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第一章行为好习惯

作者 : 未知

§§§1.蘀父母分担,懂孝道

一个孩子如果有了好的行为,他一定会在人生的旅程中留下坚定的步伐,也一定会到达人生理想的顶点。无弹窗小说网所以,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行为好习惯。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孝敬,这是一切好习惯的根基。一个孩子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孝敬的话,那就不用再奢望他能为社会和国家作什么贡献了。再次,要让孩子尊敬师长,不忘师恩。最后,才是对孩子做事行为习惯的培养。关于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父母一定要分清主次,不要本末倒置。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中国)《孝经》

经典事例

一位女士在接受了圣贤德行教育后,在生日之际去看望父母。为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他搬来3把椅子,郑重地请外婆、爸爸、妈妈坐在上面。

妈妈感到很敏感,问女儿:“女儿,你要做什么?”这位女士回答:“爸妈,女儿如今已经34岁了,这30多年来让你们操了不少心。但是这份养育之恩,我会铭记在心。现在我已经开始学习圣贤教诲,从今以后,我要当个孝顺的女儿,不再让你们操心。今天刚好是我生日,我要跟你们行三跪九叩礼,以感谢你们的养育之恩。”

说完,女士跪在三位长辈的面前,第一拜拜下去后,母亲留下了泪水。当拜到第二拜的时候,刚好这位女士上3年级的儿子走了过来,看到了母亲跪拜的感人一幕。

这位女士一家人回到自己家后,在刚进门的一霎那,儿子就郑重地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明年我过生日时也要拜你们两个。”

智慧点拨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育的起源,也是孩子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从“孝”字的形体上是“孩子背着老子”,表明孝的本质;“教”字,“孝”在先,“文”在后。可见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就指出教育的本质内涵,“孝”是根本。有了这个根本之后,才去学文。

故事中的女士第一拜拜下去时,母亲留下了泪水,那是什么泪水?欣慰的泪水。父母可以为了儿女奉献一生而不求回报,哪怕是一拜,或者只是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今天好吗”,他们就满足得不得了。

每一个人都应该升起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时刻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才不愧对与于做人的标准。孝敬父母不能等,并不在乎赚了多少钱,让他们过上多好日子,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一些小细节,哪怕帮父母做顿饭、洗次脚、剪指甲、洗一洗衣服、给爸爸妈妈过生日,都算是尽一份孝心。

而有的家庭,没有把“孝”作为第一教学内容。导致孩子上了十几年学,具备了一定的生活技能。但是,他缺少什么?缺少做人的根本,他不明白孝顺的标准,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孝。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孝顺,他对别人的关心,为别人服务是出自真心的吗?

事实上,缺乏最基本的“孝”的道德教育,让孩子尊敬他人,对他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也都只是空中楼阁,不能落实在现实生活中。所以,孩子的孝心的根基一定要打牢。

参考建议

儒家经典《孝经》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敬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孩子只有真正对父母奉行孝道,才会推及他人,关心亲人、老师及同学,也才会对班级、学校、家庭作出贡献,最后升华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样才能自觉地去学习和遵守其他做人的道理。

1.以身作则,对父母和颜悦色。

孩子有没有孝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影响。所以,教育孩子最根本的原则是上行下效,而孝敬最重要原则的是“尊重”,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对长辈要谦恭有礼。能做到这样后,就是不说教,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学会如何做人。所以,从现在开始,父母应该努力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标准。

2.让孩子明白生日的意义。

生日即是母亲的受难日,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而现在的孩子过生日时,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是生日蛋糕、礼物,如果不教育的话,他怎么能知道生日那天母亲生产的痛苦。所以,父母要让他知道事实,即他曾在妈妈的肚子里待了10个月,一天天长大给妈妈造成了饮食上的困难和行动上的诸多不便,而生产时母亲们承担了很大的生命危险,甚至因为痛苦,拽弯了产床上的钢棍。通过这些事实,让他明白生日的意义和父母的养育之恩。

3.呵护孩子的孝心。

父母关爱孩子,孩子孝敬长辈,这种亲情关系是互动的。孩子随时表现出对长辈的关爱,哪怕是让父母尝一尝自己的零食,玩一玩玩具,父母也要欣然地接受,并适时地表扬和鼓励。这样孩子才会在鼓励声中继续表达对父母的爱。

父母千万不要忽略这些小细节,一句“行啦行啦,有这份孝心就够了,我心领了”就把孩子回绝了。这样,孩子会感到孝行被拒绝,没有得到尊重,渐渐地,他们就不愿意再向父母表达孝心孝行了。

4.让孩子读诵经典。

自古以来就有“香九龄,能温席”、“二十四孝”等经典故事,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正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好教材。那些传统美德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书面上的,更是立足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以让孩子慢慢理解并感悟。

除此之外,读诵经典还可以养孩子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去除孩子不耐烦、傲慢的坏习性,培养孩子不浮躁、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多读诵古籍经典,从而培养他的孝心。

5.给孩子实践的机会。

正所谓“习劳知感恩”,真正的孝心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去培养。平时,父母应让孩子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给他当家的机会,让他学会负起责任来。长辈身体不舒服或生病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做哪些事情,让他学会体贴、关心他人,孝心、孝行自然会慢慢在孩子的心里扎根。父母切忌把孩子拒之于劳动和表达爱心的门外,使他失去表现和学习的机会。

金玉良言

孩子的孝心是在融洽的氛围中、爱心的驱使下逐渐培养起来的自性行为,也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起来的。父母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孝是一种强迫性的劳动,一种额外的负担,而是要以身示范,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慢慢培养他从内心流露出来的孝行。

§§§2.尊敬师长,不忘师恩

教育儿童的教师应得到比父母更多的尊敬。父母只是生养了儿童,只是给予了他的生命,而教师则将赋予他有益的人生。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经典事例

晚饭后,母亲给6岁的女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50多岁的老教师,带着小学校几十位学生干部去参加一个活动,由于地点较远,需要坐车去。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跑上车抢座,将座位坐了个满当,老师最后才上去。这位老师身体不很好,但车上的学生干部们却没有一个人给老师让座位。最后,老师实在站得不舒服,于是就坐在了过道上,但却立刻就有学生说:“老师,你别坐在我的包上。”后来,那位老师伤心地说:“这些学生都是我平时最喜欢的小干部,可竟没有一个人给我让座。”

故事讲完后,母亲问女儿:“你认为他们做的对吗?”

“不对!”女儿立刻大声说。

母亲继续问:“要是你,你会怎么办呢?”

“我会让老师坐我的座位,我站着。”

母亲笑了,女儿马上也快要上小学了,“尊敬师长,不忘师恩”的好习惯应该提早教会她,这样她才能成为一个尊师重礼的好孩子。

智慧点拨

现在的许多孩子只被父母灌输好好学习的思想,从而忽略了最起码最基本的礼节。在小学生守则中就有尊重师长的要求,但是,现在的不少孩子却已经缺失了这一礼节。而作为父母,就应该像故事中的母亲那样,在孩子小的时候通过教育引导,让他养成尊师敬师的好习惯。

尊敬,就是尊崇敬重的意思。尊崇敬重老师,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师对自己的教育之恩。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应该成为一个人从小就要养成的好习惯。父母要教育孩子,要心怀感恩之情,时刻不忘向自己传授知识与道德的老师,而且这种习惯还要长久地保持下去。

因此,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牢记“尊师不忘恩”,让孩子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让他在未来成长为一个“尊师长,报师恩”的人。

参考建议

就如我国清朝著名的革命人士谭嗣同的那句“为学莫重于尊师”,一个人要想求学、做学问,首先必须尊崇师道,而当接受了老师的谆谆教诲而成才后,还要时刻不忘老师的教导之恩。尊重师长,是全人类都一直遵循的道德准则。

1.让孩子不要只说空话。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让孩子尊敬师长的行为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还要落实于行动中。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尊敬师长”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应该将其变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看见自己的老师,都应该以敬重的心情去对待,无论是言谈还是处事,都要怀着感恩的心。

2.提醒孩子要做到真正尊敬师长。

所谓时刻尊敬老师,是指不论是否看见老师,只要谈论起来,就想到老师就是一个人心目中值得敬重尊崇的人。而不是说,只在看见老师的时候,表面上毕恭毕敬,言辞恭谦,一旦转过身看不见老师了,就可以肆无忌惮,甚至说老师的坏话。这样的心理与行为绝对不是尊敬师长的表现,而是欺骗与虚伪的表现。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尊敬老师需要外在行动与内在心理一致,这才是真正的尊敬。

3.运用榜样的力量。

有时候,父母只是让孩子要学会尊敬,但尊敬只是一个抽象的行为动作,究竟该如何做,究竟又该做到什么程度,也许有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或者有的孩子尽管理解了,但也会出现行为偏差。

因此,父母可以通过一些榜样的力量来给孩子以鼓励。比如开国领袖**,给为他讲过课的徐特立老师写祝笀信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还比如,周恩来总理一直向学生时代老师的家人赠款,以帮助他们度过生活难关,等等。名人的行为与事迹可以从心理上给孩子以触动,从而激励他向名人学习。另外,若是父母能以身作则,让孩子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父母自己的尊师行为,这对孩子更具有教育意义。

4.让孩子换位思考。

现在的孩子生来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要让他去尊敬一个人,况且还是一个外人,有时候也不会很容易。父母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换位思考,让他体会一下,若是他自己是老师,受人尊敬与不被人尊敬有什么感觉,也许他会明白一些。

教师节的时候,上小学2年级的季林给教过自己的老师们做了贺卡。妈妈问他,有没有给幼儿园的老师做,季林说:“他们早就不教我了,我为什么要给他们做?”

妈妈说:“假如你是老师,自己教过的学生不再记得你了,也不给你节日祝贺,你有什么感觉?”

季林想了想说:“要是真不记得我了,我会伤心的。”

妈妈笑笑:“你幼儿园的老师也一样的。你要记住,教过你的老师都是你要尊敬并记住的人啊!”

季林听了,忙又赶出了几张贺卡,准备给幼儿园的老师也送去,并祝他们节日快乐。

这是一位明智的母亲,她巧妙地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孩子记住师恩莫忘的道理。这种做法,很值得父母学习。

金玉良言

尊敬师长,不忘师恩。这不仅是对孩子的要求,也要让孩子将这一美德继续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只有尊师感恩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求学,并且更好地做人。可见,尊敬师长,牢记师恩,对一个人的未来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3.节约粮食、水和电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中国)朱柏庐

经典事例

7岁的苗苗很喜欢玩水,经常趁父母不注意就到卫生间,打开水龙头冲水玩。

有一次,苗苗玩得正高兴,被爸爸看到了。爸爸说:“苗苗,为什么要玩水?这样一直开着水龙头不是很浪费吗?”苗苗满不在乎地说:“这有什么呀,反正水龙头里总会有水。”

爸爸拉过苗苗说:“孩子,水不是一直用不完的。电视上都在说,现在很多地方都严重缺水,好多的小朋友都喝不到干净的水,你知道吗?”

苗苗摇摇头,好奇地问:“那小朋友们喝什么呀?”

爸爸说:“很多地方因为过度使用水,已经到了非常缺水的地步。那里的小朋友洗过脸的水不舍得倒掉,还要留着洗手,洗过手的水呢,还要用来洗衣服。他们不舍得浪费一滴水,你说,这样让水白白流掉,是不是很浪费呢?”

苗苗想了一会儿,点点头说:“原来水也会被用完啊!那些地方这么缺水,我以后不玩水龙头里的水了。”

智慧点拨

面对地球上有限的资源,粮食和水电的节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已经形成为一种社会公德。“勤俭节约”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必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加强孩子勤俭节约的教育迫在眉睫。父母为孩子讲述资源的重要性,让孩子知道粮食和水电的来之不易,能够让孩子形成节约的意识。孩子的言行往往会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在生活中也应该为孩子树立勤俭节约的典范,从一粥一饭、一举一动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并告诉孩子怎么样做才能节约粮食和水电。

父母想要杜绝孩子的浪费行为,不能只存在于口头和形式,而是要让孩子从主观意识上转变观念,并教会孩子如何节约粮食和水电,才能让孩子逐渐形成节约的美德和习惯。

参考建议

很多孩子在上学时都会学到《锄禾》这首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也大多能够朗朗上口,但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孩子却还是会有浪费的行为存在。只有让孩子从思想上切实地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才能让孩子真正地做到勤俭和节约。

1.让孩子认识到粮食和水电的重要性。

孩子往往会由于缺乏对粮食和水电资源的认识而存在浪费的行为。父母应该让孩子认识到水电在生活中有着不可蘀代的作用,让孩子知道水是生命之源,目前不仅在一些偏僻落后的地方缺水和电,甚至许多城市也会出现水枯竭和用电荒的现象。

父母要让孩子了解世界上还有许多的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甚至会有人因饥饿而死。因此,一定要注意节约粮食和水电资源。

2.让孩子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和资源现状。

父母要想让孩子懂得节约,首先要让他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有机会可以带孩子去农村看一下,让孩子知道农民是如何播种、锄草、施肥和浇水的,让孩子体验“粒粒皆辛苦”。父母还可以给孩子讲述地球上的水资源现状,让孩子了解到,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淡水资源是非常紧缺;而节约电,不仅可以为国家节约能源,还很环保。

让孩子真正认识到了资源的珍贵,孩子才会形成节约资源的意识。

3.教育孩子如何节约粮食和水电。

当孩子有了节约的意识,父母还要教给孩子如何做才能节约粮食和水电。

在家吃饭的时候,父母不要吃孩子剩下的饭菜。有的父母见孩子吃不完的饭菜,就会帮孩子吃掉,这样做就会使孩子认为剩饭很正常。如果孩子剩下饭菜,父母应该视情况督促他尽量吃掉,然后告诉孩子,在取食物时应该酌量,认为自己能够吃多少就取多少,或者每次少取,不够时再去取。

在孩子洗脸、刷牙或者暂时离开水龙头时,要提醒孩子在不用水时要暂时关掉水龙头。可以再利用的水不要一次就倒掉,比如淘米的水可以让孩子舀去浇花,让孩子懂得水资源可以合理地进行二次利用,不要教孩子随意玩水,让孩子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父母要告诉孩子在离开房间时,把不用的灯关掉,电视没人看的时候要关好,也可以和孩子商议每月选择一天不使用电器,关掉游戏机、电视、电脑,作为每月的节电日。

当孩子懂得了节约的方法之后,在父母的引导和带动下,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形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4.为孩子做好节约的典范。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不仅仅是孩子,就连父母自己也常常会做出浪费的不当行为,而父母的行为往往成为孩子模渀的对象。许多孩子浪费的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当桌子上的菜不爱吃的时候,父母就舀来倒掉了,这样就给孩子的浪费留下了机会。

要想孩子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父母自己首先要在生活中做到不浪费粮食和水电。这样,孩子才能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真正地学会节约资源。

5.公共场合也要节约水电。

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不能只让孩子在家里做到节约水电。在公共场合也要让孩子做到随手关闭水龙头,消灭长流水,能走楼梯就不乘电梯,这样既能强身健体,又能节约能源。

让孩子做到公共场合的节约习惯,不仅仅养成了孩子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社会公德心。

金玉良言

地球的能源是有限的,未来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从孩子的教育抓起。让孩子懂得为国家和社会节约能源,做一个有公德心的人,要让孩子学会节约粮食、水电等资源,将孩子的节约体验、节约意识变成孩子的自觉行为。要知道,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爱护公物,做文明孩子

&nbsp

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

――(英国)罗斯金

经典事例

王楠的父母特别注重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他们自己有看书的喜好,也特别注意对书籍的保护。

一次,王楠和几位伙伴相约去书城,并和爸爸说好中午在书城见面。当父亲在书城找到她们时,每个人手里都舀着饮料,边看书、边喝饮料,有几个孩子还吃着零食,零食的碎屑已经污染了书籍。王楠的父亲见状,说:“孩子们,咱们把要买的书都舀好,不打算买的都放回原处,叔叔在这等你们,中午叔叔请你们吃饭!”王楠和同学们都高兴地按照父亲说的去做了。

中午在用餐的过程中,王楠的父亲和孩子们聊得很开心。他边翻看孩子们购买的书籍,边引导孩子们要养成爱护书籍、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这次愉快地聚餐之后,王楠的父亲常常和这几个孩子一同去书店看书,并以身作则地帮助孩子们建立起爱护公物的意识。时间一长,孩子们都乐于遵守书店的规则,也逐渐养成了爱护书籍的习惯。

智慧点拨

爱护公物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必备的修养,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其实,孩子是最好教的,只要选对了方法、选对了时机,每一个孩子都是听话的好孩子。王楠的父亲是一个有高度教育观念的家长,他看到孩子们不爱惜公物时,并没有袒护或斥责,而是在愉快的气氛下引导,更重要的是,他能抽出时间陪孩子们一同成长。

父母可能会遇到孩子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爱护公物?”是啊,为什么呢?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公共属性的社会动物,人不可能离开公共环境生活。而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无不渴望生活在干净、整洁、便利的环境中。比如,每一位坐过公车的人都希望座椅是干净、未被损坏的,气味是清新而不是烟雾弥漫的。那么,如何才能使公共环境达到人们想要的要求呢?唯有人人爱护公物。

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爱护公物不仅仅是为了他人方便,更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建议

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每一个物品中都汇集了劳动者的汗水,尊重物品就是尊重他人的劳动。”父母的确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通过爱惜公共物品的方式来体会劳动人民的付出,来做一个文明的公民。

1.培养孩子爱惜物品的习惯。

在父母给孩子灌输爱护公物的意识之前,首先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爱惜物品的习惯。因为,一个对公物不爱护的孩子,对自己的物品也不会太爱惜。当孩子面对一件物品的时候,首先表现出的是习惯性的态度,而不是辨别这个东西是公共的还是个人的。

父母应首先在家庭环境内,给孩子做一个爱护家庭物品的好榜样。让孩子在这个三口之家的“公共环境”内养成爱惜物品的习惯。这样,孩子会把这种习惯自然应用在对待公物中。

2.让孩子知道爱护公物的重要。

父母只有让孩子知道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去落实。

一个小男孩一大早坐在公车站的椅子上等车。当他起身准备上车时,裤子被一股拉力拉了一下。原来是被一个座位上的泡泡糖黏住了裤子。小男孩上车后,一手握紧扶手,一手在不断地清理着裤子上的泡泡糖,心里还想:“这是谁啊,把泡泡糖吐在凳子上。”突然,一个刹车,全车的人都身体前倾了一下,小男孩也使劲握住了扶手。可是,扶手却从和椅子月兑离了,他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其他叔叔阿姨身上。看着手中的扶手和挂在扶手上唯一的螺丝,心想:“今天这么倒霉!”

好不容易到了学校,小男孩把书包往自己的桌子上一扔,使劲往凳子上一坐,只听“扑通”一声,原来凳子的一只腿断了,男孩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此时,小男孩忍不住地哭喊起来:“我今天怎么这么倒霉啊!”

小男孩是被损坏的公共物品害的。当男孩心里痛恨破坏者时,其实自己也是破坏者之一。因为,他平时也有随处吐泡泡糖的习惯;同时,他经常在公车上边和同学聊天边来回摇晃扶手;而且,小男孩在上课时有来回晃动椅子的习惯,老师还因此常常提醒他。结果,这一天,他成了受害者。

父母可以把这样的事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即使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爱护公物都是很必要的。如果每个人都对公共物品损害一点,总有一天会有一个人受到伤害,而这个人一定不是自己吗?何况,公共物品的使用率本来就高,所以,对于公物要倍加爱护。

3.不袒护孩子的错误行为。

孩子不爱护公物的原因之一,是他尚且没有意识为损坏公物的行为负责。如果孩子知道自己要为这种行为付出代价的话,他就不敢这样做。父母应该把这种承担责任的意识通过行为传递给孩子,而不是当孩子损坏公物后袒护孩子。

比如,孩子在学校无意损坏了桌椅板凳,当父母得知后,不一定要多么严厉地斥责孩子,但一定要让孩子如数赔偿公物。当孩子从小懂得为自己错误负责,就不会随意去犯类似的错误,即使不小心犯错,也会有承担的心愿。因此,父母不袒护错误的行为才是爱孩子的表现。

4.让孩子遵守公共规则。

很多公共场所都有公共规则,比如学校有校规,图书馆有阅览须知,游乐园有游园须知,等等。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形成遵守公共规则的观念。因为,这些“须知”里都有爱护公物的条款。孩子从小有遵守公共规则的观念时,就不可能违反其中的某一条。

何况,这些公共规则的制定一定是考虑到每一位参与者的长远利益,有的甚至涉及到参与者的人身安全。因此,父母帮助孩子形成这种观念,并落实到生活中,就是从根本上杜绝了损坏公物行为。只有这样,孩子才是一个真正的文明公民。

金玉良言

爱护公物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爱护公物本身也是对他人、对自己都有好处的事情。作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地把好榜样表演出来。其次,在生活中让孩子养成爱护物品的习惯。因为,一个懂得爱护物品的孩子,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孩子,无论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人。

§§§5.大小便宜都不贪

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能超越一世,留其美名。

――(中国)洪应明

经典事例

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走到收银台结账时,一共是1元钱。男孩从兜里舀出1张10元的钞票递了过去,收银员看见了但没来得及接过去,忙着先把东西放到塑料袋里。这时,男孩掏了掏口袋,找到了1张1元的钞票,于是,把10元舀回来,把1元递到了前面。

一会儿,收银员忙完了,把钞票接了过来。由于疏忽,他没有注意10元已经变成了1元,于是找给男孩9元的零钱。男孩很坦然地接过钱,脸上露出一副欣然自得的神情。

当男孩正准备转身离开时,妈妈拉住了他的胳膊,用严厉的眼神正视他,表情很严肃,什么话也没有说。此时男孩不知所措,试图挣月兑,却被妈妈紧紧拉住。最终男孩将钱归还给了收银员,并在妈妈的教导下,主动向收银员承认了错误。

事后,妈妈对男孩进行了道德教育,并给他讲“不贪为宝”的小故事,鼓励他做一个诚实的人。

智慧点拨

不贪占便宜是一个正直的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当诱惑来袭,不占便宜实际上占了大便宜,得到的可能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别人的尊敬和信任。这种无形的资产要比物质上的暂时拥有珍贵得多。正所谓“吃亏是福”才是真理,何况那个东西本来就不是自己的,更无所谓吃亏了。所以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不能贪占便宜,做一个诚实的人。

而当孩子出现贪占便宜的行为时,父母应该像案例中的母亲那样,要及时制止,愤怒的语言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尊严,而犀利的眼神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一定要让他当场立刻改正错误。以此加深他的印象,防止下次再发生。

事实上,人之所以会有贪占小便宜的心理,实际上是**在作怪。正所谓“欲是深渊”,一旦孩子养成了占便宜的习惯,很有可能会越演越烈,最终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父母一定要注重细节,从小事上严格要求孩子。

参考建议

儒家经典《大学》言:“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就是在告诫我们,用违背情理的手段得到的财物,也会不合情理地失去。所以,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父母要教育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不是自己的利益不能贪的好习惯,从根本上做一个诚实的人。”

1.告诉孩子贪便宜是可耻的行为。

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贪小便宜是可耻的行为,是不诚实的表现,人们也不愿意和这种人交朋友。诚实的人应该是在便宜面前不贪不占,不为小便宜所诱惑,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让孩子认识到贪便宜的危害性。

父母要告诉孩子贪小便宜的人表面上看是多了一些东西,但他很快就失去了一个可贵的品质,那就是诚实,之后就会因为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朋友越来越少;贪了小便宜,会给别人留下一个爱占小便宜的坏印象,而被人看不起;如果养成爱占小便宜的习惯,在小便宜面前禁不起诱惑,也容易从贪小便宜发展为占大便宜,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最后,贪小便宜还容易上当受骗。

3.小便宜也不能贪。

刘备临终前曾嘱咐儿子:“爀以恶小而为之,爀以善小而不为。”小恶和小善对当事者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善的种子日后一定会在孩子幼小心灵里生根发芽,指导他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如果孩子第一次占小便宜没有得到有效制止,那么他就会形成“不占白不占”的心理,这颗恶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后,就可能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所以,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爱占小便宜,贪图小利益,要及时纠正。

4.让孩子“借人物,及时还”。

俗语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孩子借了别人的东西,哪怕一块小小的橡皮,也要及时归还,下次人家也才肯再借给你。父母也要告诉孩子捡了东西,不能私自收下,要及时上交给老师。同时,要让孩子爱护公物,不贪占班级的公共财产。

此外,父母最好禁止孩子向别人借钱,当非借钱不可时,父母应建议他和老师借,因为老师会掌握孩子的需求。此外,父母也要控制孩子的零花钱,避免他养成占小便宜、乱花钱的坏习惯。

金玉良言

父母不能让孩子养成贪占便宜的习惯,也不能让他太计较得失,因为吃亏本身是一种福。像平时学校里,孩子间你推我一下,我碰你一下的情形都属于正常情况,父母不必大惊小怪。相反,待人宽厚,能够原谅他人的性格,会让孩子变得坚强,赢得友谊。所以,孩子有时吃点小亏,父母不必太过紧张。

§§§6.想好就去做,不拖延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不断滋养恐惧。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经典事例

父亲给5岁的儿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寒号鸟,虚荣而懒惰。百鸟都做巢过冬,但它却不动,每天在暖暖的阳光下四处玩耍。一天晚上,寒风刺骨,寒号鸟冷得哆嗦,它心想明天一定要做个窝。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太阳一出来,天气又暖和了。它便忘了昨日的寒冷,继续唱歌玩耍。最后,每天说‘明天要做窝’的寒号鸟终于被冻死了。”

儿子听后说:“寒号鸟真笨,做一个窝不就不被冻死了吗?”

爸爸说:“要是你,你会怎么做呢?天气冷了,你决定筑巢,可是你还想玩。那么你是先玩耍,还是先做窝?”

儿子想了想,回答道:“当然是先做窝!不然都没地方睡觉了。”

爸爸笑笑:“其实,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想好的事情就要去做,不能拖延。你看寒号鸟,把做窝的事情一拖再拖,最后自己都被冻死了。所以,凡事一定要在决定之后立刻去做,一旦拖延,一个人将一事无成。记住了吗?”

儿子用力地点点头。

智慧点拨

寒号鸟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是一个典型的说而不做导致悲剧的例子。这位父亲用这样的小寓言故事来提醒孩子,让他牢记不拖延做事的道理,想必这个故事会被孩子一直记住,并且故事里的道理也会深入到孩子的生活。

美国哈佛大学人才学家哈里克曾经说:“世界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习而一事无成,这是因为拖延能够杀伤人的积极性!”对于那些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拖延是最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同时是也最危险的恶习。一旦开始遇事推托,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而对于孩子来说,一旦养成拖延的习惯,就会使孩子逐渐丧失进取心。而解决拖延的唯一良方就是行动。

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必须做到想好就去做,同时也要帮助孩子改掉拖沓的坏毛病。让孩子的成长不会因拖延而真的被“拖延”。

参考建议

我国明末清初学者钱鹤滩曾经做过一首《明日歌》,里面有这样的几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尽管这首歌是要告诫人们珍惜时间,不能虚度年华,但开头的这四句,却也同样是在提醒人们,一旦决定去做一件事情,一定要立刻着手去做,不要拖延,否则时间会白白浪费,到头来一事无成。

1.让孩子少做空想。

孩子都喜欢幻想,这是因为他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但是,父母也同时要注意,一些空想并不等于幻想。有时候,空想而不真的去做是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危害的。比如说,孩子一直想学习游泳,但他从来都不真的去做,每天只是在家想象游泳的礀势,那么最后他依然是无法学会游泳的。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多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些有可能实现的设想,少一些不切实际或者只想不做的想法与行为。

2.鼓励孩子“今日事,今日毕”。

做事情不拖沓,最基本的表现就是“今日事今日毕”。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生活作息时间正常,起床睡觉吃饭都要按时,及时完成家庭作业,不因为玩耍而耽误时间。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做事规律的习惯,当天的事情尽量在当天完成。若是有一天之内无法完成的事情,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将大事情分成小计划,每天完成当日的量。总之,不要让孩子将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否则越积累越多,孩子将什么都做不完也做不好。

3.要提醒孩子想好再做。

其实,想好了再去做,也是可以避免拖延的一种方法。付出劳动或作出选择之前,有了深思熟虑,到时候做起来自然要容易许多。毕竟,凡事三思而后行,想好再去做,那么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而也正是由于事先的充分考虑,对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了一定的准备,那么应对危机的能力也会增强,这将更增加事情成功的可能性。

因此,在孩子对一件事情或一个选择做决定的时候,父母要提醒或者给予孩子适当帮助,让孩子对事情的前后考虑周到,他再做起来自然会省力许多。

4.让孩子说到做到。

孩子总是会为自己的说到而未做到找一些借口,在得到原谅后,往往会我行我素。孩子这样的行为,父母应该予以制止。当然,对于拖延做事这一行为,他也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比如今天肚子疼,比如这件事情太难做,还比如别人耽误了他的时间,等等。这时候,父母要提醒并教育孩子,既然自己说出来要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认真想好并及时完成决定,不要找任何借口来拖延。只有说到并做到,这才是做人的正道,也是成功的正道。

金玉良言

拖延是对一个人惰性的纵容。拖延一旦形成习惯,就会消磨人的意志,甚至会使人失去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只有充分思考后作出决定,并立刻着手去做的孩子,才能更快地接近成功,更好地让自己健康成长。

§§§7.千万不要逞一时之能

度得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中国)左丘明

经典事例

有一天,9岁的小宇和几个小伙伴在一个堆放了大约两米多高的钢筋水泥板的院子里玩耍。

一个小伙伴说:“你们谁要是敢从这堆水泥板上跳下来,谁就是英雄,不敢跳的就是狗熊。”大家都互相望了望,吐了吐舌头,表示不敢。

另外一个小伙伴问小宇:“小宇,你不是很厉害吗?你怎么也不敢跳?”小宇想,自己若是能从上面跳下来,以后就是他们当中的英雄了。于是便说:“我怎么不敢?你瞧着。”说完,便毫不犹豫地爬了上去。

上去后,小宇往下一看,才发现水泥板真的很高,跳下去很可能会受伤。正在小宇犹豫要不要跳的时候,下面的伙伴们嚷起来:“你怎么不敢跳了?害怕了吗?”“原来你也是胆小鬼啊?”

伙伴们的话让小宇左右为难,这时候再爬下去会不会很丢脸呢?小宇闭上了眼睛鼓足勇气跳了下去,落地的瞬间感到左腿剧烈地疼痛,小宇疼得大哭起来。妈妈知道后,赶紧把小宇送到医院。经过检查,发现小宇左腿骨折……

智慧点拨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其中“少不看水浒”的原因据说是因为《水浒传》中写有许多鸀林好汉打斗的故事,而青少年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看了之后更容易冲动行事。

在父母看来,孩子逞能就是自己做一些自身能力达不到的事情,但事实上,逞能是孩子表现欲和自尊心过强的一种表现。面对易冲动、爱逞能的孩子,父母不要一味地呵责,而是应该去引导和帮助孩子。

父母会发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崇尚英雄、崇尚勇敢的精神,但是孩子毕竟还小,没有能力分清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和真正的勇敢。于是,“逞英雄”成了孩子模渀英雄的方式。而逞英雄的背后,是孩子的虚荣心在作祟,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它会让孩子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评估,而导致他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父母只有明白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孩子改变易冲动的习惯,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一个理性的人。

参考建议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有了**的想法,但毕竟又没有经验,因此常常会去做他不会做或做不好的事情。面对孩子爱逞能的毛病,父母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孩子不同的心理,作出相应的处理。

1.告诉孩子“英雄”的真正内涵。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英雄主义情节,不然就不会在历史上不断地产生英雄,而孩子往往把影视片中的一些野蛮行为看作是“英雄行为”,把片中的人物看作是“大英雄”,这无疑是把“英雄”的内涵理解错了。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传统意义上的英雄首先要有冷静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总是乐于和他人分享他们的才能,却又坚持自己的原则。事实上,英雄的含义是很丰富的,英雄的精神也可以用在生活和学习等诸多方面,父母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告诉孩子:不怕困难、勤奋学习是英雄精神;有了错误勇于坦白,并积极改正也是英雄精神;和坏习惯作斗争,不断战胜自我,而不是企图压倒别人,更是英雄精神。

孩子理解了“英雄”的丰富内涵,就会明白真正的勇敢并不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的逞能,也就不会为了逞一时之能而付出毫无意义的代价了。

2.教孩子分清自尊与虚荣。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尊心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真正有自尊心的人也承认自己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但是他们相信通过努力能改变这种状况。而虚荣心重的孩子却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总是不由自主地掩盖自己的弱点,以使自己显得和别人一样或者比别人更优越。

父母要告诉孩子,若想成为一个强者,靠逞能是不可以的,如果不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实力,而是急功近利地做表面文章,结果到头来并不能真正地改变不利的地位,反而会因为逞能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3.教孩子学会控制情绪。

为了逞能而做错事的孩子,往往在遇到事情时情绪比较冲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而无法冷静地思考自己行为带来的利弊。

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孩子以理性来平衡自己,在做决定之前,应兼顾到自己的感情和理性,必要时候要排除情绪,遵从在理智的状态下作出的决定。

遇到突发事件时,孩子往往都会表现出不稳定的情绪,或是大喜大悲,或是做事不顾后果。只有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避免因情绪失控而铸成大错,也不会因为逞一时之能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金玉良言

孩子逞能是一种虚荣的表现,而一个人太急于表现自己往往就会越容易失败。所以,父母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爱逞能的坏习惯,要让孩子学会冷静抉择,不要盲目冲动。这样,孩子才会让自己有更好的人生发展。

§§§8.脚踏实地,做事才能成功

我们对真理所能表示的最大崇拜,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履行它。

――(美国)爱默生

经典事例

周日,李翔忽然想起自己有一篇作文还没有改。他打开作文本,只见满篇的红色批注。这些都是老师希望他修改的地方。而看到这些红色批注,李翔实在不想修改,也不知该如何修改。于是,他向母亲求救。

母亲耐心地给他分析着问题,他也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最后,母亲建议他完全放开思路,不用局限于修改的部分,最好能够重新写一篇作文。

然而,李翔为了图省事,把不需要修改部分原分不动地抄了一遍,把需要修改的地方草草修改了一下。第二天,老师又一次把修改过的作文返还给他,并提出修改的部分和未修改的部分整体不能融合,希望能再次修改或者重新写一篇。

看到老师的建议,李翔郁闷急了。如果昨天听母亲的话,踏踏实实写一篇,也不至于等到今天再来完成,何况周一的作业格外多。

回家后,母亲提醒他:“这次要认认真真完成,免得明天再来一遍,那就得不偿失了。”

智慧点拨

孩子为了尽快完成手头的事情,肯定会忽略做事本身的质量,最后“返工”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的。而做事加上返工的总时间往往超过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次完成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认真完成的过程中心情是平和的,是想着如何把事情完成好,这种心态不会让孩子感到痛苦。而孩子总是想着“赶快完成”时,暗示出孩子对这件事的厌烦。而孩子不得不做自己厌烦的事情本身是非常痛苦的。完成之后的返工会使孩子更加痛苦。孩子个人痛苦不说,做事的结果也不会太好。一个讨厌学习的孩子,学习成绩肯定不好;一个厌烦工作的职员,不久不是被辞退就是自己离开。

所以,孩子对于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与其在其中痛苦挣扎,不如踏踏实实、高高兴兴去做。而这种踏实的精神是要靠父母平时对孩子的培养形成的,只有孩子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孩子才能真正过幸福的人生。

参考建议

脚踏实地、安分守己的态度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父母要帮助孩子在长期的锻炼和磨练中形成良好的做事习惯,并让孩子的做事效率真正地提升起来。

1.做个性稳重的父母。

一个做事脚踏实地的孩子一定具备了一个品质就是――耐心。有耐心的孩子内心不会是急躁的,而这种不急躁源自于生活在一个有平和气氛的家庭环境里。因此,父母在家做事不要急急忙忙、应付了是,而说话、吃饭、走路都以稳重为本。这样,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内心就不容易急躁起来,做事时心总是很安定,那么,踏实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因此,请父母用稳重的个性为孩子搭建踏实做事的平台。

2.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在和孩子生活的过程中,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因为,耐心是在长期做事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同样,只要孩子自己动手去做点滴小事,长期累积下来无形中就会形成脚踏实地的习惯。

一位勤劳的母亲,对儿子的事情总是大包大揽。儿子长成将近30岁的小伙子了,母亲还给他洗内裤和袜子。儿子在家基本上没做过家务,所以,他无论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稍微琐碎的事情,就特别没有耐心完成。而且,还有好高骛远的毛病,总认为这些小事不值得一做,真要自己动手去做的时候有不愿意做。于是,总是在高不成、低不就中徘徊。

父母千万不能忽略生活中的小事,也不要轻易剥夺孩子成长和锻炼的机会。因为,只有让孩子实际动手去做了,他才能真正体会到事情的难易,也能真正从中提升能力,也会脚踏实地地去做该做的事情。

3.不要让孩子参加太多的课外班。

似乎培养孩子脚踏实地的习惯和参加课外班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孩子要做的事情过多的时候,就不会想着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它们,而自然想着尽快做完了事。

而且,孩子一周之内、或者一天之内参加过多的课外班,特别是自己不想参加的学习时,孩子整天的状态都是无奈和烦躁的。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烦躁的情绪中,那么,“烦躁”就成了孩子的性格。这样,孩子就无法把脚踏实地的精神发挥出来。

所以,父母应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喜好来决定是否要给孩子报课外班。父母千万不要以看似庞大的知识量去毁掉孩子平静的心情。因为只有平静的心做事起来才能脚踏实地,只有脚踏实地,才有成功的可能。

金玉良言

父母要让孩子有一个意识:成功的捷径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而培养孩子脚踏实地的品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是要孩子亲自去实践。只有孩子长时间、日复一日地反复锻炼,孩子自然就从实际操作中磨练了耐性,也会潜移默化地把踏实、认真的品性融入自己的性格中。

§§§9.有主见,不随波逐流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意大利)但丁

经典事例

上初中1年级的张帅一天下午放学回家,走到正在看报纸的妈妈身边,笑眯眯地对妈妈说:“妈妈,资助我80块钱吧。”妈妈一愣:难道他在外面闯什么祸了?但是妈妈仍旧故作镇定,继续看报纸。

张帅接着说:“过段时间,我们要代表学校去参加一场篮球比赛,队里要买一身新队服。”妈妈问:“什么时候去啊?”张帅小声说:“说了您可别不让我去啊?下周二,要比两场。”妈妈继续说:“那岂不是要逃课?”张帅解释道:“嗯,不过就两天,您放心,我让同学帮我做笔记了,肯定不会耽误学习。”

张帅本以为妈妈会反对自己逃课参加比赛,可是妈妈却说:“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很多事情你自己决定吧,妈妈相信你。”?p>

潞螅?杪璨唤鲎手?潘?0元钱,还为他买了一双新运动鞋参加比赛。

智慧点拨

自古以来,大凡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人有主见,处事敢决断。他们忠于自己的目标和想法,为自己的梦想而活。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不论做任何事,都要**思考,不必总是顾虑别人的想法,也不必总是取悦他人。

有主见的孩子是建立在自信心基础上的,他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像张帅那样,他已经分析出逃课参加比赛的利弊,并找到弥补的措施,他完全有能力将逃课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给他做这个决定的权利,并鼓励他。

相反,很多孩子会有一种从众心理,表现为人云亦云,随大流,一般这种情况是孩子没有主见的一个表现,他缺乏个性和自信。那么,父母就应该注意培养他**的意识,教他摆月兑依赖他人,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参考建议

国学经典《新唐书?魏征传》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唯唯诺诺、随波逐流是没有想法或不敢表达;相反,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则是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同时又听不进去别人的谏言。这两种极端都不能使孩子走样成功,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要能有一颗谦虚的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1.给孩子家庭大计的发言权。

孩子是重要的家庭成员之一,可是往往父母在决定一些事情,尤其是关于孩子的事情时,一句“大人说事,小孩不要插嘴”就把孩子排斥在外。事实上,孩子有权参与家庭事件的讨论和决定。父母要适时鼓励孩子:“这件事爸爸妈妈想听听你的意见,咱们商量一下怎么解决才好?”让孩子参与其中。

当然,当一家人一起商量某件事的时候,父母要把意见耐心地传递给孩子,让他思考判断,然后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置于孩子的思维高度,最后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2.帮孩子分析利弊,但把决定权留给他。

当孩子小心翼翼地征求意见时,父母不妨放开权力说:“这件事由你自己做主,我们相信你一定会做好的。”或者说:“我只提示你这两点,其他的事你自己决定。”相信孩子会为父母的平等感到满心欢喜。

当父母帮孩子分析事情的利弊后,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这也是让他学会对自己负责的一个过程。

3.教孩子学会说“不”。

孩子有主见需要有一个表达的过程,即使是对某些事情不满意、不喜欢,父母也要耐心倾听。比如,孩子说“我愿意玩捉迷藏,不喜欢孩子拍皮球”等,父母不要贸然反对,要让孩子要学会勇敢表达否定的观点。

4.不对孩子发号施令,适时商量。

商量,要求父母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不是发号施令,更不是一味地迁就。而要是与孩子通过对话的形式,多沟通,多相互了解,从而双方达成共识,形成可接受的意见或办法。商量的另一关键是倾听,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倾听,听了别人的意见要学会分析,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思维。

5.不用“听话”赞扬孩子。

顺从不是孩子的一种美德,所以父母不应该用这样一种意识影响孩子。父母尽量不用“你真听话”赞扬孩子,让他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听话就好,而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同时,父母也最好不用“不听话”训斥孩子。比如:可以将“让你先写作业,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换成“你如果先把作业做完,肯定会玩得更痛快,是不是?”所以,父母最好把“听话”、“不听话”、“乖”一类语言都去除掉,换一种方式鼓励或批评孩子。

金玉良言

教育孩子还是要依照孩子的性格来,调皮的孩子点子多、主意多,而安静的孩子可能更愿意听一听别人的意见。不管什么样的性格,尊重是根本,父母都要因势利导,为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自由**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条件。

§§§10.做事一定要有计划

我们做计划是为了确保自己正在做最重要的事情,为了有效地与他人合作,为了更快地对意外事件做出反应。

――(英国)培根

经典事例

一位父亲做事非常有计划性,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也是十分注重引导孩子做事有计划。

一天,孩子对他说:“爸爸,我周末想去郊外玩。”他没有直接对孩子说“好”或者“不好”,而是心平气和地问孩子:“你计划好了吗?你想好与谁一起去了吗?打算在那个地方做什么?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需要带什么东西吗?”孩子说:“我都还没想好呢!”这位父亲说:“没想好的事情最好先不要说。如果你真想去,就应该像爸爸一样,先做好计划。”很快,孩子就做好了计划,父亲也很愉快地答应了孩子。

后来,当这个孩子每次提出某项请求时,父亲都会问他:“你做好计划了吗?”几次之后,孩子逐渐习惯了在行动之前做计划,而且也养成了先计划后办事的好习惯。

事实证明,这个孩子做什么事都比较严谨,也比较顺利,容易做好,因为他做事之前一定会周密计划一番。

智慧点拨

做事没有计划,缺乏条理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对孩子加以引导,孩子往往就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会给他的人生带来很多麻烦。

要让孩子知道,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到一生的目标追求,都需要有个计划。计划,就是对自己要做的事情,要达到的目标有具体的时间规定,有准备、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骤。做事有计划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态度,是能否把事情做好的重要因素。

在生活中可以看到,有很多人看起来总是很忙碌,可是,总结一下就会发现,虽然忙碌了一整天,可忙得一点价值都没有。因为没有计划,不知自己在忙什么。所以说,做事有计划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孩子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情,不至于手忙脚乱。

时间是宝贵的,要让孩子把时间合理地运用在生活中,使它产生最大的效益。如果做事没有条理,不懂得计划,那孩子的青春就都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了。要让孩子明白,在人生道路上,做事没有条理、没有计划的孩子将会比其他孩子走得更辛苦。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早晨起床找不到袜子,临上学时找不到学习用品,要出门了又再找钥匙,这都是做事没有计划性和条理性的现象。事实证明,一个做事没有计划的孩子,连自己的生活都料理不好,更不用说做其他的事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做事有计划。不但要有大的规划,而且每一天都应该有计划,当孩子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当机会来临时就会很轻松地抓住。反之,如果他没有做好准备,任何机会他都很难抓住。

在调查过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后就会发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做事有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所以,要想有所收获,必须要孩子养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

参考建议

儒家经典《中庸》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事先有计划,往往会事半功倍。如果不习惯在行动前制订计划,而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做事,想成功非常难。只有让孩子做一个做事有计划的人,他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不至于自乱阵脚。

1.让孩子明白计划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向孩子强调计划的重要性,要让孩子明白,有计划地做事能让他做事有方向,这就好像一个人要去一个地方,如果事先没有乘车计划,就会漫无目的地乱乘车,无论如何也到不了终点。所以,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要有详尽的计划。

2.教孩子制订计划。

要想让孩子做事有计划,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制订计划。当然,父母可以向孩子做示范,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孩子,并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帮着计划。比如,周末清晨,可以对孩子说:“今天我这样安排,吃完早饭后,我们到植物园看花,中午回来吃午饭,午睡后我们去游泳馆游泳,四点我带你去海洋馆,回来后,你写一下一天的见闻。你觉得这样安排好不好?”这种示范可以让孩子学着去安排自己的事。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最新章节 | 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全文阅读 | 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