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指点升官路:封疆大吏 9 起落沉浮

作者 : 野狐

第10章第八章危机四伏

第168节v9起落沉浮

4

翌日,李力行一行离开栗山,继续去阳洞调研。

从栗山到阳洞,车队要经过水口。一路上李力行看着车外的景物,当水口古镇和街口龙老爹的房子出现在自己的视野里,他突然叫司机小文停车。

赵文山和钱秘书都看着他,不解其意。李力行对钱秘书说:“你去告诉大家,我去看个老朋友,叫他们谁也别跟着,都到阳洞等我

钱秘书下车后,李力行对赵文山说:“你这个秘书长难道不想知道萝卜是怎么突然变种的吗?”

赵文山会意地笑了:“这种怪事,是值得调研一下

市委书记何大为和市长唐朝阳的车队去了阳洞,但栗山的书记和县长都留了下来,因为水口过去就是县界,书记县长送行也到此为止。但省长停了下来,他们也不能甩手就走,只能陪着。两人不知道省长停留的目的,都有些紧张,都跟着钱秘书来到省长车前。

李力行下了车,对他们说,“好吧,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老朋友

水口是栗山、阳洞交界一个古老的街镇,据说汉朝时期最早一批屯边的兵士就是在这里安营扎寨的,它是栗山境内最大一条溪流白龙溪入舞阳江的入水口,故名。自古以来,水口就是山阳最闭塞的几个县赖以生存的最古老的通商口岸,到民国时最为鼎盛。那年月,从外面进来的货物如盐巴、洋布、煤油、洋火等物资一路大船换小船、小船换舢板转运到这里,与山民的土产进行交易,然后将木柴、中药材、生漆、桐油等转运出去,生意兴旺发达。这里也是两县山民们最大的墟场,每逢五十都来这里赶集。水口在民国时一直是栗山县的县衙所在,也是山阳最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和军事重镇。在水口舞阳江河岸,一度商铺林立,酒楼客栈货行烟馆茶肆妓院盛极一时,各地的客商云集于此,水口的声名也远播海内。

但到了民国后期,随着翻越雪风岭公路的开通,水运衰落,县城也搬迁到了三十公里外的公路边,水口古镇也渐渐败落,繁华不再。后来一场洪水,将岸边业已破败的古街全部冲毁了,只剩下白龙溪边的一条副街,也就是现在的水口古镇,气势就大不如前了。

解放后,这里彻底没落成一个普通的乡镇了,许多人都搬到了县城,一条古街慢慢就只剩下半条了。

水口的再次兴旺纯属偶然,完全是李力行的杰作。当年的李副市长陪香港客人经过这里,正好肚子饿了,就靠在路边一家简陋的农家餐馆吃饭,而店主恰恰是老支书龙老爹。那时候,龙老爹刚刚开起这家路边餐馆,打的招牌就是“水口萝卜”。萝卜自古以来就是水口最著名的特产,因为气候适宜,水土丰饶,其生产季节长,味道鲜美,有“水口人参”之誉,不但新鲜的烧炖炒煮风味奇佳,当地人还将它做成萝卜干、萝卜条、酱萝卜等各色菜品,光萝卜就能摆出一桌宴席,让食客大饱口月复之欲。李力行陪香港客商进店吃饭,龙老爹上来的第一个菜就是清炖萝卜,这道菜果然把那香港老板镇服了,这才有了“后来萝卜卖出肉价钱”的佳话。

而现在萝卜没有了,老支书也不在了,李力行感到很失落。他没去老街,走进新街,几个人一头雾水地跟着。经过镇政府时,县长说:“我去通知一下镇里的人

“不用通知了,”李力行说,“我们一起进去看看吧

镇委镇政府大楼还是当年李力行副市长任上建的,那时候水口萝卜闻名天下,经常有香港客商、外地商人和各地前来取经的人来水口,原来的乡政府太破败,撑不住面子,就自筹资金加上市县拨款建起了这个在全县首屈一指的新办公楼,着实让水口人自豪了一把。后来,因为萝卜而富裕起来的乡民都集中到镇上来盖房子,乡里就规划了这条新街,很快新街两旁就新楼林立,兴旺热闹一时,被大家称为“小香港”。李力行对此深感欣慰,也算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了。但眼下的新街却显得很冷清,大多关门闭户,连镇政府都有些灰头土脸无精打采,上午九点多了,半掩的大门内外看不到半个人影。李力行几个进去转了一圈,里面所有的办公室都没人上班,只有门口值班的老头漠然地看着他们,一问三不知。书记县长脸色都紫了,正要打电话,李力行说:“算了,等我们看了老朋友再来吧

几个人跟着李力行出了新街口,在一片开阔的农田边站住。大家都很茫然,县长问:“省长,您的老朋友在……?”

“在那李力行指着眼前那一大片抛荒的农田,眉头紧蹙说。

“那?那,那没人啊县长说。

“是啊,看来是见不着了

李力行也很茫然,他记得这片农田是水口乡最肥沃的土地,最适合萝卜种植,当年龙老爹就是在这里率先建起标准化的蔬菜大棚,成为水口乡生态萝卜种植示范基地,吸引了不少农户前来参观学习,回去后纷纷仿效,很快周围三个乡都按照龙老爹的标准建起了一百多个蔬菜大棚。龙老爹在李力行的支持下,趁热打铁成立了水口萝卜产销合作社,又和香港老板成立了合资公司,将水口生产的以萝卜为主的绿色蔬菜出口香港。整个过程,李力行都是亲历亲为,那些蔬菜大棚就是他看着一个个矗立起来的,比自己的孩子还亲切,比多年的老朋友还亲近。可是,现在却看不到它们半点踪迹,映入眼眸的是一片荒凉以及遍地蔓生的野草。这究竟是怎么了?那么好的一个蔬菜基地怎么会没了呢?

李力行返回新街,街上同样是一片萧瑟,当年新建的楼屋现在显出破落户一样的寒碜来,当街的门面大都关门闭户,很多卷闸门油漆剥落,锈迹斑斑,显然很久没开过门了。李力行记得,那时这些门面大都摆满了新鲜的蔬菜,那些不够出口标准的萝卜摆在这里,成了内地菜商们的抢手货,满街都是前来拉货的卡车农用车。此外,还有为客商们服务的饭店旅馆商铺间杂其中,个个生意兴隆。很显然,水口萝卜没了,这些生意也跟着消失了。

李力行好不容易才看到一个坐在店面门口抽烟的老人,就和他攀谈起来:“老哥,你们怎么不种萝卜了?”

“人都活不下去了,还种什么萝卜?”老人冷漠地说。

县长正要发作,被李力行制止了:“你们去镇政府等我吧,我和老爹拉拉家常

书记和县长脸色都变了,犹豫着走还是不走。“那我们先去,省长您聊赵文山说,拉着书记和县长就走,只留下钱秘书陪着李力行。

李力行让钱秘书去买包烟来,自己蹲在门槛上,用北山土话和老人说话。出去闯荡了很多年,尤其在北京工作了几年,李力行早就操练出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如果只听口音,肯定会被人认为是地道的京官。但人就是奇怪,不管你走多远,经历过什么,你就是抹不掉胎记,忘不了乡音,摆月兑不了你落地生根留下的痕迹。除了有自己语言(如苗语)的少数民族,阳洞和北山口音差不多,李力行一听那熟悉的乡音,很自然就回到了当年,一口地道的山阳土话很顺溜地月兑口而出,一下把自己和老人的距离拉近了。

“老爹,家里几口人啊?”

“四口人,就剩我一个在家了

“其他人呢?”

“儿子媳妇带着孩子去广东打工了

“我记得这里原来没人出去打工啊,都在家种萝卜,收入很高李力行说,“如果我没猜错,你这楼屋还是卖萝卜建起来的,对吧?”

“是啊,都十来年了,”老人说,“那时候萝卜能卖肉价钱呢,只是现在日子越过越回去了

钱秘书买了包“凌飞山”回来,李力行打开抽出一支递给老人,最后索性把整包都塞给了他:“听说你们不种萝卜,是因为萝卜变种了?”

“那都是当官的编的骗人的鬼话!这水口萝卜种了千百年,从没变过种,变过味,偏偏到我们这代变种了,你信吗?”

“我不信,是什么原因呢?”

“你去白龙溪里看看淌的是什么就知道了,”老人抽着烟说,“水口萝卜味道好,全靠水土好,一斤萝卜半斤水,水最重要。原来我们这溪里流的是山泉水,喝一口都是甜的,现在呢,都是黑色的毒水,这萝卜还能吃吗?”

“怎么会这样?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

亅亅亅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夫人指点升官路:封疆大吏最新章节 | 夫人指点升官路:封疆大吏全文阅读 | 夫人指点升官路:封疆大吏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