,局丞1人,内使10人。典药局郎、局远及内使负责皇太子的医疗保健。京师各亲王府在承奉司下置司药2人,以司亲王府的医药工作。建间(1399~1403)。京师亲王府增设典药1人。后宫医药机构洪武五年(1372),后宫设六局,由尚食同负责医药,内设司药2人,掌管医方和药物,并有典药2人,掌药2人,均由女官充任。永乐间(1403~1424)及其后,这些职务均转由宦官担任。皇后及嫔记有病,多由太医院医官诊视。后宫设安乐堂,专供后嫔养病;设有月子房,供宫内孕产用。后宫设医官3人,医士36人,还配有稳婆、rǔ婆、医整数十人。王府良医所明代备藩王府均设良医所,主管王府医疗保健。洪武四年(1371),良医所设良医正、良医备1人,寿官数人,俱从官,由太医院推荐,吏部任命。”李渝继续将自己知道了告诉了岳峰。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明洋天下最新章节 | 明洋天下全文阅读 | 明洋天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