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信条 第一百五十七章黑龙之翼

作者 : 相思洗红豆

一天吃好中饭,姐姐就带了弟弟到亚尔培路上去走走。家兴和姐姐走出这条长长的七十弄,到了大马路上,家兴问姐姐说:“这条叫什么马路?

第三回租界表面上歌舞升平难民过日子苦不堪言

这个钱家沙可以说是租界里的中国地界。

家兴一看心里挺高兴的,这条亚尔培路,铺着柏油的马路平平整整,很是宽阔。马路两旁的建筑,有洋房、花园。人行道上粗壮的法国梧桐,枝叶茂密。一辆辆亮晃晃的、各色各样的轿车急驶而过。黄包车、脚踏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路上行走着的人,有中国老百姓,也有讲究衣着的洋人。这租界上仍是一片热闹的景象。

接下来是“新郎、新娘,夫妻对拜!”

家兴说:“大家去捉回来,放回去,吓吓新娘子!”于是三、四个男孩子,七手八脚把它捉住,放回到了“子孙桶”里。

她们都强暴了。强暴后就逼着充当军妓,不从的人大部分被日本兵用刺刀给刺死了。我女人她总算命大,想法子拣了半条命,活了下来。现在她一想起那事就会发疯!”这铁匠跪在地上哭着说着。

家兴出来转转,觉得这租界是不错,但他把现在刚搬进去的新居,同原来在老西门逃难前住的房子作了个比较,觉得两者差距不小。家兴回想他家在老西门的那幢石库门房子,楼下有宽敞的大客堂,东西两侧有厢房,二楼有前楼、后楼;一进大门有天井,后面有灶间,上面有晾台,一家四口人住得十分舒适。再看现在住的这七十弄里,全是中式砖木结构的矮平房。三排,一排八间,前后共二十四间。家兴家住得是第三排,第四间,门牌是二十号。刚住到这七十弄的新居里,觉得弄堂又狭、房子又矮,实在没劲。眼下是家兴和姐姐兰珍住在后阁楼,爸爸、妈妈住前阁楼,接待来往客人、闲聊、吃饭在小客堂,烧饭就在后面灶间。

这李家兴常会孩子想些大人的事情,但他毕竟还是个孩童,天性是顽皮、好动,想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玩耍。这七十弄里男女孩子不少,那么到底谁能成为他心目中的好朋友呢,且听下回分解。

有一天,家兴问王先生,说:“王叔叔,你家原来住在什么地方?生活得怎样?”

家兴最感兴趣的是后阁楼里住着的一个姓张的木匠,叫张荣。浦东川沙人,二十一、二岁。平时他一个人住,在乡下种田的娘子,有时来上海住上十天半个月,就又回乡下种地去了。张荣最近木匠生活越来越少,做三天歇五天,日子也不很好过。但是张荣生性是个乐天派,有时没有木匠生活可做,就独自一人在后阁楼里,坐在床沿前,拉拉胡琴。自拉自唱,唱唱京戏、申曲、小调,自我消遣。张荣住进来不久,就跟家兴交上了朋友,而且成了家兴的“生活老师”。家兴叫张荣“阿荣爷叔”,凡是弄不明白的事情,就来请教张荣。张荣识字不少,说话很有道理。他还常常给家兴讲讲小故事。前面讲到的旧上海的历史、“八一三”的战事等知识都是张荣告诉他的。他还讲在抗战中怎么做救亡工作,怎么在同日本人打仗时抢救伤员,运送粮食、弹药,做救亡宣传等等。家兴听得津津有味,有时还拉住在东面隔壁的丽绢、住在西面屋子的君兰等小朋友一起来听。

新郎、新娘拜堂成亲,是这个婚礼最最热闹的一刻。朝南敞开的大厅堂里,一对新人开始拜堂。这新郎穿的是藏青绸缎、团龙花长衫,外套一件红色马褂,红颜色的呢礼帽,帽子上cha了两串红花。新郎个子高高的,面色红润,在火红的烛光映衬下,脸上显现一片喜气洋洋的神气。新娘子据说也很漂亮,只是红盖头罩住,令家兴遗憾,想揭开红盖头,一睹这位大姐姐的美容,但他又不敢。

“皮够了吧,饿也不能这副卖相!”。

这时,家兴一看新人开始拜堂了,就在一旁拉了一个正在一起顽皮的小女孩,说:“来,我和你也一同来拜堂!”这小女孩又愿意、又不愿意的样子,跟家兴一起,在一旁随着司仪的口令,也和新人一起玩起了三跪九磕。

“我原来住在南市,这些可恶的日本人,把我女人骗到兵营里,

“一顶功呀、二相好呀、三呀三呀------”

说是去帮洗衣服的。骗进去的总共有一百多个妇女,结果日本兵把

上海开埠从1845年到1937年,已有九十来年了。这租界上到处已经是高楼、洋房,宽阔的马路,热闹的街区,酒吧、舞厅。可钱家沙这里一切照旧,房子还是矮平房,居住的大部分还是本地人,说起话来“哦妮、哦妮”,一口上海土话,生活习惯仍是几十年前的那一套。这里居住方式,房屋不是一排排的排列,仍是一个个院落。家兴家来临时落脚的,这是个大户人家,一个很大的院落。这院落朝东一?p>

虐思洌??弦慌潘募洌??惺歉龃筇?茫??饕慌乓彩前思洹4幽厦娼?郝洌?呛谄岬牧缴群窈竦哪就反竺拧U飧鲈郝渫耆?欠獗帐降模?课葜挥星懊牛?挥泻竺拧4臃赖痢⒎劳档男枰?纯矗?故欠浅0踩?T郝涞敝惺且豢槌し叫蔚耐ピ海琸ao西面是一口大水井。这院落里没有电灯,晚上点的都是煤油灯。这儿不许烧煤球炉,烧饭、烧菜还是老式的灶头,吃的开水到隔壁老虎灶里去泡。

向这位徐家老太爷拜年。

“这事怎么对你小孩子说呢------”这王先生很无奈地说道。

有一天,王先生一个人坐在前客堂里长嘘短叹。见到家兴就说:“阿弟,这些东洋人实在太可恨,弄得我一家好好的日子,现在这样的苦。这日子实在难熬!”

有一次,家兴问姐姐,这三个人为什么老是在半夜里大吵大闹?姐姐就说:“你这个小孩子,大人的事你管那么多干什么,以后等你长大了再------”

家兴领着这一大群孩子,围绕在大花桥和新郎官的左右,蹦蹦跳跳,真是乐开了怀。简直可以说是家兴带着一帮孩子一起,帮新郎官把新娘子,迎回了徐家大院的。在新人拜堂前,家兴又领着这批顽童,闯进了新房,去模“喜果”。一进新房,这五、六个男女顽童,就在被子、枕头、抽屉里到处乱模。模到了不少的红蛋、花生、核桃。最后模进了“子孙桶”,就是马桶里。谁知家兴揭开马桶盖,一只癞蛤蟆窜了出来,把这些个小顽童吓了一大跳。

妈妈给儿子的发问愣住了,便问家兴,说:“怎么你想老西门了?”

婚礼开始了,司仪就高声喊道:“新郎、新娘一拜天地,行礼,拜、拜、拜!”一对新人就在厅堂正中,双双面朝南,两膝跪地,跟随司仪的口令,朝天、地拜三下。

欧阳铁匠有半年没付房钱了。家兴母亲向他催讨,有一次逼急了,这广东铁汉跪了下来,连两女儿也在一旁,哭着跪在地上。家兴母亲就说:“铁匠兄弟,我不是想多说什么,现在你一家四口人,就kao你一个人在外面打铁挣钱,一家人过日子自然很困难,你太太为什么不出去找点事做做?”

这时,一些男的宾客就热闹起来了,猜起了拳,而且是非常来劲。家兴一看猜拳开始了,就坐不住了,马上离开酒桌,去看这猜拳的热闹场面。

有一个人连输了五、六把,最后一把,在罚酒时,一半从下巴处漏掉了。被人发觉,又被连罚了三杯,是被强灌下肚的。那个大叔当场醉得不省人事,钻到了桌子底下,这下把家兴乐得笑弯了腰。这些来客,一直闹到晚上十二点左右,才全部散去。两天的婚礼,在家兴的记忆里,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之后,家兴又关心起后客堂里后来住进来的一个打铁的铁匠一家。

话说家兴的父母领着儿子、女儿,是在铁门关闭之前逃离南市,到了租界上。他家在南市住的房屋被炸掉了,家具等全部被烧光了,但人都逃了出来,这是不幸中的大幸。

“你又输了,不要客气,再请吃酒!”

“你输了,吃酒、吃酒!”

家兴的妈妈过去问起铁匠的女人,铁匠从不作答。这次,讨房钱逼急了,提到他女人,铁匠两只眼睛里禁不住泪水涌了出来,哭着说:“二房东太太,你一提我女人我实在伤心,我本来是不想说的。”

这王先生长叹了口气,对家兴说:“小阿弟,我们一家三口人原来住在南市大东门,住的是一幢石库门房子。还有自备包车,雇佣了一个包车夫,两个娘姨,日子过得很舒服。我的两个女人,大的叫爱暖,小的叫阿英。她俩人原来还姐妹相称,相处得比较和睦。可是日本人飞机一扔炸弹,把我家住的房子夷为平地。幸好我们三个人都没伤着,还从火中抢到了一些东西。可现在这三人住在这个中客堂里,只好放一只床,一只桌子,这日子真难过!”

“姆妈,我们怎么又回到了老西门?”有一天家兴问妈妈。

父亲同徐老太爷的小儿子是同事,都在上海鸿翔时装公司做裁缝。家兴家是通过这层关系,到此地临时落脚的。在这里临时只住了一个月,就在要搬走的前三天,老太爷的重孙讨媳妇。这个婚礼可热闹了,前后足足进行了两天,让家兴大开眼界,也开心了两天。第一天是婚礼准备,这庭院里到处张灯结彩,剪贴大红喜字。帮忙的人忙着摆桌子,搬凳子,厨师忙着配菜;还有些人整理厅堂,布置新房。上上下下搞了一整天,几十个人忙得不亦乐乎。

就在家兴参加这个婚礼的第二天,家兴一家搬进了向大房东租借的亚尔培路七十弄的一幢平房里,离这儿暂时落脚的地方有二百来步远。过了几天,场也搬好了,家总算安顿下来了,家兴就吵着要姐姐带他出去玩。

“不是,我看现在我们住的地方,好像还在老西门,不像是在租界上。”家兴说。

家兴来这里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成了这院落里孩子们的头头。他带着一群孩子,也跟着大人后凑热闹,乐呵呵的快活了一天。第二天,是更加热闹。上午是检查婚礼的准备工作,是否落实到位。中午一些前来贺喜的宾客陆续的到了。这庭院里几十张圆台面摆好,吹吹打打的小乐队,上海本地人叫它“小堂明”也来了。接着,八人抬的大花桥也来了。这八人大桥气派十足,桥身四周,画龙描凤,五彩缤纷,大花桥抬起,八个桥夫,前后各四,齐步行走,桥身就颤悠、颤悠。大花桥一到,这庭院的两扇大门,全部打开,花桥就在庭院里停好。听说今天担任司仪的,是新郎官的舅舅,现在算他最忙。司仪也身穿长衫、马褂,头戴礼帽。他先把迎亲队伍排好,请出新郎官,喊了声“起桥!”迎亲的队伍就出发了。这“小堂明”乐队的笙、啸、管、笛,大小锣鼓,咚咚呛呛,向新娘家中而去。

家兴又问:“那你们怎么经常睡到半夜里就大吵了起来?”

家兴也想去参与猜拳,可是人家看他是个孩子,就没有人理睬他。

如今,眼看着她手里的银元越用越少,她只好把小小的客堂一隔为三。前客堂留下自己用,中、后客堂,灶披间,后阁楼,全部租了出去,先后招进了四家房客。但自己一家四口缩在只好放两只床,一只桌子的前阁楼里。她想想自己居然也做起了二房东,觉得好笑,这个二房东实在很可怜,因为住进来的房客,都是从中国地界逃出来的难民。有的连一天三顿饭都无着落,吃了上顿没下顿。她再看看这七十弄里原来住的人家,开始日子过得还都可以,每幢房子虽不大,大部分是一家人独住的。现在不行了,由于生活上都发生了问题,几乎都像自己一样,把这房屋分隔,借了出去,大都做起了二房东。这里真成了上海滩典型的居住“七十二家房客”的地方了。

姐姐答道:“这条就叫亚尔培路。”

姐姐就说:“家兴,不能这副穷相!”

“五斤块呀,六里重呀,三呀三呀------”

“这里面是钱家沙,外面到马路上就像租界了。”姐姐接过去说。其实,像钱家沙这种地方,在租界里也真不少。

“怎么回事?你不要哭,慢慢说。”家兴的妈妈想听听其中的缘由。

再说妈妈本来指望把房子租出去,自己家住得紧一点,手头铜钿可以松一点。她算了算从四家房客那里,可以收到十五块银元的房钱,付了大房东每月八块银元的房钱,还多七块银元,可以补贴一下家里的生活开销。但是,现在只有陈先生还每月付房钱,其余房客不是不付,就是少付。

家兴虽是个顽皮孩子,但他也是个懂事的孩子。既好梦想,又对什么事情都要研究研究,于是,现在他研究起妈妈招租的这四个房客来了。家兴先是研究住在中客堂里的王先生,从平时观察他的谈话中,知道了这位王先生原来是做棉布、绸缎生意的,手里是有点钱的,还有大小两个老婆。大老婆同王先生年龄相渀,五十出头,吸过鸦片;小老婆很年轻,不到三十,生得白白胖胖,很是有点样儿,但大小老婆都没生过孩子。

这一家是四口人,妻子三十来岁。她平时看上去很文静,面孔白白的,同铁匠好似不大相配。但她有时会手舞足蹈的唱粤剧,“杀打魔鬼,杀打魔鬼!不惊怕,不惊怕!”唱个不停。铁匠的两个女儿,大的十岁,小的七岁,像她们的妈妈,生的都很好看。好追根问底的家兴,就问铁匠和她的两个女儿,是什么原因会这样的?但是谁都不肯吐lou实情。这后客堂比中客堂还要小一点,晚上这一家四口人,都挤在一张床上。家兴听铁匠的大女儿说过:她家夜里睡觉,这四个人睡在一只床上,谁想翻个身都很困难。家兴听后对此也很同情,但是他又有什么相助的办法呢!

再说家兴的妈妈,在搬进新居后也开始想起要做一些事来补贴家用。原来家兴的爸爸叫李永发,浦东川沙人,从小就到上海学生意,学的是洪帮裁缝,满师后一直是上海鸿翔时装公司的老师傅。他手艺高超,专做外国贵妇人的大彩裙、夜礼服,男子西装、大衣。以前也曾经包做过一批军装,赚了一笔钱。她妈妈自己是农村出身,也是浦东川沙人,十八岁来上海后,嫁给了李永发。她从小没有进过学堂,只念了几天私塾,背过《三字经》,《百家姓》。她没有名字,娘家姓奚,现在户口本上落的是李奚氏。她人本份,也有点小聪明,很会当家理财。她舀了丈夫包做军装时赚的那笔钱,开过烟纸店。她想想,要不是日本人来,这小日子过得还挺不错,可说是个小康人家。但是,日本人一来,全家逃难到了租界里,收入明显减少了,开支并不减少。加上家兴的爸爸鸿翔时装公司的生意不景气,后来也被

辞退了,在外面打另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日子过得就比较困难了。

新郎、新娘三跪九磕完毕,司仪又讲了好多吉利、讨口采的语言,然后将这对小夫妻送入洞房。家兴则领着这批淘气的小孩,也要跟着进新房。新郎的姐姐就拦住了他们笑骂道:“这些小鬼头,你们想做啥!快滚到外面吃喜酒去。”

后来,家兴有时跟父母,姐姐,邻居小朋友,到法租界的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英租界的福熙路、(今延安中路),爱文义路、(今延安东路)上走走,逛逛,看看,似乎看不到有多少穷人。路上在行走的人们大多是像有钱、阔气,日子很好过的。有些人还牵着狗,在马路上慢悠悠地走着,他回过头来再想想这七十弄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实在太苦了!

“我饿了。”家兴说。

司仪又喊:“新郎、新娘二拜高堂!”两人就转身,向坐在堂上的父母,连鞠躬带拜,拜了三下。

这事是没法对这样的孩子说,这一夫两妻往往睡到半夜里,就吵得个不可开交。大老婆骂小老婆,什么货、什么货、什么货,总之什么难听骂什么。而小老婆只是哭,哭得非常、非常伤心。王先生只是劝大老婆不要骂、小老婆不要哭,可是大小老婆都不听劝。王先生只好跑到前客堂、弄堂里,去抽他的香烟。家兴的姐姐兰珍很同情阿英,阿英的一肚子苦水,只有向兰珍倒。

这一家四口人先在钱家沙,家兴爸爸的一个朋友处落下了脚。钱家沙在法租界亚尔培路、巨赖达路,现在的陕西南路以西,巨鹿路以北。

※lt;.》.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原创!《/a》

后来,直到家兴了解了灶披间里陈先生的一家后,心里才觉得舒服了一些。这位陈先生,是大中华橡胶厂的高级职员,常年身穿一件深蓝色绸布长衫,戴一副金丝边眼镜,脚上一双黑皮鞋擦得乌亮。无锡人,讲起话来“尼笃、尼笃”,慢条斯理,很有修养的样子。妻子是个家庭妇女,很会料理家务。灶披间虽小,却收拾得干干净净,有条有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还很小。陈先生仍在厂里供职,是这幢房子里比较幸运的、日子过得还像点样子的一家人。

院落里住的是一个姓徐大家族,祖孙四、五代,有五十多口人。外面不管有多大变化,这里还是老规矩、老办法,九十多岁的老土地主说了算。据说每年过年,大年初一,一大早第一件大事,就是

天已暗了下来,庭院里才真的热闹起来了。家兴的爸爸、妈妈、姐姐,都坐下来吃喜酒了。家兴数了数吃喜酒的桌子,在这个大院子的庭院里,一排十二桌,两排有二十四桌。院子里点了十几只汽灯,汽灯发出的光雪白而铮亮,把整个院子照得像白天一样。这参加吃喜酒的人,开头都很文雅:请呀、请呀,吃呀、吃呀。家兴开始是坐在姐姐身旁,冷盆上一只他就吃一只,筷子没有停过。

“这是谁放的,吓死人了!”一个小姑娘叫着说。

家兴对王先生的情况,经过研究有所明白,但是为什么这两个大小老婆几乎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他怎么也研究不透,最后想想只好算了,留着以后再说吧。

家兴以调皮的口气说:“大姐姐,我们想去看看,新娘子到底有多漂亮。”

这个铁匠是广东人,复姓欧阳,单名一个亮字。人生得黑黑的,可能是打铁的缘故吧。

家兴的妈妈既是个明白人,也是个软心肠人。她听完铁匠的诉说,心头一软,连声说:“不要说了,起来,起来,房钱以后有钱再付吧。”家兴在一旁见此情景,心里什么都明白了。这些日本人真可恨!他跟着鼻子一酸,同情的两行泪水,竟也要夺眶而出。!~!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英雄信条最新章节 | 英雄信条全文阅读 | 英雄信条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