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一个让建文帝削藩的锦囊妙计
一个让建文帝削藩的锦囊妙计
朱棣一语中的,侄儿真的让黄岩、刘勉两人拐走了。浪客中文网蓝岱更是神机妙算,两人从南京拐出朱允炆后直奔贵州。朱允炆没带啥财产,甚至连妻儿老小也顾不上招呼。不过,有件宝贝他还是拿上了。因为,这是他的身份证,也是今后他赖以与朱棣拼死一搏的法码。
这宝贝是只锦囊,乃爷爷驾崩前给的,还特意叮嘱,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打开。但朱允炆天生是个玩家,犹犹豫豫的,不多久就打开一看,是一首诗和一句话: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戎马一生,紫袍加身;南方篝火,奄奄一息’”。
除刘师爷的这首诗外,朱允炆对后面的一句话似懂非懂,捉模了好儿个晚上。朱允炆想,这是爷爷“戎马一生”,自安微凤阳起兵,南征北战,灭元烟火的真实写照吗?那应该是“龙袍加身”才对呀。朱允炆绞尽脑汁,怎么也弄不明白,想来想去,只有去请教老师方孝孺。即便朱允炆是傻子,也知道锦囊的重要性。因此,他把刘伯温的诗省去,只在纸上写下后一句话,让方老研究研究。这方孝孺自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才奇,曾师从“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的刘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即便是朱棣也叹之不能为其所用。
方孝孺捻着山羊胡子,摇头晃脑地读了两遍,问朱允炆来自何处,出自何人之手?朱允炆说老师不管哪来,只管指点迷津便是。方孝孺捻胡子晃脑说,李唐赐姓,大明赐名,先皇这一招比大唐皇帝棋高一着。朱允炆见方孝孺跑了主题,有些不耐其烦,便说你别赐这赐那的,只管意思即可。这方孝孺毕竟是朱允炆老师,就顶撞他说,皇上可别小看这赐名,老臣之所以说先皇棋高一着,就是赐姓可彰显皇恩,但欠妥之处在于千百年后鱼龙混杂,谁是皇室血亲谁不是?谁是谁非谁也分不清。这赐名不但可显皇恩,还可弥补大唐赐姓之不足,皇上看先皇是不是棋高一着?朱允炆犟不过这老臣,只好说是是是。见方孝孺点了头才问,那这句话的整体意思呢?方孝孺这才回到正题上,说“戎马一生”仍先皇对李戎家族的赐名,至于“紫袍加身”嘛。方孝孺捻着山羊胡思考一会儿,叨叨道:“绉、绫、绨、绢”,字字有纟,代代着袍……唠叨一阵,方孝孺忽然大喜道:“此乃先皇赐谢氏之名”。朱允炆同喜,说怎么就想不到这上面去呢?方孝孺凑近朱允炆,小声说,老朽听说黄子澄、齐泰二人进谏皇上削藩,难道皇上要借李、谢之“南方篝火”使燕王“奄奄一息”?方孝孺的话让朱允炆吃惊不小!他想,爷爷朱元璋是不是也有此意呢?
如果不是爷爷朱元璋给的这只锦囊,也许就没有朱允炆的削藩之举。确切地说,如果没有方孝孺的点化,朱允炆也没有勇气削藩。因为20多个叔叔都不是吃醋的等闲之辈,尤其是四叔燕王,还有五叔周王朱橚,十三叔代王朱桂。尽管黄子澄、齐泰二位近臣多次进谏,朱允炆还是犹豫不决。直到弄懂这锦囊妙计后,他才拿这些叔叔开刀。如果“刀削”五叔周王朱橚时吃上一堑,也许朱允炆会长一智,但五叔又经不住折腾,三下五除二,吃西瓜一般,唏哩哗啦就解决了。如果在削代王等其他藩王中遭受挫折而不势如破竹,也许他就用上了爷爷的锦囊妙计,将贵州安顺屯军搬回,那事态就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一切的一切,都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