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风流 127、处女作

作者 : 青涩苹果

而至于为什么历史上没有出现这号人物,王维觉得十分正常,一切都是体制的问题!这貌似是公知精英们最喜欢强调的问题(笑)。♀

不过封建帝制对女性的压迫确实不言而喻,相夫教子是每个女子最重要的技能,更别提有时候还不得不进行传说中的宅斗宫斗,这精力全放在宫斗宅斗上了,哪有什么机会搞科研。

尤其是像崔璎珞这种名门望族出身的嫡女,即使童年时因为家长的宠溺无须被封建礼教的荼毒,日后嫁入夫家却也会不得不遵守这样那样的规矩,退一步讲,就算本来那个没被穿越的王维,依旧能够放任妻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但世俗的目光呢?

这个世界是如此残酷,以至于平庸的大众总是难以容忍异类的存在。

但现在不一样了,首先王维已经不是原来的王维,而是融合了以前王维灵魂的现代人,他不仅能够引导崔璎珞更加容易的对“科学”进行理解,还能够保护崔璎珞远离世俗的眼光。

能够凌驾在世俗之上的,便是极权,任天下人怒骂而面不改色,那是因为有这样的底气,人会在意蝼蚁们的动作?

王维合上这本薄薄的《三国演义(一)》,作者名是,算是王维与崔璎珞两个名字中取出一个后谐音字组成的,倒是颇有些文艺小清新,一看就是出自崔璎珞的手笔,别以为理工科女孩就不会玩文艺。

女孩天生就是浪漫而文艺的,所以她们时常说人的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呵呵。

王维虽然觉得这笔名很怪,因为这个时代的笔名应该是XX居士、XX散人之类,怎么可能是“”这种没头没脑意义不明的东西,但他也懒得破坏崔璎珞突发性的文艺小清新。

反正他这自己写出来的《三国演义》就是做实验的,重点在于书本,而不是书的内容,他这本书情节大致类似罗贯中的那本《三国演义》,但却是用自己的文笔写的,倒不像罗贯中的那么通俗直白,而是更符合唐朝士大夫的阅读习惯。

如果硬要说这文笔是什么风格的话,那应该算是日后唐宋八大家的那种平实的散文风格,类似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那种,文字优雅清新兼具美感。

因为不是完全的抄袭,而是一种改编,所以王维写的比较慢,不过就算他想要完全抄袭也没这个记忆力,即使他这具身体的大脑确实不错,勉强能做到过目不忘,但以前的他可没这么聪明的脑袋。

再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完全是尊刘贬曹,而王维的这本《三国演义》却没有这样做,他的构思更加精巧,比起罗贯中那比较零散,看起来主角很不明朗的三国来说,王维的三国却是每一本都有一个明确的主角。

用比较现代的话来说,王维改编的三国,更具有代入感,如果有人喜欢曹操,那大可以找到主要写曹操的那一部,里面会详细刻画曹操的形象,各种心理描写、外貌描写非常多,欲扬先抑、装逼踩人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桥段更不用说了,这显然就是让代入曹操这个主角的读者,以产生爽感。

比如曹操作为宦官收的义子,迹时遭到某官员的鄙视,这是前期压抑的时段,结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某官员却不得不在曹操手下做事,曹操却如同施舍一般原谅了这个官员,这样笑眯眯的打脸,无疑很具有爽感。

当然也少不了刘备的扮猪吃虎,王维安排了这样一个桥段,刘备这个一开始卖草鞋的,被某人鄙视,他觉得刘备这辈子也就永远是个卖草鞋的了。

结果刘备在发达之后,某一次微服私访,结果又碰到那人,那人却不长眼,再次鄙视刘备,然后刘备身边却突然跳出一大帮侍卫,口称“主公”,把那人彻底吓尿了。

明明放在后世是非常烂俗的桥段,但在王维妙笔生花之下,却让崔璎珞这个唯一的读者看得津津有味,这还是她第一次对这种文学性的书籍感兴趣,像王维那些遭到闺中女子追捧的诗歌,她则毫无兴趣。

若不是崔璎珞有事没事就催稿,王维估计早就会太监烂尾了,这毕竟只是一时的兴致而已,他又不准备拿这种书赚钱,那些回到唐宋朝却能够将四代名著完全抄袭出来的穿越者,其实不能对那种古白话写出来的“名著”抱有什么期待。

因为时代问题,这所谓四代名著,就算放在明清时,也难登大雅之堂,更别说唐宋这两个被唐诗与宋词统治娱乐的时代了。

毕竟无论是唐诗、宋词抑或是小说,所面对的对象是读书人士大夫这个并不算大的群体,而不是那一大批连字都不识的人民群众。

王维的改编已经尽可能贴近唐朝士大夫们的审美,但这个“荒诞”的《三国演义》销量也十分低,连五本都没卖出,还好王维也就印了十本,但这成本即使经过了改良,但相对来说依旧很高,毕竟还是雕版印刷。

而王维本来抱有期望的“活字版印刷”却在崔璎珞这个技术达人的解释下,终于明白它为什么到明清时都不是主流的印刷术了。

因为从制作工艺上,雕版虽然工程浩大,但是只要是熟练的木工都可以进行雕版的活计,印刷技术容易普及;而活字印刷工艺要求高,如后来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言,“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火烧令坚”,排版后要“字平如砥”,没有高超的手工艺人,是非常困难的,工艺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推广价值就不大。

而从人工考虑,活字印刷时,无论何种检字排版,都要求排版工人必须识字,这在人力成本上要求就非常高,就这个时代来说,有哪个读书识字人会愿意去当排版工人?但是雕版印刷则不同,雕版的木工无须识字,只要能按照文字范模,照葫芦画瓢地雕刻即可。

从印刷质量来看,雕版印刷出来的书籍,其印刷质量和美观程度,普遍好于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还能印插图的。

这却是事实,王维这个总是喜欢想当然的文科僧,被他自己率先“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打脸了……

不过这活字版印刷也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只是材料与技术跟不上而已,首先需要寻找一种最佳的字模材料,崔璎珞正在试验中……据说已经寻找到一种名为“铅”的材料了,还要熔炼一些其他金属,至于油墨,则必须是脂肪性的。

总之王维这个文科僧是完全插不上嘴了,他只能期待崔璎珞能够有很大的突破。

“小说处女作”扑街是在王维的意料之中,毕竟世家子弟是基本上不会去书店买书的,因为家中都有藏书,一个名门世家凭什么成为名门,就是因为对文化知识的垄断,所以大规模的书籍与印刷,实际上是在撬名门世家的底,王维不敢大肆印书,也怕某些势力联合起来反制。

而去书店买书的寒门子弟,却又绝对不可能买这种“杂书”“地摊文学”,而是买对科举有用的书,所以可以想象“名著”《三国演义》这受众是多么低了。

别提什么平民百姓了,连吃都吃不饱,字都认不全,还有闲情逸致去

当然了,这与王维的没有进行宣传也有很大的关系,不过他现在确实也没把太多心思放到这上面,作为一个热衷于权势的年轻人,他从来都分得清主次。

时间并不早了,王维准备去杏园赴探花宴了,而书店的掌柜则暗暗松了口气,王维可是一句话就能决定他去留的存在,而他现在则对报酬十分满意,可不想被炒鱿鱼。

“王公子。”一个略显僵硬的声音在王维耳边想起,语气中的紧张让人很容易就能察觉的到。

王维不由循声望去,才发现是个稍稍眼熟的平民少年,穿着土里土气的短衫,面黄肌瘦,不过浓眉大眼的样子并不算难看,给人的感觉倒是挺忠厚老实的。

还好王维的记忆力确实不错,很快就想起这少年是那个“进士团”中的一个小厮,比较沉默寡言,当日去王维与崔璎珞的那座古宅时,都没有提起勇气和王维说一句话。

此时王维倒是比较好奇,这个明明是平民子弟的少年为什么来到这个书店,还鼓起这么大的勇气和他说话。

当然不是说平民子弟不能进书店,像王维所开的这个书店,不像其他书店那么不近人情,不买书就赶人,他的这个书店比较像后世的书店,允许客人待在这里只可惜这古代的读书人真心要面子,从来没见过“厚颜无耻”的待在书店看白书的。

只是对这个看起来连温饱都不能满足的少年来说,买书无疑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王维很好奇,是什么促进这个浓眉大眼长相忠厚老实的少年明白“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道理。

============

求收藏票票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开元风流最新章节 | 开元风流全文阅读 | 开元风流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