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到草屋的时候,魏小花已经洗好了,正坐在榻榻米上,用一块干布擦拭头发。李志高沉默地望了她一眼,取了茶饼,揉碎了,自在一边煮起茶来。
“今天还有客人要来么?”魏小花见他煮茶,忙问了一句。想想昨天的不愉快,要是真有客人,她还是尽早避开为妙,懒得跟这群人斗嘴,说起来还有欺负小孩之嫌。
李志高目不斜视,淡淡回道:“没有。”
魏小花轻笑一声,道:“那你煮茶做什么?”
李志高不答,过了一会儿奉着煮好的茶,送到魏小花的面前,然后才道:“茶有四德:为廉、为美、为和、为敬,花……魏小娘子,你可明白我为你奉茶之意?”
魏小花瞪大眼睛,一脸莫名其妙:“你端茶请我喝……啊,难道是端茶送客?喂喂,你太不够意思了,我父女俩个才住了几天,你就嫌烦了,好好,明天……不,今天我就跟爹搬出去,找间客栈住,不打扰你这读书人……”
说着,魏小花怒气冲冲,甩开拭头发的布,径自回屋收拾行装,只留李志高在原地目瞠口呆,反应不过来。待到魏小花真的要拉着魏什长走,他才慌张地把人拦下,又是赔礼,又是道歉,又是解释,直冒出一身大汗,才算把这误会给澄清了。
第一次试探失败,李志高不死心,又跑去找来一本《女诫》,偷偷地放在魏小花的屋里,还特意在妇有四德那里,用朱笔做了注释,希望魏小花能看明白。
哪晓得魏小花根本就没看,隔天跑步的时候在附近的树林里发现不少野生荠菜,一时嘴馋,就挑了一些回来,又买了些肉斩成沫,买了点面粉揉团碾皮,包了荠菜饺子,想煮的时候发现生不了火,就用《女诫》引了火。当天晚上,李志高吃着香喷喷的饺子,泪流满面。
又过两日,左修之不计前嫌的主动上门来做客,身后依然跟着左慧,这次兄妹二人带来一把瑶琴,谈笑间左慧焚香净手,弹起一曲高山流水,只听得李志高如痴如醉。回头就跑去白马寺抄了十日十夜的经书,挣了点稿费,找洛阳城里的匠人,订做了一把古琴送给了魏小花。
谁知道魏小花误会了,对着李志高挤眉弄眼地笑:“这是要送给小鹿的回礼么?放心,我保证带到,一根弦都不会少,有没有乐谱,我一并给你带去。”
“朽木不可雕也!”
李志高无奈地拂袖而去,自此再没管过魏小花。
一晃魏氏父女已经在洛阳待了小半个月,魏什长盘算着,再不回去,刘氏该着急了,便开始收拾行装。魏小花虽有些不舍洛阳的好山好水,也只能听从魏什长的安排,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这些天她也玩得尽兴,又开始怀念宅在家里不出门的生活了。
李志高自从知道他们要走之后,便有些闷闷不乐,整天整天的不说话,连左修之来找他探讨赋文,都无精打采。
左修之知道他闷闷不乐的原因后,顿时取笑他道:“鹏飞兄何时这般儿女情长?”
李志高被他取笑得脸色通红,嚅嚅了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
左修之知他素来面薄,便又转过话题,道:“五月间吴郡那边有个雅集文会,各地少年才俊都会去参加,听闻王氏、陆氏、谢氏、崔氏等大族皆有当代出类拔萃的子弟参加,可谓是各方才俊,会集一堂,鹏飞兄可有志前往一展才华?”
李志高神色一动,略略有了精神,转而却又叹道:“我虽有志,却也得恩师首肯。”
左修之微笑,悄声道:“这事我家慧娘子可比你还上心,早早便向佑华小娘子去打听了,佑华小娘子又去问了郑博士,郑博士虽未直言,但佑华小娘子偷看了郑博士送往吴郡潘丞郎的一封信,信中嘱潘丞郎多加照顾于你呢。”
“这么说恩师早已有意让我去吴郡了?”李志高大喜。
“鹏飞兄到底年轻,此事你心中知晓便可,可莫要漏了喜色,让郑博士瞧出端倪,到时可就害苦了佑华小娘子了。”左修之提醒道。
“多谢修之兄提醒,受教了。”李志高一揖到底,然后抬首,二人相视而笑。
自这以后,李志高又恢复了往日神采,却将这事私下说与魏什长知道,然后便请求道:“此去吴郡,小侄孤身一人,身边少人打点,唯有厚着脸皮,请魏大叔暂缓归程,一路相随,好与小侄有个照应,小侄心中感激不尽。”
其实李志高此去吴郡,郑博士自会派人跟随照顾这个得意弟子,却不知为何,他偏要拉上魏氏父女。魏什长不疑有他,听得说此去吴郡,若是李志高表现得好,大有机会定品,顿时大喜,一口便应下了。
魏小花开始有点不愿意,她已经思乡心切了,但是魏什长这次却不顾她的意愿,坚决要陪李志高去吴郡,原来寒门子弟一旦定品,便有极大的机会步入仕途,就算是当个县令,也是大有机会,此时又没有科举制度,寒门子弟想要出人投地,这是唯一的机会,魏什长自然看重这一点,在他而言,李志高定了品,不仅是他李家的荣耀,也是魏家的荣耀,这是大事,马虎不得。
既然事成定局,魏小花也没了办法,只得安慰自己,就当是去吴郡旅游了,等她打听清楚,吴郡其实就是江苏一带,现在是属于东晋的地盘的时候,便又高兴起来。正好去看看东晋是啥样子的,将来万一逃命,说不定就会往这个方向跑,先混个地熟也不错。
眼下正是正是三月间,离五月只剩两月不足,洛阳离吴郡路程不短,因而没两日后,郑博士就把李志高叫了去,郑重其事地叮嘱了许久,然后将自家一辆牛车带车夫和一个叫郑延的家仆,一并借给李志高使唤,催他早日上路。
李志高早已经与左修之说好,一起前往吴郡,这时得了郑博士的叮嘱,马上就通知左修之。一番准备之后,便在三月二十二这日,启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