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木兰孤堆旁,黑铁胆顿觉有一股豪气自胸中升起。
他不由吟出了《木兰辞》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诗句。
花莎莎说,黑元帅,源于《木兰辞》的成语“扑朔迷离”,也可以加到花木兰的身份和故里属地上,至今还争论纷起。花木兰到底姓什么?是什么时候的人?她的故乡在哪里?她的身世究竟如何?时至今日,仍是一个谜。
比较符合大众审美口味的说法是,花木兰故里就在这里,不过,河南虞城那边一直和我们亳州在争。
黑铁胆说,河南老是在和你们在争名人的故里。老子了、庄子了,还有这个花将军。
花莎莎自豪地说,我就姓花,可见河南再争也是争不走的。
黑铁胆说,不错,花将军你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花莎莎接着介绍说,在不少文化人看来,花木兰的家乡就在这里,她本不姓花,而是姓魏。她自幼聪明美丽,人们称之为花姑、花木兰。
黑铁胆说,噢,今天我才明白,花木兰原来是姓魏。
花莎莎说,亳州人喊女子喜欢冠以“花”字,如称新婚媳妇为“花媳妇”,称婶母为“花婶”,有说好话、恭维的意思。而木兰出生在亳州魏(园)村,姓魏,西汉人。木兰的父亲叫魏应,是汉初材官骑士(千夫长)。
黑铁胆说,巧了,我们K省山阳那边,也有这个习俗。花媳妇了、花婶了,都有。花将军,看来,咱们是有缘分啊!
花莎莎说,是吗?黑元帅,如此说来,还真的是有缘分。
黑铁胆说,花将军,这个花木兰,哪些是和《木兰辞》中不一样的身世?
花莎莎接着说,据说木兰一岁抓周时抓了把剑,她从小就练武,跟青云庵静远师太学得一手好剑法。在汉文帝前元14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中原,汉文帝征民御敌,木兰的父亲在被征之列,但是年岁已高,而木兰的弟弟还小,木兰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渡黄河,踏燕山,一路战捷,稳定一方。8年后,匈奴再度入侵,木兰奉命转战东、西两个战场,大败单于,使其求和。
战后封赏,木兰坚辞尚书郎一职,请求回乡省亲。
回到老家亳州,木兰换上了女装,让随从人员大为惊异。木兰精心奉养父母,也没有嫁人。木兰死后,葬在魏(园)村。也就是咱们脚下的这个地方。
唐高宗游历亳州木兰祠时,封木兰为孝烈将军。
还有一种说法也比较流行,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朝廷募兵,木兰之父名在军册,木兰看到父年老体弱,弟弟年幼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12年,屡建功勋,无人发觉她是女流。回来后,天子封尚书,木兰不受,恳请省亲。
她带领军士返家后,月兑去战袍,换上闺装,跟去的士兵大为惊讶,认为这是自古未闻的奇事,回报天子。天子闻讯立召木兰回朝,欲纳木兰为妃,木兰以死上拒,撞死在金殿上。唐代,追赠她为“孝烈将军”。
花莎莎最后强调说,不管是哪种说法,花木兰就是我们亳州的人,代父从军12年,唐代被追赠为“孝烈将军”,这些基本的事实不会改变。
黑铁胆说,好好,从你的身上,我已经领略到了花木兰的气质和精神了。由此推开来,哪一家酒厂想和你们双轮池集团竞争,那日子也一定不是好过的。
花莎莎说,我们欢迎竞争,尤其是公开透明的竞争。
黑铁胆说,不过,那边的古井也厉害啊!他们的董事长还写过“磨刀嚯嚯,问天下头颅几何?”的诗句,咄咄逼人啊!
花莎莎冷笑了一下说,大话嘛,谁不会说?
黑铁胆说,好,花将军巾帼不让须眉,佩服!对了,花总啊,你觉得,这个花木兰有没有你漂亮?
花莎莎说,当然比我漂亮了,这还用说。
黑铁胆说,这可不一定。花木兰女扮男装,戍边杀敌,屡立奇功,从一个小小的士卒升迁为将军。从军12年,人们竟然还不知道她是女儿身。这有两种可能,作为一个北方女子,她长得也许并不漂亮,非美女之流。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她的化妆和保密工作做得太好了。我更倾向于第一种可能。她应当是一个像我这样黑乎乎的傻大个。
花莎莎说,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她绝对是聪明而又美丽的,而且化妆和保密工作世界一流。
黑铁胆说,我那只是一家之言,花将军莫动怒。
一行人在花木兰祠里说笑了一阵,花莎莎就带着黑铁胆他们驱车东行,很快就来到了涡阳县的高炉镇。
一到高炉镇,黑铁胆就感到这里的白酒氛围一点也不亚于古井镇。看来,古酒要想占领涡阳,怕是困难。
高炉镇素有“千年古镇、白酒之乡”之称,目前,全镇共有白酒企业23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8亿元。当然了,这里的龙头老大就是大名鼎鼎的双轮池集团。
在高炉镇,花莎莎接着又介绍道,高炉兴集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有冶铁技术传入。相传,高炉集原为临河一小小店埠,河上住有一家姓高的,砌一小洪炉,开个铁匠铺,敲敲打打,制些小农具或生活用品。久而久之,“高家炉”闻名遐迩,后来“高家炉”就成为这个店埠的代名词。
在农耕社会背景下“高家炉”的出现,八方宾客,纷至沓来。越大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国后功成身退,偕西施周游各地,经商牟利。他年老时荡舟涡水,后隐居“高家炉”南八里峨嵋山,死后葬于此,土堆高筑,立有“范蠡冢”石碑。两千多年来,“范蠡冢”被涡河两岸人们名之曰“范蠡孤堆”。
黑铁胆说,那边有个木兰孤堆,这边又有一个范蠡孤堆。花将军,来到你们安徽,我总算学到了一个新词。
花莎莎调皮地说,黑元帅啊,你跟着我,还能学到很多新词。
黑铁胆说,是的,是的,不仅是新词。
花莎莎又说,高炉酒作坊从历史上看一直就很多。据考证,高炉集一地,在三国时期就有20多家酒坊,在1925年前,高炉城内有大小糟坊74家之多。其中“广和”糟坊月出酒3000余斤;“永源公”糟坊的酒,质好味醇,有“永源酒千里香”之说。直到解放前夕,城内还有30家酿酒糟坊。
史料载,元朝时,高炉酒课(即税)在3000贯以上,位居全国第九。酒税数目之大,可见酒产量之巨,同时也足见历史上的高炉酿酒业之盛了。
在高炉镇上,一边看,一边听介绍,黑铁胆觉得这里的酒文化根基一点也不比古井镇差。
黑铁胆就在想,白沙集团在传统文化挖掘这一块儿做得还很不够,也许,西山县在历史上的名人本身就不多。回去以后,好好地查一查、挖一挖。
未完待续,欲知后事如何,请登录订阅更多章节。支持作者,支持正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