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本科都不再包分配了,何况我们这样的专科。妈妈听说师范生找工作相对容易点,可也架不住我这毫无竞争力的母校和文凭。妈妈难得得主动给爸爸打了个电话,让爸爸找人也好,送钱也好,毕业前得让我找到单位签个合同。
同寝室何琴准备到浙江,听说合同已经签了,是个临海的小城市,待遇不错,重要的是介绍的人说那儿空气极好,在外走上一天,鞋面上不会有一点灰尘,哪像我们这,出门天都是灰灰的,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这又不是工业城市。
我陪她去签的合同,其实我也想去,可妈妈早就申明,就呆在这个城市,小是小点,也不发达,可城东到城西公交一块钱足够,也花不到两小时,身处平原,不用担心地震泥石流之类的,生活节奏缓慢,不会有太大压力,女孩儿,安逸最好。妈妈不愿意我跟着爸爸去经商,她说那个圈里好人都变奸诈了,我爸爸就是最好的例子,怕我只认识那个圈子的人,到时候找不到好男生。最重要的是当老师多好,一年两个长假,校门一关,接触的都是小孩子,多好!
我早就是一个唯命是从的乖女儿,争来了不弹钢琴的自由,便一点儿怨言都没有的等着爸爸帮我找工作。
张清的手机响了,她接通,声音如水般温柔。我和覃丽娅相视一笑。
等挂了电话,覃丽娅慢条斯理地问:“你昨天才回来的吧?两天不见而已,你那成康就把电话追来了?”张清的声音更温柔了:“不是成康,是方鸣海。”在我们不解的眼光中,张清优雅又执着的烤着她最爱的贝鱼。
我们没见过成康,可我们都认识如今在青岛大展拳脚的方鸣海。
张清与方鸣海六年的故事绝对算是传奇。我们也一路见证了张清是一个怎样的主流中的异类。
张清和覃丽娅同上重点高中,两人还一直是同班。当时我们寒暑假常到张清家里去玩,平时会把搜集来的贴画什么的利用上学前一会交流,然后一路骑着自行车一路神侃,到了她们学校,我再继续前行。所以开头的故事我虽未亲历,却也是对所有细节了如指掌。更何况覃丽娅慢归慢,汇报这些细节还是会在第一时间,她甚至在高三时花了宝贵时间用了十五页信纸把这个故事寄给了远在山东的郑媛(郑媛全家搬去山东,我们此后还未见过面,只有通信看看照片)。当时我们都以为故事画上了句号,谁料方鸣海的执着和淡定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张清刚进高一就理所当然的又成了风云人物,她是那种你第一眼就觉得好看,看久了仍是耐看的女孩,况且为人大方,能歌善舞,成绩又好,老师同学很难不喜欢她。初三那年元旦,她收到了众多男生送的明信片,不少是别班的,还有一个给她送了一套十二张。只是她还尚未在高中校园里有所作为时,方鸣海就注意到了她。
覃丽娅说那是进入高中不过一个月的时候。张清每月总有那么几天肚子痛,那天晚自习之前,她有气无力的趴在课桌上,覃丽娅在身边陪着她,进来一高高瘦瘦的男生,有些眼熟,可并不认识,男孩无视覃丽娅的存在,弯下腰,凑近张清:“你怎么了,不舒服。”
作者题外话:张清写得越来越像我一好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