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权 317 洪武二十年

作者 : 受伤的害虫

方鸣谦,其实本名叫做方明谦,本人并不出名,天下知名的是他的父亲,比当今皇上朱元璋反抗蒙元还要更早一些,是元末最早的起义领袖。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后来朱元璋加入)起义早四年。

洪武元年九月,朱元璋命朱亮祖进攻台州,方国瑛拒战失败,奔黄岩。十月,朱亮祖兵至黄岩州,方国瑛遁海上。朱元璋继续命诸军讨方国珍于庆元。方国珍遂乘大舶遁入海岛。朱亮祖攻温州,方国珍侄明善挈家逃走。十一月,方国珍入海岛,朱元璋命廖永忠等自海道会汤和讨之。

十二月,方国珍使其子明完奉表乞降。朱元璋赐书曰:“吾当以汝此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汝勿自疑。”

方国珍率其弟国珉见汤和于军门,汤和乃送方国珍等赴师。时朱元璋得国珍降卒九千余人,水军一万五千余人,基本上接收了方国珍的全部。朱元璋也有些不好意思了,于是于洪武二年十月,以方国珍为广西行省左丞,不至官,食禄于京师。

洪武七年三月壬辰日,方国珍卒,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朱元璋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为《神道碑铭》为祭。

投诚于大明之后,除了没有权势之外,方家倒是也过的比较安稳,在剿灭方国珍之后,汤和见方鸣谦仪表非凡,作战勇猛,在方国珍军中很有号召力,甚是赏识。就让他统领方军残部和海舟四百余艘,收编在征南水师营中。

从此。是年三十五岁正当青壮的方明谦,在汤和帐下效力。而方国珍侄子方行活跃在明初的诗坛上。得到了宋濂的赏识,在京师中也有一定的名声。其女儿嫁给沐英儿子,随夫家到云南定居。

本来朱元璋十分忌惮方家在浙江一带的影响力,绝对不想任何方家的人在接近浙江一步,但是快二十年过去了,方家已经彻底的融入到大明之中,而方明谦又一向表现出忠诚,得到了汤和的保证和肯定,这次皇帝才允许方明谦的此行。

到达明州以后。汤和要到军中去例行召集各个卫所的指挥使,作为一个皇帝曾经猜忌过的人,方明谦识趣的没有去,而是以生病的名誉,留在了驿站之中。当然,也少不了锦衣卫的贴身保护。

皇帝要他们快速的想出一个策略,怎么能有效的防范倭寇,方明谦虽然当年曾经入过海,对于浙江的地形和倭寇的情况比较了解。但是离开这么多年了,到了明州,就感觉到有一定的陌生感,这天傍晚。整整一天呆在房里沉思苦想的方明谦,觉得屋里有点闷,突然接到军中的消息。汤和老将军命他前往明州卫一行,有要事商议。

他沿着一条小石路走出不远。便是日湖。这时夕阳西落,将一片灿烂的金光洒在湖面上。早秋的清风,徐徐吹送着凉爽,将湖面揉皱了,泛起一片粼粼的金波。四周的山,画着柔和的弧,于苍翠的剪影之上,罩着一层金色的光晕。这一片湖光山色,深深把他打动了。“真美啊!”他在心里这么赞叹。

方明谦爱水。他的出生地洋屿,就在漩门湾口外北侧海上,有闽人移居岛上牧羊,故又称“羊屿”。真的是个好地方啊,可是自己这一辈子,可能都回不去了。

方明谦观景沉思正入神之时,忽听不远处人声喧哗,不一会,一片杂沓的脚步声带着喧哗声响到他的耳边来了。只见一群衣着褴褛的后生仔正在追赶着一个年轻人。那年轻人也是衣服破烂,满脸污垢。他手端一个饭盆,一边嘴朝盆里咬,一边气喘吁吁地逃走。追他的人一边跑,一边高声喊:

“抓住他,他抢我们的饭!”

方明谦一看就明白,这是一帮难民,听口音,像是临海一带的人。他痛惜地高喊一声:“都给我站下来,不准再闹!”

见是一位官长老爷模样的人在制止,无论是追的,还是逃走的,都站住了。但追的一方不服气,有人说:“老爷,他抢了我们要到的饭!”

那人争辩道:“不,是老板舍给我的。”

其余的人都说:“不对,老板是舍给我们大伙的。”

方明谦问:“你们是一起的吗?”

有人回答说:“是一起逃难来的,他太没良心,大家都是两天没见饭了,他却不顾大家,一个人独吞。”

听这么一说,那人也觉理亏,不再做声了。方明谦看他膀粗腰圆的样子,知道他力大饭量也大,也是可怜的人儿,不是饿得没法,也是不会做出这等事的。但是他不能原谅他的自私和霸道。就说:

“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一块逃难出来,该同舟共济,相互帮着,怎能自顾自?从你们的口音,像是临海人,你们临海也逃难了?”

那抢饭的年轻人说:“朝廷要禁海,没有兵卒保护,倭寇常常去抢掠,没有办法啊,官府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章程,承诺补偿他们的地,全都是荒地,种的庄稼出的不多,吃完了只好要饭啊。”

方明谦听罢,心中十分的难过,想到所谓的倭寇,想到皇帝的诏命,这残局真是难以收拾的了。只是这与眼前的几个年轻人又何相干呢?但国家兴亡,谁都有救亡的责任啊。想到这里,他用十分认真的态度对面前这些年轻人说:“光这样怎么行呀?官府救助不利,你们怎么不去京师告御状呢。”

那壮实的青年说:“怎么告御状啊?但凡有一口饭,谁去和官老爷们作对,能活下去就行了,过两年,等地熟透了。产量上去了,也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方明谦说:“你为什么不去当兵。手中也拿起钢刀?”

“当兵?谁要呀?我们又不是军户,要可以当兵。我们就不会饿肚皮了。”大家都笑着这么说。

方明谦肯定地说:“我要。”

“你要?”几个年轻人都惊奇地发出疑问。他们看方明谦一副书生模样,样子虽像个官,顶多也是个文官,怎会带兵?方明谦说:“我要。只是不是光要你们去吃饭,而是守卫你们的家乡,守卫你们的土地。”

大家听了,都高兴地说:“要得,要得,只要有饭吃。我们就去当兵。”

那壮健的年轻人说:“老爷说了,是去守卫咱们的家乡,怎么总忘不了吃饭?老爷,要是立了功,能当官吗?”

方明谦笑着说:“那当然,只要杀敌有功,就能当官。”

大家听了,都高兴地嚷起来了:“好呀,当兵去哟。多杀敌人就当官哟!”

这时,方明谦对站在一旁的随从说:“稍后你带他们去找当地的卫所,请收下他们。”

随从应罢正要走,方明谦又将他叫住。嘱咐说:“记着,请先让他们吃饱。”

在他去军营的路上,那壮健青年问随从:“这位老爷是谁?”

随从说:“方小侯爷呀!”

大家都惊叫起来:“啊哟哟。原来他就是有名的方家的人,怪不得这么好!”

这一番周折。使方明谦再也没有赏景的心情了。他的心情特别沉重,这日湖的风光再好。国将不保,再美好的日湖也没有了。他这么沉思着在湖边踱着。渐渐,他感到光线暗淡了许多,以为是晚霞已收。可抬头一看,却见头顶一片透明的金绿色,才知道自己是走在一片柳荫下。此时夕阳正浓,夕照的金辉,洒在夹岸的柳树上,将绿柳也染成金色了。而绿柳的两边,又都是金波涟漪的水域。

此时晚霞渐退,黄昏的朦胧,网也似地罩在湖面上。昏暗中,不由感叹:国已支离,人心破碎,将如之奈何呀!……他如是感叹系之地在朦胧的柳树下徘徊,内心有着说不出的痛苦。陡然,他昂首仰向星空,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而后朗然高歌: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声音悲壮、雄劲。犹如夜空中的一声天籁,响彻环宇,撼人心脾。这一喊,他的内心轻松多了,又想起了他正在草拟的那份奏疏,这是一份全面的防卫海疆的计划,要抓紧写完才好。于是加快脚步往明州卫的方向而去。

倭寇屡次犯境,在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余姚、慈溪、观海、镇海、宁海等地,各州县的官员纷纷告急,卫所兵卒四处分散,就有了捉襟见肘的感觉,汤和觉得此事刻不容缓,而在路上,方明谦已经向他阐述了官员多建卫所的意思。

所以今天听完军报之后,就马上派人请方明谦这个熟悉本地情况的人,紧急商议此事,听完汤和的叙述之后,方明谦沉思了一会,冷静的说道:

“就这一点,我也作过认真的思考。现下既是救危时期,就该有适合救危的一套办法。原来是削卫所站,多建卫所城,那是适应现在大明的情况。因为无论从那个战报上都显示,倭寇善于游击之术,而不擅长攻坚之战,所以我们要建立卫所城,据城守卫,倭寇来时,守护,逃时追击,现在就该根据目前防范倭寇的需要,将浙江一带建立卫所,每个卫所设专人统一领导。以属下之见,这卫所应该这么建设:卫所城五十九座,首先说嘉兴独山附近的金山卫,应统领三个百户所,海宁卫、观海卫、临山卫、定海、昌国卫。”

汤和越听越兴奋,忍不住击掌高声道:“太好了,五十九卫所城一统,各卫所统筹军事行动,必能施展大力。”

方明谦高兴地说:“正是这样。我以为在各卫所形成军事力量中心之后,朝廷一声令下,同时向倭寇展开全面反攻。要是小股前来,无论到哪里,都由最近的卫所进行剿灭,临海的卫所负责断其后路。倭寇连逃也逃不掉了。”

“啪啪啪啪……”汤和禁不住鼓起掌来了。他佩服之至地赞叹:“精妙之至呀,精妙之至!想不到你离开这么多年。对这里的情况还是如此了解啊!”

方明谦连连摇头说:“过奖了,过奖了。全靠汤老将军的栽培和信任,这里,只不过是作书生谈,万望汤老将军指谬。”

汤和从心坎里佩服方明谦,他十分真诚地说:“你过谦了。老夫听了你这一席话,茅塞顿开,真是胜读十年书呀。你的方略,十分周密,也切实可行。从战略上看。这卫所城之谋,岂是书生谈,这完完全全是一深谙军事要津,具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的精心谋划呀!叫我这个混迹军旅,号称百战的人感到十分汗颜!”

方明谦见汤和说得如此真诚,也就不再客套,用一种十分认真的口吻说:“这么说来,将军是赞成我的这番设想的??”

汤和斩钉截铁地说:“岂止赞成,末将是五体投地的佩服。并愿肝脑涂地去实行。”

这时,方明谦心里面突然冷了一下,沉思了好一会才说:

“将军谈到实行,下官又多了一份心事。这卫所城之谋。未知皇上能否照准?如若不能照准,那就真正是一番空论了。”

汤和说:“如此救国良策,为什么不能照准呢?皇上英明睿智。深通军务,一定能看出其中的关键的!”

方明谦听罢。激动地朝汤和深深一礼道:“信国公说得好,属下早就唯信国公马首是瞻浙江的安危。就全靠信国公了!”

这次的商议,汤和与方明谦定下来一个基本论调,那就是建立卫所城,以抵抗不擅长攻坚之战的倭寇。

方明谦好不容易才回到浙江,他希望他能得到朝廷的信用,也急切想早一点将建卫所城的奏疏写好呈上去。

当方明谦正在埋头写奏疏的时候,他心里有一种挥之难去的感觉,那就是似乎皇帝对自己身份的猜忌。这感觉使他预感到自己对自己的奏疏的前景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方明谦的奏疏终于呈上去了。而且皇上看到了。也并不疏忽,读了之后便立刻准了,倒是没有方明谦想象的那么麻烦。而且朱元璋对于倭寇始终看不上眼,他派遣汤和去浙江当然还有别的事情,而建立卫所城既然是个良方,方明谦也经受住了考验,那就照准了吧。

因为有一场胜利,已经让朱元璋十分高兴的了。

洪武二十年正月初二日,朱元璋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为左副将军,蓝玉为右副将军,陈镛、王弼为左参将,胡海、郭英为右参将,商暠参赞军事,率军二十万,向东北金山开拔。同时令李景隆、邓镇吴良等随征师前进。三月,冯胜等率师出松亭关,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遂留兵五万驻守大宁,自率大军直趋金山。

六月,冯胜等率主力至辽河东,获纳哈出屯卒及马匹,遂进驻金山之西。分军深入到金山东北,包围了纳哈出。纳哈出孤军无援,计无所出,只好投降。其降卒四万余,牛羊马驼辎重亘百余里。冯胜将纳哈出械送京师,九月初一日封海西侯。从此,朱元璋初步实现了统一。

辽东的战事,牵动了皇帝的心思,所以也就准了方明谦和汤和联名的奏疏,当然除了心情好之外,也并不是完全相信方明谦,朱元璋只是单纯的相信汤和而已。

接到恩准的圣旨之后,汤和与方明谦选丁壮三万五千人修筑,尽发州县钱及籍罪人赀给役。

从而引起役夫的怨恨,使扰害百姓,百姓深受其苦。有人对汤和说:“役夫怨恨,百姓受苦,怎么办呢?”汤和说:“成远算的不恤近怨,任大事的不顾细谨。若再有人发怨言,立即斩首。”

洪武二十年十一月,五十九城筑成。他又稽军次,定考格,立赏令。浙东民四丁以上的,户取一丁戍守,共得五万八千七百五十余人。四月,朱元璋又命周德兴往福建筑城防倭。德兴度福建福、兴、漳、泉四郡要害之地,筑海上十六城,籍民为兵,又增置巡检司四十五,分隶诸卫。从而,使海上防卫得到加强。

同时,洪武二十年九月十五日,户部奏:“今天下税课司、河泊所课程视旧额有亏,宜以十八年所立为定额。”朱元璋说:“商税之征,岁有不同,若以往年概为定额,本年实际与往年不同,岂不扰害百姓?应随其多寡,从实征纳。”

原来朱元璋称吴王前,收官店钱。后改在京官店为宣课司,府州县称通课司。凡商税三十取一,过者以违令论处。洪武初年,个别府县税及蔬果,饮食、畜牧诸物,朱元璋下令禁止。洪武十三年六月,又下令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勿征其税,且罢天下抽分竹木场。

这样的错打错着,没有依照户部的建议实施,却是有效的激励了浙江一带的商户,对于沿海走私的倭寇又是一定的打击,一时间,竟然有些乱作一团的感觉,而岱山岛上,也正在悄然的起着变化。

因为刘俊勇觉得,趁着建立卫所城,皇上减少商业税赋的趋势,自己的机会好像来了。(未完待续……)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臣权最新章节 | 臣权全文阅读 | 臣权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