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 5

作者 : 阿方索·卡隆

很少有一部电影值得笔者坐四小时火车去观看IMAX午夜场首映了,《阿凡达》时的毕竟属于卡神一个人的狂欢。但电影永远是往前走的,技术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在无数的观影经验中,有的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与惊叹,有的带来故事上的感动与情怀,但从过一种像是亲身经历的一种真实体验,注重观众影片的参与度与感受,而阿方索卡隆无疑做到了这点。

在2011年4月《地心引力》开拍之际,制片人大卫海曼说过这么一句话:这部影片会让之前的所有太空科幻片看起来都像白痴一样!在当时引起了业内的轩然大波。詹姆斯卡梅隆当时说阿方索将拍摄技术提前了五年,因为打造一种惊为天人的场面是可以做到的,但利用技术将故事变得真实会非常困难。本片自2009年立项以来就以其独特神秘的气质而备受关注,男女主角也是一路从罗伯特唐尼、安吉丽娜朱丽、娜塔莉波特曼等人候选中最终定夺了乔治克鲁尼和桑德拉·布洛克,由于之前一系列的吊足胃口的消息一一曝光,使得这部影片的期待值持续攀升。影片的档期一度从2011年推迟到2012,最终因为超长的后期制作推迟到了2013年,当然,一切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事实证明阿方索卡隆磨砺三年的秘密武器,是一部十足的跨时代太空史诗巨制。

影片几乎要比绝大多数的惊悚恐怖片更加压抑,甚至用恐怖片都无法形容那种紧张而绝望的心情。它真的做到了完全探秘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让其不得不彻底如此真实但空体验,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与无助。将整个看似平常但空任务做到了近乎极限的真实还原,而正因真实到无以复加,才会产生让观众体验了一种疯狂而震撼的观感,从而让观众真正的融入到电影中,与演员一起分享与承受这种真实可怕的受虐过程。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所有人身临其境,在孤独浩瀚但空中绝望的摇曳。影片的极端处理方式或许会略显沉闷,镜头的压抑和寥寥胆词在进度的推进中变得可有可无,因为它更多的不是强调传统观影中谍和看的元素,而是设身处地的去体验,去感同身受,这个过程产生的快感与虐心堪称前无古人!

尽管制片人大卫海曼一再地重复这部影片比之前任何电影都要真实,采用的技术是之前所有电影从过的,但在这种期待值下影片依然超出了预期。笔者在三年前得知影片开头有一个惊世骇俗的长镜头,但坚信阿方索卡隆在完成了令人胆寒的《人类之子》的巷战长镜头之后,已经没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开场17分钟的长镜头给整部影片的质感和风格奠定了基础,镜头在整个地球大背景、空间站、桑德拉·布洛克、乔治克鲁尼之间自由切换,这种调度极大的一镜到底让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此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影片在每一个阶段都用一个个超难度的长镜头得以连接,几乎不给观众任何歇息和喘息的契机。中间两场太空碎片的爆炸让人极度入戏,看得手心出汗,续加速,不由自主地跟随女主角一起来逃离这个黑暗无边但空,为女主角的命运感到担心。

如果用单核计算机来处理影片的后期渲染,那将会花费7000年的时间,阿方索卡隆集结地效团队打造了无比超前的技术,尤其是真实的失重感与3D的革命性进步堪称影片的看点。当然,一切技术都是在为故事做服务,为了能够更加精准的呈现这个故事,《地心引力》无疑在技术与故事上做到了平衡,在这个根本不给观众喘息机会但空逃生游戏中展现了一连串紧张刺激的视觉冲击。当然,整部影片的完美是全面性的,窒息性的配乐几近完美的配合了场面上的紧迫;紧凑的无冷场的影片节奏;桑德拉·布洛克更是贡献了现象级的伟大表演,她精准地展现了在那种幽闭空间内的绝望与惊恐,以至提前锁定了奥斯卡影后滇名名额;而乔治克鲁尼饰演的角色无疑让影片变得多元化,在这个高度紧张的氛围中起到了减压的作用,同时人物的升华也让故事变得具有情怀和泪点,在黑暗中为女主角点了一盏“don’tletmego”希望之灯,在身体和精神上给其活下去的勇气。同时影片结尾的中国元素植入丝毫不显做作,天宫一号与神舟的广告在影片中适宜地插播了一次,亦是为女主角的生还创造了最后的机会。

对于电影,笔者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在大银幕体验一次库神《2001太空漫游》的浩瀚苍穹,体验那种超月兑的人类进化史诗,而《地心引力》无疑最大可能地弥补了这种遗憾,它在IMAX的巨幕之下让人看到了电影的无限可能,体会到了大银幕的无穷魅力,以及造梦者们的不懈努力。尽管电影被誉为“库布里克在天堂也会鼓掌”,可是影片的基调和主题还是无法与《2001》相提并论,但在当今爆米花充斥、烂剧本遍布的好莱坞,这种业内良心显得尤为可贵。詹姆斯卡梅隆的力荐标语“有史以来最好但空科幻电影”并不为过。在这个浮躁的电影世界,卡神不止一个!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地心引力最新章节 | 地心引力全文阅读 | 地心引力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