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订制 11

作者 : 冯小刚

《私人订制》的故事与《甲方乙方》如出一辙,这应该是所有观众看完后的第一反应。但事实上这二者在相同的皮囊背后,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创作鞋。这从一句台词中就可见端倪。

在《甲方乙方》中,葛优成立的圆梦公司的口号是“成全了别人,陶冶了自己”,但在16年后的《私人订制》中,这句话却变成了“成全了别人,恶心了自己”。前后16年,从“陶冶”到“恶心”,这两个词语的变化所流露出的恰恰是冯小刚、王朔这些昔日“顽主”如今内心深处的疲惫。

16年前,《甲方乙方》中的那几个年轻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将替他人排忧解难作为自我心灵升华的一种途径,工作中处处呈现出一种对充满希望的正能量。可到了《私人订制》中,葛优饰演的杨重早已成为了过来人,虽然依旧是做着帮他人圆梦的工作,但整个中国社会16年来的病态人格与行为非但没有丝毫的减少,反而变得日趋复杂与纷乱。这就不免让曾经满月复憧憬的有志青年感到身心疲惫,在片中对工作惮度也自然是从“无私”转变成了“无奈”,以“恶心自己”的牺牲精神,坚守着曾经的正能量。

由于这种社会疾病种类繁多,特征不一,很难统一详述。冯小刚、王朔这两位人到中年的顽主便采取了这样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进行叙述,针对当下社会中发病率最高的几种症状进行陈述,在讽刺与调侃中供人反思。其中,换血改变人生以及全城灭灯等不切实际的桥段的运用,反倒是为影片增添了一些《狂人日记》的味道。

至于片中提到的清廉梦与暴富梦,则是当下中国社会中最典型的病例,在一番插科打诨地调侃之下,影片海报上印着的百元大钞颇具点睛之效,犀利地揭示出了钱是当下社会中最讨喜的中国梦。就连片尾看似充满正能量的环保反思,最终也在记者的追问下出了当下国民过分爱财的本质,在这种自私的大环境下,所谓的中国梦无非是一场黄粱美梦。

有趣的是,影片一边在谴责过分爱财的病态行为,一边却出于实际需求一如既往地植入了大量广告。好在与《非诚勿扰》相比,这次的植入痕迹要柔和得多,基本上都能做到与剧情场景流畅衔接。平安银行和minicooper的曝光量虽然大,但实际上对普通消费者意义不大,倒是手机植入这个本可以大有作为的空间没能被有效利用,片中缺乏新意的爱疯显得十分寒酸,范伟饰演的领导合影用的居然还是老款的机型。要配得上如此奢华的“私人订制”场景,怎么也得是最新的vivoXplay3S才行啊,高清大屏音效好,拍照速度快,录像优质,那手感,那材质,那造型,价格也绝对比片中豪宅名车的广告吸引观众。一边揭露现实,一边在现实里敛财谋生,片里片外的矛盾现状更是对中国梦最有力的讽刺。

虽然整部《私人订制》的形都是散的,但是其揭露社会病态的神却是统一的。与第一、第三个故事在物质层面的批判不同,第二个故事更像是冯小刚、王朔两位中年顽主的一次借事抒情,所批判的对象是文化层面的一种怪现象。李成儒饰演的那位功成名就的导演俨然就是冯小刚本人的一次自嘲。片中这位导演随便拍一个电影,立马就能有几亿的票房,但这一堆卖座的商业片,却总会惹来众人的非议,往往因为内容太接地气而被认为是俗。于是他绞尽脑汁想拍一些大家看不懂的东西,毕竟大家都觉得自己看不懂的东西才是上档次的东西,是所谓的“雅”。

这可能就是冯导自己目前所经历的困扰。论总票房,他在国内无人能敌;论梦想,最想拍的《一九四二》也已完成;单就贺岁片来说,他也已经差不多陆续征战了16年之久。为华语商业片所作出的贡献虽不能说后无来者,但至少已做到了前无古人。唯一所能追求的,掐指算来也只有文艺片了。然而在文化圈里,搞商业片的人最反感的永远是那些自恃清高的文艺青年,整天鼓捣些有的没的,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目空一切。而冯导骨子里无疑是一个普通青年,作为普通青年中的精英和公知,一向心直口快说话实在的他就借片中人物之口讽刺了那帮故弄玄虚的文艺青年——电影是大众艺术,上万张照片连在一起都敌不过人家真正艺术家一幅名画的价值。文艺和商业没有高低之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普通人或文青若是一味地装雅,其结果只能是片中的“雅过敏”,最终还是得用“俗”来治。这简直就是在那些长久以来一直讥讽冯小刚作品为市民电影、草根文化的伪公知的脸上打了一个响亮的巴掌。

16年的时间跨度,中国无论是在物质还是文化的层面都经历了一次快速的发展。电影产业的在近两年更是呈现出令人瞠目的巨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以宁浩、徐峥为首的年轻导演在喜剧片上的推动。与冯氏喜剧侧重于台词的模式不同,这些年轻导演们擅长制作依靠剧情与人物行为推动的结构性喜剧,在冯氏喜剧空缺的这段时间内迅速吸收起了一批观众。其立足于剧情的纯粹爆笑营造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观众对喜剧的理解。想必这也是《私人订制》公映后遭遇负评的原因所在。其实冯小刚并没有拍砸,而是观众变了。

但是千变万变,喜剧的核心永远都是讽刺,没有对现实的讽刺,就没有真正的喜剧。没有反思的喜剧,只能算是闹剧。

春晚总导演还真不是白当的,冯导把一部贺岁档电影硬生生拍成了若干小品的集合,或者用现在时髦点的名词,就是好几个“微电影”拼接而成的杂糅。请不要把它当成电影来看,因为它没有主线,想到哪儿拍到哪儿,拍到哪儿算哪儿,夹杂其间的各种段子就是全部。我私心以为冯导该不会是对去年《一九四二》的遇冷发泄不满吧?我难得拍个正经点儿的东西,你们都不待见,是吧?就喜欢看些俗的,对吧?好!我就拍个俗到底朝天的来拿给你看!

在片中,“雅”是被当作贬义词来呈现的,但“俗”真的也好不到哪去啊?一边讽刺着夜总会里衣着唱神曲的小姐们庸俗,而后又直接让两位女主角多次性感亮相(插一句,以前没觉得两位女主角这么有胸啊!),这不是自相矛盾么?还有给王宝强的角色设定,很难不把这一茬跟《泰囧》联想到一起啊。当然,你可以说是自嘲,但我相信徐峥看到这一段的话,心里一定不会舒服。同行还真是冤家,相煎何太急!

我“镇级市”大苏州这回的植入可真是大手笔,一上来几个航拍镜头就“高大上”满屏,余下不时出现的金鸡湖,文化艺术中心,李公堤,松鹤楼,苏州园林,松鼠桂鱼,阳澄湖大闸蟹……制片方赚翻了啊!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我内心底是极不愿意苏州以这样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在哪里?古色古香的文化底蕴在哪里?传承至今的吴地民风在哪里?人,无论处在怎样的位置,都不应该忘本!苏州,有时候让我觉得你都快忘了自己是谁了……(这段扯远了,与电影无关)

本片给我最大的惊喜来自于范伟的角色,之前听闻片方传出因范伟角色的某几句台词涉及而影响过审需删减修改,可剩下的那些居然也就顺利通过了,实在是太意外了。片中范伟圆梦计划中的领导干部形象极尽内涵讽刺之能事,各种表情动作语言姿态模仿得惟妙惟肖,毫无违和感!我大天朝的文化市场何时起变得这么开得起玩笑了?看着各种“查水表”级别的讽刺调侃被呈现在大银幕前,还真的是蛮过瘾的。虽然我自己也明白这些段子在笑过闹过之后也就只是一场梦而已……

最后,结尾转得真但硬了,或许是正好碰上那几天临时起意补拍的,也表达了一些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想让人们在映后有一些值得思考与回想的东西。但,真的转太硬了……考虑到全片的节奏,唉,就这样了……

后记——海报上的宣传语,八个大字:成全别人,恶心自己——我怎么着都觉得是写反了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私人订制最新章节 | 私人订制全文阅读 | 私人订制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