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读过的历史 第二十六章 春秋完结

作者 : 晗鱼儿

()孔子的再一次远行与上一次的情况大同小异,主要根据的还是在卫国,并且经常前往陈,蔡,叶等地,宣传他的思想,每到一处,当地的君主必会礼遇孔子,向他询问为政之道,并且对他的想法表示十分欣赏,然后清一sè的不采纳,并且不给孔子官职。最后的结果都是孔子受到当地权贵的排挤,被迫离开。能做到天下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地,这也是一种造化。

公元前484年,在孔子68岁的时候,鲁国的存亡危机来临了,一向作为鲁国逃亡君主及将领大本营的齐国开始了对鲁国的讨伐。估计是从鲁国逃到齐国的人们恨极了自己的故乡,在齐国散布了很多不利于鲁国的言论,齐国的军队来势汹汹,誓要灭了鲁国,还这些善良的人一个公道。

兵来将挡,鲁国不能坐以待毙,迅速发兵迎敌,而总将领是一个叫做冉有的中年人,估计鲁国真的是无人可用,竟然任用了这个一脸书生气的人,他浑身上下没有一点符合武将的特征,鲁国这样做仿佛在说“来欺负我吧,我是个受。”

但是,这个书生可不一般,他虽然没有武将那种逼人的英气,霸气丝毫也不外露,但是他的眉宇之间似乎隐藏着一种让自己人信赖,让敌人胆寒的东西,这种东西叫做“仁”。

正所谓“仁者无敌”,看似弱不禁风的冉有竟然只用了短短的几天时间,就大破齐国大军,给了这个邻邦以重创,救鲁国于水火之中。

此时,三桓中的季氏已经由季康子掌权,鲁国的实权大部分握于他的手中,他听说了冉有大破齐军的消息,大为高兴,亲自迎接冉有回军,并且对其表示亲切的问候,顺便问道:“年轻人,你看似文弱,行军打仗竟然如此的厉害,这些东西都是谁交给你的呀?”

冉有等的就是这句话,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之情,略带颤抖的回答:“末将不才,托大人的洪福侥幸得胜,如果说我也有功劳,那完全是我的老师教导有方,他也是我们鲁国人,就是现在名满天下的孔子。”

季康子听他这么说吃了一惊,没想到孔子博学多才到如此地步,不仅能文,而且能武。还没等他惊够,冉有乘胜追击,补充道:“我的老师立了大功,请您迎他回国。”

季康子与孔子之间没有什么过节,并且大功臣冉有已经提出来了,自己不好不答应。另外,孔子已经68岁,想来也不会再有什么大作为,就硬着头皮同意了。

孔子稀里糊涂的为祖国立了一大功,并且衣锦还乡,结束了长达14年四海为家的生活。

但孔子这回真的是老了,虽然刚开始还是有心从政,但是经过几次试探,发现季康子对他还是存在很大的戒心,于是彻底放弃了从政的想法,主动向鲁哀公请缨,承担起了修订鲁史的工作。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鲁国是当年周公旦(即姬旦)的封地,从开始一直到覆灭,一直由是周公旦的后代在统治,而周朝的制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周公旦制定的,所以鲁国的各项规章制度也是最正统,最权威的一个,并且鲁国是周朝最为亲近的附属国,所以,这份鲁史必将在后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孔子抢了这份工作来做,这才比较放心。

孔子对待工作的态度很认真,经过他几年不懈的努力,对鲁国几百年来杂乱无章的史籍增删整理,最终修成了一部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历史的史书。这本史书不单记录了鲁国的历史,而是以鲁国的纪年方法来为基础,涵盖了这二百多年各国大事件,被人们称作《chūn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这就引出了之前说到过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下一句:“仲尼厄而作chūn秋。”

而我们所说的“chūn秋”这一时期,正是得名于这部书。有学者认为《chūn秋》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史书,但是其丰富的史料价值是世人所公认的,为后世的“五经”之一,而我们的武圣关羽,也素以“熟读《chūn秋》”著称,为其文武双全的主要证据。《chūn秋》的用语极为简练,并且几乎每句话都含有褒贬之意,后世把这种写作方式成为“chūn秋笔法”,其最初的原文只有18000余字,却记录了241年的历史,不知道孔子见到现在动辄几百万字的网络小说,将会作何感想。

在修订《chūn秋》的过程中,孔子很伤心。

在修订《chūn秋》的前一年,孔子的结发妻子过世,孔子老来丧偶,白发人送白发人,他带着悲痛的心情投入到了繁重的修史工作中,这样也好,有一件事情让他专注的去完成,也可以让这个孤独的老人暂时从丧妻之痛中解月兑出来。

两年之后,孔子终于要解月兑出来了,估计是老天不想让这剂缓解痛苦的良药被浪费,于是,在他修订《chūn秋》的第二年,上天又带走了孔子的儿子,孔鲤。孔子老来丧子,纯白发人送花白发人,这种难以言说的痛苦险些将孔子击垮,但是,《chūn秋》再一次让孔子找回了继续下去的动力——无论是修书,还是生活。

又过了一年,孔子寿满七十,自谓“七十而从心所yù”,一切烦恼忧愁已经被孔子看透,似乎在经历了丧妻与丧子之后,已经没有事情可以将他击倒。万事开头难,修书的工作已经进入了正规,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孔子在修书之余的最大兴趣就是找颜回聊天儿,在妻,子皆丧之后,颜回已经不仅仅是他的高徒、知音,更是他最亲近的人。

同一年,颜回卒,享年四十岁。

除了之前提到过的,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以及“回也不愚”等两段话以外,《论语》中还以对话的形式记载了另一段孔子对于颜回更高的评价,孔子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子贡以极其谦卑的态度阐述了自己比颜回差远了的观点,最后孔子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总结:“弗如也,我与女弗如也!”我们的大圣人竟然自认不如小自己三十岁的弟子,我想,这不仅仅是表明了孔子的谦虚。

后来有一次,鲁哀公与孔子闲谈,问孔子在他的弟子当中,谁为好学者,孔子再一次给了颜回很高的评价,并且在话语中蕴含的对颜回无限的哀思与怀念:“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句话大有曾经沧海,除却巫山之意,这让子路,子贡等人情何以堪。“不迁怒,不贰过”也成为如今很多人的行为准则。

孔子老来丧知己,白发人送黑发人,给了他又一次打击,并且孔子年已古稀,再也提不起jīng神修订《chūn秋》了,并且chūn秋的修订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于是于次年chūn天停止了修史。

但是,《chūn秋》仿佛是一本受了诅咒的魔法书,孔子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在停止修书后的第二年,卫国发生了内乱,而孔子的另一得意门生,在《论语》之中出场率很高的子路当时正在卫国为官,他曾是当年孔子“隳三都”计划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七十二岁的孔子俨然已经“成jīng”,不用掐指,只是凭空一算,就知道子路的xìng命不保,果然,消息很快传来,孔子又丧一高徒。

孔子已经没有力气悲哀了,他想了一想,接下来估计要轮到自贡,冉有了,并且照这样的情势下去,自己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必将全军覆没,他不打算再这样折磨自己和弟子们,于次年驾鹤西游去了,享年72岁。

孔子的年龄算是古代那些大贤们之中最为正常的一个,不像姜子牙,老子等人,动辄上百岁,但是他对于后世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是中国有史以来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他是中国文化界,教育界最伟大的人(没有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史,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为了世界和平,加上之一)。

孔子去世后,他的很多弟子都为他守墓三年,子贡估计是感谢孔子没有把他活死,为老师守墓六年,这一守就到了公元前473年,从chūn秋守到了战国。

也正是在这一年,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再一次展开大战,了结从chūn秋时代延续下来的宿怨,结局大家都知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如果必须要以公元前476年为分界线的话,我只能奇奇怪怪的这样说,勾践成为了战国初年的最后一位chūn秋时代的霸主。

之后,范蠡告诉文种勾践其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然后毅然决然的放弃了高官厚禄,带着西施,泛舟五湖,经商去了,一代大政治家就这样成为了富甲一方的“陶朱公”,成为了商人的鼻祖。

而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最后落了个以身试剑,印证了范蠡“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预言。

两大功臣走的走,死的死,越国也在短暂的鼎盛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几年之后的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病死。随着这位“最后一位霸主”的逝去,chūn秋时代也就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你没读过的历史最新章节 | 你没读过的历史全文阅读 | 你没读过的历史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