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演义 百姓进传国玉玺,大臣上劝进之表

作者 : 陈纯纲

却说春秋时的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认定是稀世珍宝,就献给楚厉王。楚厉王难以判断,就叫玉工来辨识一下。恰好这宝玉属于深藏不露的那种类型。楚国的玉工看不到它的宝贝之处,就说是一块普通石头。这下可害惨了卞和。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脚,落下了终身残疾。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一次献上宝玉。楚武王和玉工们又一次冤枉了卞和。卞和再次被判处欺君罪,连右脚也被砍去了。楚文王即位后,年老的卞和抱着这块玉在荆山下号啕大哭。楚文王知道后很奇怪,派人去问。卞和说:“我并不是悲叹自己的命运,还是为手中的宝玉被世人看做是普通石头感到悲哀。总有一天会有人证明我没有撒谎。”楚文王就叫人将卞和的石头剖开,细心考察,果然雕琢出了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因此得名。懒

后几经辗转,和氏璧突然出现在了赵国首都邯郸。内侍缪贤只用了五百金就买到了这个宝贝,喜欢得了不得。赵惠文王知道后,多次暗示缪贤将宝玉送给自己。缪贤就是舍不得。赵王急了,干脆派兵到缪贤家生抢和氏璧。这事闹得很大,让西边的秦昭襄王知道了。秦王就给赵王写了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当时秦强赵弱,赵惠文王怀抱着宝玉,急得不知所措。下人蔺相如临危请命,引出了一段“完璧归赵”的故事来。和氏璧之后长期保存在赵国的宫廷中。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和氏璧这才落入秦国人手中。后来秦始皇用它造至高无上的玉玺,本来希望这个皇权的象征能够世世代代在嬴姓子孙手中传下去,永保江山。不料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秦朝迅速灭亡,和氏璧造就的传国玉玺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历程。虫

这里又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湖面风浪骤起,秦始皇的御舟眼看就要被风浪给颠覆了。秦始皇情急之中,把传国玉玺抛入湖中。奇怪了,洞庭湖顷刻间水平浪静,秦始皇一行得以平安过湖。八年后,秦始皇出巡道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拿着玉玺站在道中,对秦始皇说:“玉玺还给祖龙指秦始皇。”说完,那人就不见了踪影。传国玉玺重新进入秦国手中。

能够被历史证实的是公元前206年的10月,刘邦率农民起义军打到了咸阳灞上,秦王子婴投降,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细心呵护着玉玺,并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将它作为了新王朝的传国玉玺。刘邦也希望玉玺能够在刘家世世传受,将它称作“汉传国玺”或“汉传国宝”。传国玉玺珍藏在长乐宫。西汉末,王莽篡权。他要改朝登基,需要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当时玉玺由他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着。王政君对刘家的感情比对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玉玺。最后王莽命弟弟、安阳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玉玺。王舜撂下了狠话,说这玉玺是不交也得交了。王政君早先对王莽等人印象很好,现在感觉被虚伪的侄子给骗了,哭骂着将玉玺掷到地上。王舜慌忙将玉玺捡起来,可惜玉玺还是被摔掉了一角,不完整了。后来,虽然王莽等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了,但是玉玺还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的新朝政权垮台时,传国玉玺就在王莽的尸体身上。乱军抢到传国玉玺,献给了绿林起义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刘玄后来被赤眉军打败,传国玉玺一度成为赤眉军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的玉玺。刘盆子后来也失败了,投降建立东汉的刘秀。传国玉玺重新成为了汉朝的玉玺,从刘秀开始,一直在东汉诸帝手中流传。洛阳的东汉宫廷小心翼翼地保存着传国玉玺,生怕出一点纰漏。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何进、袁绍等人武装诛杀十常侍的时候,太监们裹挟着汉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等血腥镇压平定后,宫中查点宝物,发现玉玺不见了!十余年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洛阳再次招来血光之灾。董卓战败西逃,放火焚烧了洛阳宫廷。最先突入洛阳的孙坚部在救火的时候,于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宫女颈下赫然悬挂着传国玉玺。孙坚视之为吉祥之兆,有心将玉玺占为己有。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了盟主袁绍。袁绍也想要这传国玉玺,孙坚只好带着玉玺返回长沙,在路上被和袁绍一伙的刘表截击而死,后来玉玺落入袁术手中。不管怎么说,袁绍也好,袁术也好,最后都被打着汉朝旗号的曹操给打败了,传国玉玺重新回到了汉献帝的手里。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给自己,建立了曹魏。传国玉玺自然顺延成为曹魏的皇权象征。曹丕画蛇添足,派人在传国玉玺的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三国一统于西晋,玉玺归晋。西晋末年,中国北方陷入了所谓的“五胡乱华”时代,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传国玉玺开始了最为剧烈的颠沛流离。

却说位于建康东北22公里处有座摄山,摄山上有个栖霞寺,它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

摄山栖霞寺为南朝古刹,以山多药草可以摄养故名摄山。初齐居士明僧绍隐居于此,会法度禅。师自黄龙来,讲《无量寿经》于山舍,僧绍深敬重之,因舍为寺以奉。时为齐永明七年也。后僧朗法师来自辽东,大弘三论之学,世称为江南三论之祖。僧诠、法朗诸师继之,其学益盛。先是僧绍欲于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纬继其志,与度禅师就西峰石壁造无量寿佛及二菩萨,高俱三丈有余。梁大同惠太子与诸王又吝造大小诸佛像于千佛岩。

栖霞寺占地面积40多亩,共有大雄宝殿、毗卢殿、藏经楼三进院勤务,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

栖霞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舍利石塔。寺后有千佛岩等众多名胜。

进入山门,便是弥勒佛殿,殿内供奉袒胸露、面带笑容的弥勒佛,背后韦驮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级而上,是寺内的主要殿堂枣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高达10米的释迦牟尼佛。其后为毗卢宝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高约5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分列大殿两侧。佛后是海岛观音塑像,观世音伫立鳌头号,善财、龙女侍女三旁,观音三十二应化身遍布全岛。堂内塑像,工艺精湛,入化传神,令人赞叹。

过了毗卢宝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经楼。藏经楼内珍藏都会无数经卷。在佛龛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玉像一尊。在栖霞寺院之中,有一口水井,一年四季,碧波荡漾,绿水长流,水质清冽,甘甜无比。合寺数百僧众,所饮之水,皆出自此井。

一天深夜,闭关修练半月之久的方丈出关之后,见月华如洗,清风徐徐,蛙鸣阵阵,颇觉惬意,便信步往前踱去。

忽见院庭之中,有物放大光明,五色祥光,光烁星月,直冲斗牛。

方丈大为惊奇,举目左顾右盼,良久却见光源出自寺中水井之中,如飞赶到井边,但见井底有一物,光华灼灼,直射九天。

方丈大为惊异,急唤僧众。僧众用飞抓长枪等物,好不容易才捞起来。

洗净之后,众人仔细一看,却见竟是一方玉玺,上方所雕玉龙,活灵活现,一角残缺,有黄金镶着。玉玺的肩部刻有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方丈大喜,进寺用朱红印泥一盖,“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朱红大字,赫然在目。

“传国玉玺啊,是传国玉玺啊——”方丈心潮起伏,不能自己。

次日,方丈早早起来,带上两个小和尚,便往宫城赶去。

正巧陈霸先正去上朝,但见他戴着十二旒的冕,多设旌旗,出入侍卫警戒清道,乘坐着金根车,以六马驾御,还备有五时副车,以旄头为先驱的仪仗以及相应的旌旗,前后羽葆鼓吹,八佾之舞,钟篪宫悬。班剑、铁甲卫士,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往朝堂开去。

方丈和两个小和尚跪在车前不起。

陈霸先停下了车。

“前面何人?”

“报告陈王,是三个和尚。”

“请他们过来。”

不一会,护卫带人来了。

方丈和另两个小和尚跪下,将传国玉玺,双手献上。

陈霸先一怔,也双腿跪下,双手从方丈手中接过玉玺。

“快快请起。”

“谢陈王。”

“此物从何而来?”

“阿弥陀佛——从本寺井中,打捞而来。”

“当是侯景所丢吧。”

“阿弥陀佛。”

“方丈献宝功,定当重赏。请随本王上朝,我们一同献给皇上。”陈霸先道。

“南无阿弥陀佛——”方丈又跪了下去,另两个小和尚也跪倒在地。

但听方丈道:“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天厌梁德,举世共知。萧梁气数己尽,贫僧来献玉玺,绝非为萧家啊。如果陈王要把玉玺献给萧家,贫僧宁可把它摔碎了!”说着,眼瞅陈霸先手中的玉玺,就欲来夺。

陈霸先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梁虽不才,但为了苍生社稷,霸先当竭尽一己之力,只手补天,死而无憾。”

“这恐怕由不得你了,玉玺既已交你,贫僧告辞了,望以天下苍生为念,好自为之!”

送别栖霞寺方丈,陈霸先上车,前去上朝。

山呼拜舞毕,陈霸先献上传国玉玺。

敬帝大喜,接玉玺在手,反复把玩,爱不释手。

将军吴明彻出班奏道:“玉玺在手,天命所归。可喜可贺。伏乞陛下赐臣一观。”

梁敬帝许诺。

吴明彻接玺在手,啧啧有声,观看良久,又出班奏道:“玉玺系陈王所献,陈王功高盖世,非玉玺无以为酬,不若将玉玺赐予陈王,以彰其功。”

梁敬帝面呈不悦之色。

群臣一齐跪倒在地道:“吴将军所言极是,请陛下从其所请。”

梁敬帝眼见众望所归,便道:“好吧,就将玉玺赐予陈王吧。”

群臣齐道:“陛下英明。”

陈霸先道:“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折煞微臣了。”

群臣道:“将军请勿自谦,快快受了。”

吴明彻将玉玺硬塞给陈霸先。陈霸先只得受了。

散朝后,陈霸先正在用膳,吴明彻、姚察、徐度、徐陵等朝中多数众臣赴府求见。陈霸先连忙放下碗筷,亲自出府迎接。

到得府上,群臣坐下后,陈霸先问道:“诸君何干?”

吴明彻道:“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有德者为帝,则风调雨顺,天下大治。无德者居之,则天灾,生灵涂炭。今天下大乱,亡国灭种之祸,就在眼前,缘天下乃无德者所居。今挟天子不足以令天下,今陈王喜获传国玉玺,足见天命所归。臣等愿请陈王位登九五,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徐陵献上劝进表道:“吴将军所言对极,今天厌梁德,天命已终,非创立新朝不足以平天下,望陈王明察秋毫,解民倒悬!”说着,跪了下去。

群臣齐跪,伏地不起。

诗曰:

天下原非一姓有,有德方可据居之。

不是黎民倒悬苦,群臣安肯劝登基?

陈霸先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霸先身受皇恩,岂可为此不仁不义之事?”

正是:三番几次劝登基,何苦陷人于不义?

众臣道:“……”未知众臣说出什么话来,请听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义门演义最新章节 | 义门演义全文阅读 | 义门演义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