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开始对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和军事进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诞生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孙子等卓越的思想家,这些伟大的先人,为我们后世子孙留下了许多不朽名著。这些经典著作,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思想大宝藏。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论语》、《道德经》和《孙子兵法》,这三部奇书,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严谨缜密。我希望能借这本陋作,向大家推销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让大家从先人的智慧中吸取营养。
我斗胆,从从现代商业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三部奇书:
《道德经》论述的是“心之道”,面对的通用市场,适合全人类分析研究,故而其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可以说,这本书是中国文化的第一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孙子兵法》论述的是“兵之道”,面对的是细分市场,适合在军事战场、商业战场、金融战场和爱情战场苦战的朋友们学习,故而其拥有的市场份额稍逊于《道德经》。此书实为中华千古奇书,自问世以来历来被奉为兵家宝典,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0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时至今日,此书已经成为商界必备实战手册,许多有文化素养的商业领袖都对其有深入研究。
《论语》论述的是“人之道”,面对的是细分市场,适合君子与天子阅读,故而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的流行程度要差许多。《论语》和孔子的另一部经书《春秋》,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被统治阶级用来教化老百姓,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可以说是天子管理国家这个超级团队的“基本法”。《论语》中,为人处事做学问的道理,是我比较推崇的,但教育人要做“君子”的那一套,个人感觉比较迂腐,我甚至极端的认为,从古到今的那些伪君子,就是小人借用孔老夫子的《论语》包装出来的!
我在《冲破四面楚歌》这本陋作中,特别附录了《道德经》和《孙子兵法》这二部奇书,而只摘选了《论语》中的部分名句,也是顺应现代商业社会的市场需求。我认为,《道德经》和《孙子兵法》是世界性的,而《论语》的影响力仅限于亚洲。
我认为自己几乎没有文学、哲学和军事素养,不敢妄译《道德经》和《孙子兵法》,况且,在市面上那些汗牛充栋的译作中,至今还没有出现可以称得上完美的作品,所以,我没有收录这二部书的译文。在我看来,从一句话到一部书,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都会有打上自己思想烙印的理解。就拿五千言的《道德经》来说吧,我认为老子不想将其思想变成一部“死书”,故用寥寥数语道出宇宙万物之源、天地变化之机、阴阳变幻之妙、人生处世之道。就算某一天,我有了较高的修为,有实力为《道德经》做个像样的翻译,我也依然不会将其行文,因为那会亵渎《道德经》变化无穷、千年不衰的思想。至于《孙子兵法》,我不敢翻译的理由更简单——“兵无常形,水无常势”,我们在具体应用时,要活学活用,所以,更加要活译!
下面,我也简单介绍下这三位老祖宗——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后来逐渐衰落而迁到鲁国。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孔子年少时作过许多卑贱的工作:“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语)。据《史记》载,孔子弟子三千,比较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孔子招收的学生从事各种职业的都有,孔子教育的内容首先是怎样作一个正当的“人”,孔子教授的方式多是启发式的,孔子鼓励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
孔子的一生,是不断学习进步的一生,可以用其名言概括——“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老子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能使得封建社会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能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他找到了一位好老师,这位老师就是老子。据说,孔子曾在两个重要的思想关卡求教于老子,终于学得大道。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500年这个时间段内,姓李、名耳、字聃,今河南鹿邑人,是春秋时期的“至圣”。老子所有的思想都体现在他的著作《道德经》里面。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等方面。他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自春秋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已经作为文化因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了,成为人们行为潜移默化的指导意识。
老子不仅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还是先秦诸子的启蒙者,九流百家皆受其影响。老子学说中的天道观、宇宙观发展为庄子的哲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历史上,几次巨大的成就如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的形成,都是结合老子的思想发展起来的。老子政治论发展为韩非子的法家权术;老子的军事思想发展为孙子兵法,为古今中外兵家必读之宝典。老子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辩证法在德国的黑格尔那里发展得最为完备,而黑格尔最初的启迪思想就是老子的思想。不光哲学界,许多科学家、政治家和商业领袖也对老子的思想赞叹不已,认为老子的思想深邃而且很能与时俱进。
在历史上,作为中国最辉煌时期的汉唐盛世,都是在老子思想的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西汉初年,由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奉行黄老学说,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迅速缓解了社会矛盾,发展了经济,增强了国力,迎来了“文景之治”,为西汉王朝的鼎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大唐盛世,太宗等帝王自称老子后裔,采用道家学说为治国方针,使唐王朝成为煊赫一时的东方帝国。
2.孙子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他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非常重要。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吴王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吴王终于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带着他刚写就的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好,但还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要求其用宫女来演练队伍。孙武把180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但宫女们不听号令,捧月复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将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传人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便托辞不来,孙武便亲见阖闾。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散,便拜孙武为将军。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年,阖闾、伍子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阖闾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已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说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进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的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旧历11月28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孙武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将国都由郢迁到都(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计划征服越国。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稚弱,越国国内不大稳定,认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不料,勾践整顿队伍,主动迎战,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的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施展巧计,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阵,排成三行,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表演后,自刭于阵前。吴国士兵不知那是一个个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闾也伤重身亡。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吴王夫差争得了霸主的地位,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拨,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践屈辱求和后,卧薪尝胆,立志报复。公元前482年,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黄池与中原诸侯盟会,国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兵袭吴,攻入吴国国都,吴国遭此动难,便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延至公元前473年,正式被越国灭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孙武所梦想的由吴王统一华夏,也就成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