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与争 9.第二十七章 全面突击(E)

作者 : 草叶笛

第9节第二十七章全面突击(e)

第二十七章全面突击(e)

还是25日夜晚,120师359团在副师长黄国忠(该团前任团长)的率领下,“不顾美军密集火力的封锁,冒着零下20多度(摄氏度,下同)的严寒,徒涉1米多深的清川江,破冰前进”——军科版的描述。在西点教授汉伯格上校所著的《美军精锐步23团与砥平里大战》一书中,对这一场景的描述如下:“一些中国士兵月兑光后,将衣服举过头顶,徒涉冰冷的清川江。江水在不少地方只有齐腰深,中国士兵只需月兑掉胶鞋和棉裤便可过江。”

“11月25日,星期六,入夜后,天气酷寒”,依然是汉伯格上校的叙述,表明是入夜后才开始降温。——假如白天就冷得要死,你不会这样行文吧?在别的书籍中,我还看到过26日气温骤降的说法,似乎印证了西点教授的记录。继续阅读《美军精锐步23团与砥平里大战》,当看到讲述12月1日从安州往后撤的故事时,一行字又跳入眼里,“在这段撤退路上,气温降到零下20度。”于是几十年前的北朝鲜山区的一段气温变化,就完整地揭示出来了:11月25日前,白天大约还是罕见的十度左右,夜晚应该在零下几度;25日夜,寒潮下来气温骤降,到12月1日白天的气温就都在零下20度了。

看完以上记录后,读者诸君再回忆我关于奇袭武陵桥的叙述——没有提坊间流传、记录片演播的,在冰封的江面上叠罗汉上5米高桥墩的故事,因为那是一个忽悠。武陵桥和这里相去不远,如果此地浅浅的江水尚未封冻,武陵桥下的江面上何来可以让你叠三层罗汉的冰层?娱过头,就不乐了,以至于政工老干部,军侦察连指导员薛燕公同志都不愿保持队形。

当志愿军359团渡河时,美军当面的野战炮营没有开炮,因为他们的指挥官不批准射击(美军炮兵指挥官中,二货的比例比较高),但是坦克连和步兵进行了猛烈的射击。359团在损失了两个尖兵连后,一部攻占了美23团指挥部边上的“中国帽山”,一部去端了美9团1营的营部(其营长沃尔夫中校和一群参谋当夜失踪),359团3营8连则朝219高地急进。

当359团3营8连的战士模到219高地小峰脚下的美军迫击炮排阵地时,被年青的克罗福德下士发现。随行的北朝鲜向导立即用朝语忽悠这个年仅17岁的大小孩:“不要开枪,我是韩国人。”但是经验丰富的辛格中士立即就识破了这个花招,抬手一枪击碎了这个北朝鲜人的脸,同时大声喊:“是洗衣工。”——因为当时在美的中国裔移民多数很贫穷,很多家庭以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假如是现在,辛格中士就会兴奋地喊“是现金买房的少爷”。很快,蜂拥而来的8连战士就将这一小群不会说话还乱开口的美军士兵,驱赶到小峰顶上去了。

对小峰的围攻大概从凌晨4点开始,8连和先前驻守大峰的部队协同进攻,由大峰负责火力压制,地面以80人一组向山顶迫近,到跟前再一起投掷手榴弹。然而由于边壁凸起的怪石遮掩,大峰的射击完全伤不到洼地的美军士兵;同样防守的一方也无法射击到地面进攻的人,这样整个攻防就变成了一场中式手榴弹对美式手雷的战斗。志愿军采用喇叭来协调投弹,“嗒嗒滴、嗒嗒滴”两声后开始冲锋,接着一声“嗒滴”后进攻队员同时投掷手榴弹。

由于大家已经知道的原因,手榴弹攻势并无效果,更加可悲的是这样的攻势重复几次以后,喇叭声的奥秘就被美国士兵猜出来了,然而这一切359团3营8连以及先前不知番号的部队并不清楚。按美军士兵的说法就是,“他们一直重复这样的错误”,而我们就在他们吹出那个一声的音调后,立即丢手雷。结果就是志愿军战士的手榴弹还没出手,山顶上的手雷先滚下来了。

随着时间的延续,持续的进攻终于耗完了山顶b连的手雷,乌因中尉已经开始带着士兵向下砸石块,甚至是罐头了。一些地段已经有志愿军战士能接近石壁,可惜都被人高马大的美国兵用工兵锹一阵拍打给赶了下来。见此情景,志愿军指挥员很欣慰:人海到底耗赢了丫的火海,再一次进攻就可以将山顶的美国大兵一举拿下了!

此时月亮隐退,天色将明,意识到山顶上美军已是两手空空的志愿军战士,都从藏身处走出来,大大方方地往山顶围过来。参与这次进攻的人数很多,基本上是倾巢出动——每个志愿军战士都有一颗立功的心啊!美军士兵已经没有弹药了,这时候冲上去抓俘虏还不是和抓猪捉羊一样轻松?立完战功后,还能顺手捡些洋落,发点洋财。

一天之中,临近天亮的时刻是最安静的,219高地小峰周围,志愿军士兵的脚步声显得格外刺耳。山顶上的美军却仿佛从人间蒸发了,一点声息都没有;野地里,鸣叫了一夜的小虫,也知趣地收了声。进攻人群很快就接近了山顶防线,突然,一直静悄悄没有动静的美军突然一起冒出来,扬手甩出了一夜战斗中最有效的一次手雷攻击。围过来的志愿军士兵措不及防,一下子死伤惨重,剩余的人看到风头不正,连忙往后撤。这次结局悲惨的进攻也是夜里最后一次进攻,此后,直到天亮,志愿军再也没有发动新的攻势。

美军士兵不会变魔术,先前连罐头都砸下来的举动,也不是在玩诈术,山顶美军的确是没有手雷了。然而山腰的弹药堆积点还有,而志愿军在整晚的进攻中也没有发现这个弹药藏匿点。在山顶美军士兵甩出最后一轮手雷后,年仅17岁的克罗福德下士(不知道这个小孩是怎么混进陆军的,还成了下士?),趁着手雷爆炸后的混乱场面,悄悄溜下山顶,从原来迫击炮排的阵地附近的弹药藏匿点,扛回来一箱手雷(这个过程想想觉得蛮诡异的!)。

在这个手榴弹大战之夜,小男孩的功绩还不止于此,据说他一晚上共扔回去40枚志愿军战士投向峰顶的手榴弹。虽说美国陆军一向重视体育活动,步2师更是提出要士兵们有半职业选手的水准,可是这个数据还是太吓人,让人不得不怀疑当年“满洲团”的老洋人,是不是将被俘的义和团大师兄们的“武功秘笈”,偷偷地带回了美利坚,这才让小屁孩练就了一身神奇的暗器接打功夫。

天亮后,40军军长温玉成显然是知道了219高地的战况,因为小峰遭到了喀秋莎火箭炮的覆盖,只是志愿军炮兵技术稍差,炮弹大多落在平缓的北坡,山顶上的美军士兵只是受了点惊吓。志愿军士兵已经退回到主峰阵地去了,趁着没有人来打扰,乌因中尉清点了自己的手下——只有34个人完好,其余95人非死即伤。上午9点半,美军空军的飞机终于来轰炸了对面的主峰,因而接下来的整个上午都很平静。

大约正午12点,出去联络的克罗福德下士带着弹药车和撤退命令回来,于是乌因中尉指挥b连一面用火力压制住主峰的志愿军,一面快速撤离。最后撤离小峰顶的乌因中尉,脸部被一块手榴弹弹片击中,弄得满脸血污却没有丢掉性命。由于1营营部已经消失,b连先是和d连合并,接着就被划入2营,然后随2营一起于27日南撤。

凭着在219高地的成功坚守,b连获得了“铁壁连”的称号。正是白人士兵和黑人士兵混编的b连的出色战绩,和单一黑人连佩库瑞洛上尉的整建制投降,有力地推进了美军的全面混编。三个月后,这种有种族歧视痕迹的单一有色人种连队,就不复存在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战与争最新章节 | 战与争全文阅读 | 战与争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