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这一章里描写了很多关于朝会的礼节以及朝会上的情景,最后的结果是保鄢成功。不敢兴趣的朋友可以跳过。不过里面的一些描写会在以后有用处,比如未央宫大殿的那面由玉石屏风制成的“大汉全舆图”!
呵呵,这算剧透么?
另外,下一章是《绝骑催,血掼长缨》。嗯,一听名字就知道很热血吧?!呵呵,是的,沈云开始要出征了,快了快了……
最后,提醒一下想要跳过的朋友和没有跳过在翻阅的朋友,请挪动一下手指或者鼠标,投票!谢谢!
四月二十日,大朝会日。地点在未央宫主殿。大朝会一般都在巳时正开始,如今是辰时三刻,还差一刻钟。
殿外的房廊下,早到的大汉官员们正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说话。往日里,这种情况也是普遍的,只是今日的声音似乎嘈杂了点。
在殿侧的玉石长阶上,不时有官员从文华殿方向赶来。至于正宫门位置,是没有官员从这个方向来未央宫主殿的。
朝廷有负责上朝官员的早餐,每逢大朝会日,官员们都会先去内阁公廨吃完早餐,这才赶到未央宫。当然也有来迟了,赶不及吃的,那就只能饿着肚子上朝,等到午时三刻休朝时再吃了。
靠近主殿大门的两侧房廊下,戴着高耸云端帽的小太监们和禁宫军卒都肃立不语。
越是靠近这里的官员,说话的声音也越小。不过还未上朝,闲站着总是无聊,相识的几个官员总会聚在一起交头接耳。
东侧廊下,公甫效在离主殿大门还有一丈远的位置上站着,身边是帝都府尹上官鸿。
公甫效见自己身前还没人。便低声对上官鸿笑道:“卿如兄,你的那两个下属办事还挺利索,这么快就将消息传播的人尽皆知,还不走样偏差,是个人才。”
上官鸿颇有些得意,捋着下颚胡须低笑道:“呵呵,唐秣和陈乐乃我麾下黑白无常,办事自然干练。不过都是些他们称手的事情,当不得蔼诚谬赞。”
关于鄢家的传闻能够这么快这么准地传遍帝都,没有能够深入帝都底层的人是办不到的。帝都府尹衙门就是这次传闻的发源地。而“造谣者”,当然非能够深入基层的唐巡检和陈巡检莫属了。
一开始沈云只打算利用在簋街的力量,从底层慢慢渗透,时间可能会拖得长一点,但效果也不错。但鄢准现在缺的就是时间。在沈云拜访过鄢准后。鄢准便告诉沈云,帝都府尹上官鸿乃是如月的义父(干爹好难听。还是用这个称谓吧)。让他帮忙应当可加快速度。不过鄢准也拿不准上官鸿会不会帮忙,毕竟鄢家倒台在即,上官鸿不上前踩一脚,鄢家已经感恩戴德了。可没想到,鄢如月得知义父能帮忙后,只去找了一次上官鸿。他便答应下来。
原来上官鸿早就有心帮鄢家一把,只是鄢家一直没找上门,作为大汉的官员,必然的风险规避意识让他颇为踌躇。不知该不该主动上前帮忙。幸好此刻鄢如月找上了他,还有渤海侯和英公等人顶在前面,他自然无不应允。有了雒阳府这个“地头蛇”加入,沈云的卷风大计自然事半功倍了。
在上朝前,许多官员已经隐隐约约得知鄢家今日关掉所有铺面,连码头都停工的消息。够混上上朝资格的官员,哪个不是心思玲珑之辈。他们都感觉今天帝都可能会发生一些大事,这也是今日廊下的议论之声如此嘈杂和频繁的原因之一。
这时,廊下群臣一阵骚动,却是内阁三位辅政大臣来了,官员们纷纷让路,并拱手作揖。三位辅政大臣在大殿正门前站定,各级官员顿时按照衙署和级别,跟在各级主官身后,纷纷站好队伍。
辅政大臣之后,是各院主官,东方棤、左慈等纷纷到场,接着是各院部的主官,整个队伍呈一个三角棱形分布。刑部尚书王昭正站在公甫效的旁边,两人对视一眼,却没有开口说话。
巳时正,廊下太监首领站出来,尖声嘶喊:“巳时到,启!”
廊下的禁宫军卒一震军姿,齐声高喝:“启!”
有力大军卒在未央宫主殿前高高扬起九米长鞭,连续响鞭三次:“啪,啪,啪!”
此谓“响鞭”,意思跟府衙、县衙里的水火棍差不多。都是威慑之意。
这时,殿外上下肃穆一片,鸦雀无声。各级官员在辅政大臣的带领下,纷纷躬身下腰,手执芴板挡在脸前。
首辅宇文护当先高喝:“为大汉帝国之社稷,为天下百姓之疾苦,臣等恭请皇帝上朝理政!”
其他官员跟着齐声高喝:“为大汉帝国之社稷,为天下百姓之疾苦,臣等恭请皇帝上朝理政!”
数百官员的齐声高喝,声音之雄壮威武不输于军中士卒,整个未央宫都似乎笼罩在这一声高喝中!
这样的大朝会仪式已经持续了整整五百年!从圣祖皇帝中兴大汉到现在,每逢大朝会,必然要如此做!
天气晴朗则在大殿正门,天气阴雨则在廊下,总之,这一声声如宣布誓言般的高喝,是大朝会必不可少的礼仪。皇帝也必须在这一声声高喝中,出席大朝会。
如果皇帝没有特殊情况,在大臣们三次高喝促请后,皇帝仍旧没有上朝的话,内阁大臣有权在禁宫护卫和管事太监的引导下,进入后宫面见皇帝,促请上朝——这是吸取了汉末宦官专权的弊端,防止有人软禁皇帝,矫诏作乱。
圣祖皇帝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醒后世子孙和各级官员,他们上朝究竟是为了什么!
煌煌大汉,泱泱帝国也是在这一声声、一月月、一年年的高喝声中,走过了五百年的风风雨雨!
※※※※※※※※※※※※※※※※※※※
高喝过后,循例。未央宫正殿大门会徐徐开启,同时殿上的军卒会敲响上朝点鼓。
在雄壮急促的点鼓声中,大汉官员纷纷踏上玉阶。早就肃立在侧的太监们跪坐下来,帮经过的大臣们快速除去官靴,只穿白袜进入大殿。
大殿由金砖铺就,此金砖并非真由黄金打造,而是专门为皇宫定制的方形砖块,其表面与大理石类似,光滑平整,还有吸附光线、扩音束声的功效。
整个大殿坐北朝南。呈长方形,东西宽九十步,南北长一百二十步,东西两侧各有九根高达九丈的朱红立柱,每根立柱相距十六步。大殿偏北方。还有四根东西走向的立柱,这四根立柱虽也是朱红色。但整根立柱上都雕铸有蟠龙图纹。称为蟠龙玉柱,大汉帝国的定海神针之意!
蟠龙玉柱前是一面足可并排站立十六人的巨大白玉屏风,屏风四角由极品红珊瑚镶嵌,并用金丝楠木镶裹,雕绘皇室朱红蟠龙纹,极尽奢华。玉石屏风正面朝南。也就是面向群臣的方向,屏风上由能够巧匠花费二十年时间雕绘着“大汉全舆图”!每个上朝的官员都可以看见整个帝国的全貌!
这面代表了大汉帝国最高权力的玉石屏风是圣祖皇帝晚年命人打造,不过在圣祖驾崩前都没能完工。屏风的天头上,圣祖那句宏愿依旧醒目:“惟愿。剑指天山北峰,马踏里海西岸,贝加尔湖张弓,库页荒岛赏雪,晨赴恒河饮马,夜抵碎叶揽月,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祭祖。宣谕全球,明犯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大汉全舆图”前是由全皇帝打造的御座,四方形,每个边都是九步之距。御座上是御案一张,纹龙软垫一块——不论是皇帝还是大臣,在大殿上皆有座位,不过却是古汉礼中的跪坐来议事。
皇帝由屏风后绕出来,一身朱红冠冕,大踏步走上御座,先带领群臣向玉石屏风行作揖大礼,这才在纹龙软垫前跪坐下来。跟在他身后的侍女立即上前将皇帝冕服的后摆拉直放平。然后有太监站在御座下高喊:“皇帝上朝,臣下谨奏。”
这次整个大朝会才算真正开始了。大臣们无须想皇帝行跪拜礼,更不用山呼万岁,进了大殿之后唯一的礼节就是向大汉全舆图行礼,接着就能各自入座。有事禀告的可以出来,站在殿上向皇帝禀报。
不过大朝会一般都是走过场,该议论处理的事情,都在之前就商议出结果,大朝会上只是正式通报下去罢了。
前面几个大臣都走出来,说了些当下紧急的事,无非就是哪里又发生了灾荒,哪里又出了祸害之类的。对于这些,皇帝一般就是说:“朕已知晓,着有司斟酌处理即可。”
等到次辅冯籍上前说西北乱事时,朝会才算走进一个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事。不过冯籍想要说的话,也在昨日便禀告给了皇帝,他现在只是重新复读一次昨日商议后的结果罢了。
“臣请调飞骑、近卫两军奔赴西北平叛!”
“准奏!”
“臣再请征调甘州、肃州、雍州、凉州四州军伍进入预备状态,随时入援西北大月州。”
“准奏!”
“臣观月氏逆贼势大,恐一时难以剿灭,请陛下下旨,令飞鹰、骠骑两军做好备战准备,随时应对。”
“准奏!”
……
宇文护也上奏:“西北用兵,军费糜涨,臣请于下月初向州郡治所之商户提高一成商税,用以四卫骑兵召集备战。”
对此皇帝的答复是:“全商提税一成,犹恐动摇民心。帝国出兵西北,应一视同仁,着户部协同帝国银行办理,以百万存款为限,无分士农工商,百万以上存款着者加收商税五厘。”
“喏。”宇文护躬身退下。
这时,从刑部出来一个侍郎,躬身行礼后道:“启奏陛下,臣有本殿上奏对,请之。”
所谓殿上奏对,是事先没有准备说,突然想起来要说的事。希望皇帝准许他说,并且当场给出批复。最后一个“请之”,是希望皇帝批准。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皇帝也可以不批准,让他事后奏报。
但今日皇帝兴致似乎不错:“卿家何事奏对?”
那刑部侍郎手执芴板,低头大声道:“臣今日上朝,陡闻有商户鄢氏,骤停其在帝都之所有铺面,以致民众纷纭,坊间也隐有传言。帝都物价将要上涨,致使百姓惶恐,奔走相告。臣上朝之际,已有数百民众抢夺米面等事。臣惶恐,深忧此乃鄢氏挟民众之所需而胁迫朝廷矣!请吾皇示下!”
所有跪坐的有些腿麻不耐。甚至昏昏欲睡的官员顿时来了精神。纷纷挺直了身体,看向御座上的皇帝。
皇帝轻轻蹙起眉头。眼神有意无意地向刑部尚书王昭那里看去。这才淡淡道:“卿家既有所奏,可有对策?”
那侍郎慨然道:“鄢氏擅作主张歇业停铺,意在借小民无知,胁迫朝廷,此乃大不敬之罪也,按律当抄没家产。家长斩首以儆效尤!”
“此言大谬!”上官鸿见再不出面这情况就要偏离到讨论鄢家罪名上面了,忙站出来道:“启禀吾皇,鄢家欲偿清帝国银行之欠款,然现金不足。为今之计,只有舍弃家业,变卖家产以补不足。此乃大善也。更何况,此事并非鄢家擅作主张,早在数日前便已陈状送入臣下衙署,臣下亦将陈状交予内阁,首辅大人亦有批复准予便宜行事。怎能说是鄢家擅自行事邪?”
此话一出,宇文护立即愣了一下,仔细一想,还真有这份陈状,就在前几日,鄢家的确有上书说要变卖家产抵偿帝国银行之欠款,当时宇文护以为鄢家终于撑不住,准备破家免灾了,于是便蓝批下发。同时还让家人赶紧去通知族人,着手收购鄢家产业。
本以为鄢家已经撑不下去,产业自然是能出手多少就算多少,可没想到鄢家要整体出售,不肯一间间铺面转让。无奈下,宇文家的人正准备联络富家大户,一起吃下鄢家产业。这谈判还在进行中,宇文护也因为哈里发国书的事无暇顾及这些,却没想到鄢家会在今日突然歇业了。更没想到的是,在大朝会上,刑部的人那这件事出来殿上奏对,这可如何是好?
宇文护还在捏着胡须沉思该如何处置,皇帝已经开口问道:“丞相,可有此事?”
短短一瞬间,宇文护脑子里转过无数念头,终于拿定主意,起身行礼道:“回禀吾皇,确有此事。那鄢家虽号称大汉第一首富,不过家中资财的确不足一次性偿付帝国银行欠款,臣窃以为可以让鄢家变卖产业,借以筹足资金。”
皇帝“哦”了一声,沉吟不语,半晌又对冯籍道:“冯老爱卿以为如何?”
冯籍正在闭目养神,没想到皇帝突然问到自己,这事儿不归他管啊!不过他在看见皇帝的眼神后,已然有了主意,道:“陛下,老臣以为,鄢家为偿付帝国银行之欠款而变卖产业,此举的确大善。不过他们此时歇业,已使帝都百姓不安,若此时让鄢家继续变卖,恐怕局面不稳。老臣窃以为,当务之急非论鄢家之是非,而是想想怎么稳定帝都民心,此乃头等大事!”
公甫效一听,立即从座位上起来,行礼大喊:“陛下,冯阁老此言大善,实乃老成谋国之见。臣附议!”
帝党一派见公甫效这个皇帝红人说话了,于是立即也立即跟风,大喊:“臣等附议!”
一直站在殿上的刑部侍郎顿时急道:“陛下,此刻的确应处理帝都物价之事,可鄢家此举却是导致民心浮动之最大原因,即使鄢家无意为之,也致使帝都民心震动,此乃大罪,也应优先处理。”
刑部尚书王昭坐不住了,起身道:“陛下,臣窃以为此言深切时弊。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只有先定下鄢家之罪,臣下才好行稳定之举。不然民心沸腾,必然责怪朝廷无由处置鄢家,届时更是民心骚然,不可不防啊!”
皇帝淡淡地看了王显一眼,道:“司空,此事你如何看啊?”
一直端坐不语的王显早就在看皇帝的神色,虽然皇帝一直都是面无表情,但他深知皇帝对后党的厌恶,凡是后党支持的,王显当然会不遗余力的反对。
不过此事牵扯到宇文护,又关系到渤海侯,似乎还有英公的影子,这就让王显颇为踌躇了。再加上,公甫效这个时候也冒了头,难道这是皇帝的意思?
脑中如电急转,王显乘着起身行礼的瞬间,便作出了判断,沉声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应该从另一面来看待。或许,鄢家也无罪!”
“哦?”皇帝脸上露出淡不可见的笑容,问道:“爱卿以为该怎么看待?”
王显准确抓到了皇帝的笑容,顿时放下心来,直起身侃侃而谈:“皇帝乃天子,代天牧民。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吾皇仁厚,对大月附逆之叛匪亦有‘朕之赤子’之语,可见吾皇博爱之心。”
这一通马匹拍完,王显才说到正题,“吾皇既是代天牧民,当以民之疾苦为念,古语有云,民苦则天不悦,天不悦即下天罚以惩不臣……大月之叛民吾皇善且重视,遑论帝都百姓乎?然,帝都百姓是吾皇赤子,那鄢氏一族亦非外族,岂不也是吾皇赤子?既同为吾皇赤子,亦当共沐吾皇恩泽!吾皇仁厚,鄢氏一族不忍吾皇忧虑,故而变卖祖宗基业,此乃大善。吾皇不应责罚,更应奖赏。吾皇恩泽下,万民俯首,鄢氏也必然感恩戴德,立即重开百业,帝都百姓旋即民心自稳,岂不比任何处置快邪?”
王显神神叨叨地念了一大堆,终于说出了观点。王昭听到“鄢氏亦非外族,亦当同沐皇恩”时便知事情不妙,可王显毕竟是内阁俊辅,上官在发言,作为下属怎能插嘴?弄不好就是一个怠慢之罪。
等王显说完,王昭要立即开口反驳时,皇帝已经哈哈大笑:“王芯璞啊王芯璞,你这话说的朕心大悦。好一个民苦则天不悦……不过,鄢氏欠帝国银行之款项亦是朝廷此时所急需,不可不还。唔,这样,着户部与帝国银行重新计议鄢氏还款之法。公甫爱卿,此事就交给你去办,可否?”
公甫效大喜,立即大声道:“臣,领旨!”
看见大喜的公甫效,上官鸿也终于松了口气,长长叹道:这沈云还猜测的还真准。不过他怎么知道俊辅王显一定会倒戈的?这小子,算人心的本事还真不赖!
其实沈云哪里是算人心的本事不赖,只是看多了宫廷剧,对于面对帝王时那些大臣的心态揣摩的比较多罢了。王显是无怨无悔的帝党,皇帝的任何一个举动,哪怕只是一个皱眉、一个眼神,王显都会去深切解读。在倒鄢势力中,王显并不是最激进的那一个,毕竟王家不比其他富家大族这么渴望扩张利益和财富。既然王显倒鄢的**不强烈,那么在影响到皇帝的心情后,让皇帝再去影响王显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这说的轻松,可实际操作起来,却是需要多方努力,首先要让宇文护不知道这是一个圈套,其次要让后党看见倒鄢的好处,最后还要让自己的压力不知不觉地渗透到王显和冯籍这些人身上……为了达到这个,沈云可没少死脑细胞。
还好,最终还是成功了。沈云,保鄢成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