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男脑不那么片面化左右脑之间的交换性更灵活些也许我们这个星球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火了如果不是固执己见无谓的“左脑之争”就会少一些人世间也许就能有更多的和平阳光普照、太平吉祥之时当然这仅仅是我的善良愿望它适用于今天的阿富汗、伊拉克和非洲某些地区吗
最后关于男人之间的“左脑之争”我们还想起中国近代思想家熊十力先生因为他也曾力陈为观念而争的大祸害他说:“若乃固执己见便憎他见如程朱派之学者诋阳明以洪水猛兽西哲康德之学当时亦有人置为狂犬妄吠印度人辩论动以斩首相要诸如此类不可胜数……凡人恒是已见憎他见方且自谓事理本如是而不自承为憎他也故甚隐见嗔为害之烈足以障真理、起斗争人类之不幸莫大乎此也””可见人类文明史上男人们固执地为政治观念和宗教信仰之争实为人类战争的一大起因
作为本章结语我们还想重复一遍三个主題这三个主題将在本书中不断变奏这三大主題便是:
第一爬行类动物脑→古哺乳类动物脑(边缘系统)→人类脑(即新哺乳类动物脑);
第二pistol←pcnis→pcn(即三p命題);
第三男人们的“左脑之争”
其实在本书后面的有关章节我还要指出第四个主題:人类战争行为起源于他的语言符号系统读者手中这本书正是这四大主題的展开和变奏它们像四根红线纠结和交织在一起贯穿全书
从犯罪生物学的原动力看人类战争行为
什么原因驱使犯罪
我对战争性质和起因的思考不仅仅是出于好奇心更是出于一种严肃的责任感、对世界的痛苦感和人生的使命感
一、爱因斯坦的思路战争是群体犯罪
爱因斯坦深受奥地利伟大物理思想家马赫的影响他是这样赞叹马赫的:“他是一位具有罕见**判断力的人他对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毫不掩饰的喜悦心情……是如此强烈地迸发出來以至于到了高龄他还以孩子般的好奇的眼睛窥视着整个世界使自己从理解其相互联系中求得乐趣而沒有什么别的要求”
许多年我同这段话一直发生强烈的共振
现在我学着以好奇的、忧虑而沉重的眼睛观察形形的人类犯罪世界并力争把握它后面的复杂原因
侵略战争也是犯罪行为而且是最大规模、最残酷、对人类社会破坏最大的犯罪按其本质战争行为当属于犯罪范畴侵略战争总是群体性质的犯罪是集团犯罪是暴力团体犯罪比如第二次大战德国群众对纳粹运动的狂热支持以至于演变成了一种可怕的日耳曼病德国病有一种怪现象:在和平时期你若谋杀10个人那便是天大的新闻遭到全社会的猛烈谴责;但是在一场侵略战争中你若用一颗炸弹杀死100人你反而是英雄这是为什么这是什么逻辑
爱因斯坦是位伟大的、对世界极度敏锐的思想家他对人类战争的起因也严肃地思索过多年因为他亲身经历过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是犹太人被希特勒驱逐出境目睹了六百万犹太同胞惨遭杀害的悲剧战后即1951年爱因斯坦写信给友人:
很明显对于人民实际上是怎样行动的你一无所知他们总是受激情的支配而这些激情中间主要又是仇恨和鼠目寸光的自私自利你认为我们所面临的一切艰难困苦都完全要由少数政治领袖來负责而群众感兴趣的全是好的和合理的东西不错虽然总的说來人民是害怕战争的但由于他们天生的心理结构他们会很容易被驱使去冒无论哪种危险我的同事们曾经试图通过教育上的努力來避免这种可能來临的灾难可是这种努力并无成效那些宣传反对所谓外來敌人的人却贏得了群众的支持政治上的愚昧已经泛滥成灾甚至连通情达理的人也会觉得难以发现使他们回到明智的外交政策去的道路要是人民真像你们想象的那样他们就会拒绝服兵役但这种苗头一点也看不出來
请读者注意这封信同《战争背后的男性荷尔蒙》的主題是很有些关系的其实爱因斯坦是在论述群众的盲目激情同战争起因的隐蔽关系
一个或几个政治冒险家是无法打起一场战争的在发动侵略战争的背后总有那么一大批抱着盲目仇恨心理和因为鼠目寸光而变得极端自私自利的群体
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而不是生物学家或神经行为学家不过在探讨战争起因的时候他的思路已经走到了“男性荷尔蒙”的大门口因为他看出了日耳曼群体被一种原始的内驱力、原动力牵着鼻子走而变成了坏政治家(战争贩子)的盲从者
爱因斯坦在信中用了“激情”、“天生的心理结构”这同“男性荷尔蒙”和“原动力”只相差一步之遥
爱因斯坦并沒有干脆使用“男性荷尔蒙”或“犯罪的生物学原动力”这样的术语或概念不过他却非常了不起地用了“天生的心理结构”这一概念这已经是很深刻、很深层的分析了其实《战争背后的男性荷尔蒙》这个书名也可以叫《战争与人的天生心理结构》
侵略战争是一种群体犯罪行为这是爱因斯坦的弦外之音尽管他沒有直接用“群体犯罪行为”这一概念
爱因斯坦把战争同群体受激情(主要是仇恨、憎恨、报复和鼠目寸光的自私自利)的支配和他们的天生心理结构联系起來考察正是读者手中这本书的思路(思路是决定性的东西)
这一思路决不是他单纯沉思默想的结果而是得自他的耳闻目睹和痛苦的亲身经历
20世纪30年代当纳粹分子在德国一些大中城市街头当众殴打、侮辱和迫害犹太人的时候不是有许多德国人在那里站脚助威甚至激昂慷慨内心充满了一种民族的偏见和仇恨去目击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吗这个群体中的不少人抱着袖手旁观、听之任之和明哲保身的态度因为他们想保全自己保牢自己的饭碗然而对犯罪行为一千、一万个沉默、默认将这些鼠目寸光的自私自利和明哲保身的沙子堆积在一起便是一座罪恶之山这便是战争群体犯罪行为得以实现的社会心理学背景
这才是最可怕的比希特勒和东条英机更可怕这里头有个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结构问題;当年有那么多德国、日本青年抱着对世界满腔仇恨的心理开赴不义的战场的确有个“天生的心理结构”在那里作祟
1948年底爱因斯坦公开拒绝同德国一切科学组织和团体恢复关系他说:“德国人的罪恶真是记载在所谓文明国家的历史中的最令人深恶痛绝的罪恶德国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集体來看他们的行为并不见得比暴徒好多少”
是的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在纳粹统治时期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有的著名人物还成了纳粹分子成了战争帮凶
所以说侵略战争常常是一种群体犯罪行为这就是爱因斯坦思路得出的结论
读者一定还记得克劳塞维茨的猜测和观察同爱因斯坦的思路是多么接近和相似克氏说:“战争要素原有的暴烈性即仇恨感和敌忾心这些都可看作是盲目的自然冲动”这正是爱因斯坦所说的群体“总是受激情的支配”本书关注的不是战争的其他要素正是这“盲目的自然冲动”即生物学范畴的原动力尽管它的比重、成分同其他(如政治经济)成分相比较并不总是很大
关于战争的性质爱因斯坦考虑得很多尽管不系统也沒有这方面的专著但很接近本书主題1952年他写道:
我认为在战争中杀人并不比通常的谋杀更好些’’
是的侵略、不义的战争比通常的谋杀更坏坏几千几万倍因为谋杀只是杀一个人战争贩子则是杀成千上万个人人类同种间的杀戮大致上可分小规模的(杀人犯罪)和大规模的(战争)这两种两者的根据有生物学上的联系我已指出过世界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论调:“杀一个人是犯罪杀很多人是英雄”这种论调不仅是病态的而且还是非常非常危险的说不通的却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欺蒙了像德意志这么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的民族
1935年爱因斯坦是这样说起希特勒是怎样上台的:“……他对于环境和天资比他好的一切人都妒忌痛恨到极点……但是真正使得他取得领袖资格的是他恶毒地仇视一切外国的东西特别是歧视一个沒有自卫力量的少数民族那就是德国的犹太人”
要知道妒忌、仇恨已经不单单是政治、经济学范畴的东西而是犯罪生物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