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11-10
说服了于正海,其它事如水到渠成,况且,除了楚子方,外面的百姓可不知黄县实际上已经变了天,在他们眼里,只是觉得今天的黄县治安有点乱而已,并且不过午时,这些莫名而来的骚乱又莫名的同时收了场。
云宇请于正海安抚好民众之后,又请他晚间到县衙议事,连带着有些名不符实的黄县贼曹兼统兵司马楚子方。
当然,云宇也没有放松到以为大事已定,命水云阳抽出几名精明能干的士卒跟着于正海与楚子方,以防意外发生。现在是关键阶段,容不得一丝大意。
好在没有任何意外发生,黄昏过后,云宇同水云阳、霍思成带着几名亲卫在县衙的偏房与于正海、楚子方再次见面。这次的会面气氛轻松不少。
云宇知道于正海这个黄县的县令大人家境也就是过得去,也没用他破费,他出资在县里一家酒楼定了些酒菜送了过来,在偏房内摆了张桌子,几人边吃边谈,免得过于拘谨。
其实下午之时,水云阳几人也曾私下对云宇流露出对于他苦劝于正海之事的不理解,按他们想法,一刀宰了或者撵出黄县也就是了,何必费此口舌。直至云宇给他们详细分析个中厉害之后方恍然大悟,毕竟他们都是行武出身,对政治管理这套可是完全不在行。
酒席之上,几杯水酒下肚,气氛融洽起来,大家都是男人,酒过之后话语渐多,这个酒精的作用可不分老少。古代的酒度数很低,普通水酒也就二十度左右,云宇当年在建筑工地上可没少随项目经理陪甲方、监理、质量监管部门的酒缸们喝酒,这点酒完全不在话下。
在酒精刚好发挥它最恰当的作用——拉近众人之间的关系,而又没达到使人迷醉之际,云宇在酒席上借势向于正海提出了他的一些有关黄县发展的策略。
云宇的策略归纳起来共八条,这些是他早已计划好准备应用于黄县的初步发展方向。
第一条: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粮食从来都是一等大事,也因此才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第二条:大力吸收并安置流民。如今天下大乱,四方流寇也趁机作乱,民不聊生,一些背井离乡的百姓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流民,如果这些人得不到很好的安置,最终不是饿死就是成为新一批流寇。
只看云宇由泰山至黄县一路上仅仅六七天,行程不过千里,沿途就收纳流民三千之众,几乎耗尽云宇他们下山所带的所有粮食。
其实这些流民也很好安置,刚刚说过要发展农业,除在现有耕地上精耕细作之外,开恳荒地才是最省时有效且长远的策略。现在只需选好适合耕种的荒地交与流民垦荒,免除前三年税收,并无偿赠与优良种子,待秋收过后视收成情况,令其上缴一至二成的粮食,剩余粮食也可按市价卖与官府。
如此一来,既可解决部分流民的生计问题,又可解决粮食大计,一举两得。
除开垦荒地之外,在黄县以东沿海建设港口,附建渔村,发展海洋渔业,作为食粮的一大补充来源。由官府出资兴建渔船,以租借形式交与流民或其它有意的百姓,与开垦荒地采取相同政策,前三年免税,按月上缴一至二成所得。并按其所租借的渔船的价值,五至十年后,无不良记录者渔船归其所有。
除以上二项,云宇还准备开发金、银、煤、铁等矿山,这些都需要有劳力,没有任何资产的流民恰是最好的选择。
其它还有更多的各行各业,都可以吸纳流民参与。
如此一来,流民不但不会给黄县带来安置上的困难,反而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最大难题。这可是一石多鸟之计。
第三条:发展渔业。方才第二条也说过,云宇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渔业同样列为重中之重。因为在渔业的背后,还隐藏着他更深远的想法,从渔业的发展来无形中培养出大量的渔民,而渔民却是成为水手的最佳人选,有了成熟的水手,可以为日后兴建强大的海军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条:兴建矿山。这一项能够带来的效益是无可估量的,农业是根本生存大计,而矿业确是军政经强大的支柱。
第五条:鼓励经商。不要小看商人逐利的本质,他们是物质流通的最佳途径。在中国的古代,商人一直被各阶层瞧不起,虽然他们可能很有钱,但有时地位还不如农民来得更高。制定更好更合理的商业法令,使商人的行为更为规范,对于管理者与商人来说是双赢的局面。
第六条:兴办官学。这点其实是云宇的重中之重,不过,毕竟现在只是他起家的初级阶段,而且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办能的事,现在只是提到日程,等经济条件等其它方面全面发展时机成熟之时,再着重考量。
第七条:发展手工业。其实这也是云宇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后世的工业就由手工业作坊发展而来。既然他由后世穿越而来,当然知道先进的工业预示着什么,不过现在这个时代手工来基础薄弱,也要从头做起。不过现在有了云宇,特别是有了那部太阳能的笔记本,他相信,这些都不是问题。
第八条:强兵。如果说现在什么最重要,就连于正海这个文人出身的县令都知道,是兵力。因为现在不是和平时期,强敌环伺,不由得他不愁,要是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还怕什么鲜卑蛮夷。而云宇当然是更着急这点,若是现在给他十万精骑,他都敢出去横扫天下。可是,这些也只是想想而已,连说说都不可以!所以这条被其列在最后一条,只有以上前七条发展好,这一条才能实现。况且,这一条也就是与于正海说说,具体的实施还要看他自己。毕竟现在的于正海还算分属晋国的“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