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 §§§5.让孩子自由地表达想法

作者 : 未知

语言是赐予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无弹窗小说网

――(法国)莫里哀

经典事例

7岁的郑然表现欲极强,每天在家总是不停地说这说那,不停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妈妈却觉得他太吵了,她经常对郑然说:“你给我闭嘴!”但孩子终究是孩子,虽然妈妈这样说,但郑然依然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还是会说个不停。

这天,郑然放学回家,又对妈妈说起了他在学校里的趣事,一边叙述,还一边发表自己的看法。妈妈工作了一天,本来就很累,这下觉得更烦了。她冲郑然吼道:“你要是再说我就把你的嘴用胶布封上!”

郑然本来以为妈妈是在吓唬他,他只安静了一会儿,就又开始了自己的演说。但他没想到的是,妈妈居然真的找来了胶布贴在了他的嘴上。

被吓坏的郑然,从那以后老实了许多。他再也不多说话了,就算自己心里有什么事情,也不再对妈妈讲。妈妈想要的“安静”的孩子出现了,可是,那个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却再也找不见了。妈妈对郑然的心思越来越无法琢磨,她也越来越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些什么了。可是这又能怨谁呢?

智慧点拨

说话是每个人的权利,就算是孩子也不例外。郑然爱说话,他表达的正是他自己的内心,但郑然的妈妈却彻底抹杀了孩子自由表达的权利。孩子最后变成让父母无法琢磨,这也是在所难免。

而很多时候,孩子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却并不等同于他没有想法。若是他不能自由畅快地说出来,那么作为孩子来说,他恐怕会采取一些其他的行为举动来代蘀。比如发脾气,还比如会开始无理取闹。而这些却也都是孩子表达想法的方式,只不过在父母看来,这些非语言的方式,看起来就像是孩子在故意找茬。而相反的,若是孩子能自由表达,一些不良行为自然不会出现,而父母不但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从孩子的想法中发现问题,通过及时纠正与教育,还能促进孩子的成长。

由此可见,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正确而清晰地表述出自己的意愿,还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表达的重要性,并且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从而让他向父母敞开心扉。

参考建议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多,他便也会产生自己的一些想法。父母对于成长期的孩子的想法,应该抱有倾听的态度与包容的心理。只有让孩子自由表达出来,父母才能了解到孩子的成长愿望与内心思想。

1.鼓励孩子有话就要说。

许多孩子的想法不能为父母所知,追其原因就是孩子不愿意说话。不少的孩子,心里的想法只是在自己心里憋着,从来都不向父母吐露。他往往认为,只有一些关乎于学习之类的所谓的“正式的话”,自己说了父母才会听,其他的话父母也许不想听到。

因此,父母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尊重并重视起孩子的话语,要让孩子能够有话就说,而且还要让孩子觉得他的话说出来是有意义的。

2.帮助孩子学会清楚表达。

孩子的想法不能为父母所熟知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孩子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当孩子对自己想要表述的内容都无法描述清晰的时候,父母自然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认为,既然自己的想法不能为父母所明白,那就不用再表达了。长此以往,将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用清晰的、有逻辑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至少要让父母能听明白孩子究竟想要说什么。

3.包容孩子的想法。

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是因为父母对这些想法的轻视与排斥。父母往往从成人角度考虑,认为孩子的想法不切合实际,或者认为孩子的想法完全就是天马行空、毫无道理。而且,有不少父母也只将思想停留在“让孩子好好学习”上,并不多考虑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想法。以上种种,都是导致孩子不愿自由表达想法的原因。

由此可见,父母需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孩子的所有想法,不管这些想法是好的、坏的、成熟的,还是幼稚的。在包容的同时,父母也可以给予孩子一些建议或意见,让孩子明白哪些想法对自己有帮助,哪些想法是必须丢弃,甚至反省的。

4.教给孩子一些表达技巧。

用语言表达一件事物,也需要一些技巧。可以根据表达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用词,以及语气、表情或者辅助动

作。在不同的表达技巧下,听者对于表达者所叙述的事情,就会有不同的认知与感受。

孩子的表达往往不是直接而苍白,就是繁琐没有头绪。因此,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表达技巧,让孩子能灵活运用语言及非语言手段,清楚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意思。

金玉良言

孩子尽管涉世未深,尽管还在学习,但他也与成人一样,有属于他自己的却也不同于成人的想法。而孩子只有能够自由地表达出这些想法,只有让父母听到孩子的这些心声,父母才能对孩子的想法给出合理的指导与帮助,孩子也才能健康成长。

§§§6.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

坦率地说出心里话,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责任,而且还是一种令人快慰的事。

――(英国)王尔德

经典事例

一位母亲晚饭后带着6岁的女儿出去散步,忽然母亲问女儿:“如果现在我们口渴了,而我们又没有水,但你的书包里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女儿想了想,回答:“我会一个苹果咬一口。”

母亲听了有些吃惊,她以为这表现出了女儿的自私。但母亲仔细看了看女儿,孩子却是一脸的真诚。母亲想,她需要知道孩子真正的想法,还是听一听孩子的心里话吧。

于是,母亲耐住性子问女儿:“为什么呢?”

女儿说:“我要把最甜的那个给妈妈吃呀!”

母亲听到这儿,眼眶有些湿润。她不禁庆幸,自己让孩子说出了心里话。不然,若是只听见前半句,那她也许会彻底误会了女儿,而且她的误解恐怕也会伤了女儿的心。

智慧点拨

孩子的想法是不能由成人随便推测的,就如故事里的女儿的想法。其实大部分的成人在听见这个女孩第一句话之后,恐怕都会有“孩子真自私”,或者“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之类的想法,但谁又能懂得孩子真正的意图呢?就连她的母亲最初也误解了她。但是这位母亲却又是理智的,她选择了倾听。也正是在母亲的引导下,孩子才说出了那样贴心的话。

其实孩子的心理都没有那么复杂,父母若是想要知道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就需要引导孩子自己说出心里话。若是父母只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告诉孩子要如何做、不要如何做,甚至限制孩子的行动,孩子就有可能不愿意向父母说出他的内心所想。而孩子的表达需求若是无法得到满足,那么他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开口。时间长了,孩子的性格甚至也会发生改变。

相反,能够说出心里话的孩子,他的内心就不会有感情堆积,更不会因为无法抒发情感而产生心理问题。不可否认,可以自由表达内心的孩子才是健康的孩子。

因此,父母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来引导孩子,让孩子能自己说出来他想要说的内容。

参考建议

孩子的想法总是让人难以捉模,因此,父母只有通过引导,让孩子说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讲出他的心里话,父母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1.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

许多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说心里话,就是因为孩子不相信父母。他害怕父母会对他的心里话有轻视,他更害怕父母会对他的内心想法感到不满,对他的心里话提出批评。

因此,父母要尽量保持温和的态度,即使是在听到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话或者行为,父母也不要暴怒或者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信任与理解,孩子才愿意将自己的心事与父母分享。

不论好事坏事,父母都应该用理智的态度去对待。毕竟,孩子还在成长,成长期不犯错的孩子根本没有,所以父母要有包容的心态。只有信任,才是打开孩子心锁的钥匙。

2.不要妄自猜测孩子的想法。

有时候,孩子刚说出来话语的前半段,父母就根据自己的判断妄自推测,自以为是地认为一些事情就该是自己想的那样子。父母这样的自我猜测,会让孩子的表达失去意义。而在这之后,父母有可能会再也听不到孩子的心里话。

所以,父母不要由自己的思想来判断孩子的思想,毕竟每个人与每个人对与事物的认知与判断都不尽相同。而且孩子的思想也会不尽成熟,父母也没必要非要将孩子的想法揣测成什么了不得的事情。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耐心听完孩子的话,并且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来了解事情的真相。

3.正确对待孩子的心里话。

当孩子的心里话讲给父母以后,父母也要与孩子产生情感上的互动,对于孩子的开心喜悦的情绪,父母要一起分享,而对于孩子的悲伤、烦恼、愤怒等情绪,父母也要帮助孩子来排解。

这就要求父母正确对待孩子的心里话,既不能过于重视,让孩子感觉父母像在审问,也不能过于轻视,就好比是听了段笑话。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会让孩子受到打击,从而减少与父母畅谈心中故事的次数。父母应该耐心倾听,并且也要适当地表达情感。

4.在孩子说出心里话后要帮忙解决问题。

孩子成长道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有些困难孩子总是不肯说出来。可是从实际来看,孩子又的确是需要父母伸出援手的。所以,父母在倾听孩子心里话的时候,要注意思考与辨别,在面对孩子的求助时,要及时给出帮助与指导。

另外,父母也要注意,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抱有诚恳的态度,切记不可用指责或者轻视的态度来面对孩子的问题。只有贴心的父母,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跨越障碍,帮助他健康成长。

金玉良言

心里话是孩子内心最直接的表达,它可以反映孩子的喜怒哀乐,可以暴露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提供孩子成长的信息。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让他能够主动地说出自己的内心所想,父母只有通过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帮助。

§§§7.要有主动倾听孩子的意识

沟通是倾诉加倾听,孩子倾诉,父母要学会倾听。

――(中国)卢勤

经典事例

6岁的冉冉放学回家,高兴地跑到妈妈身边:“妈妈,今天我们学校发生了一件特好玩儿的事儿。”

妈妈此时正在电脑前忙工作,为了不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说:“嗯,说吧,什么好玩儿的事?”说完,妈妈也没抬头,继续忙手里的工作,冉冉饶有兴致地说了起来。

说完,冉冉见妈妈没什么反应,于是大声喊道:“妈妈。”

这时,妈妈的视线从电脑屏幕前移到孩子身上,惊诧地看着她:“啊?”

冉冉问:“好玩吗?妈妈。”

虽然不知女儿说了什么,但妈妈依然笑着附和道:“嗯,好玩。”

可是冉冉却不相信妈妈的回答,又问:“真的吗?那我刚才说什么了,你重复一遍。”

这时候,妈妈被女儿的质问弄得不知所措了。

智慧点拨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表达的愿望。如果父母忽视了倾听的重要性,无疑会让孩子觉得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同时,他也具备辨别父母是不是在认真倾听的能力,如果父母忽略了这一点,无疑会出现像冉冉的妈妈那样尴尬的局面。

据一项研究显示,父母多与孩子交谈,会使他日后变得更聪明,这样的孩子也比较健谈,其智商和学习成绩也会更高。另一方面,父母善于倾听,孩子才会愿意把心里话说给父母,父母也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和他对周围发生的事物的反应,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纠正孩子一些幼稚或者模糊的观念。

父母要记住,和孩子沟通是一种艺术,有效沟通的必要条件是一定的时间、平等的交流和足够的耐心。当父母抱怨“孩子不愿意与我沟通”、“孩子总是把事情闷在心里”时,父母应该仔细想一想,今天认真听一听孩子的想法了吗?

参考建议

每个孩子产生心理问题时,都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而父母的忽视会加剧孩子内心的无助和绝望。所以,父母要有主动倾听孩子的意识,多倾听他的成长故事。

1.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如今,很多教育学家都呼吁,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应该更重于物质需要,那么怎样才算是关注其精神需求呢?其实,倾听孩子正是了解孩子心理的一个过程,是真正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他。

曾有一对父母带着上小学4年级的孩子看心理咨询师,母亲喋喋不休地数落着孩子的种种“劣行”:上课说话、小动作多、不按时完成作业……孩子一言不发,坐在旁边。

这时,心理咨询师要求孩子画一张“自画像”。画好后,画中的人物却没有嘴,问其原因,孩子?p>

担骸拔以诩依镏恍枰??洌?恍枰?彀汀!甭杪杼?耍?崔限蔚厮担骸拔沂墙逃?撸??潜唤逃?摺???p>

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所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其根本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父母都不知道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从何谈起?所以,父母要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此时父母的耳朵比嘴巴更重要。

2.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

当孩子和父母讨论一些重要的事情时,父母一定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全神贯注地聆听。比如,眼神要注视孩子,根据孩子叙述的情节作一些回应。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在认真倾听,尊重他,也才更愿意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事情和想法。

3.做出认真倾听的礀势和表情。

和孩子沟通时,父母要做出倾听的礀势,与孩子平视,不可居高临下,身体要微微前倾,表示关注。父母还要注意眼神的交流,表现出愿意倾听的兴趣来,如,“你说吧,我听着呢”、“真的吗?后来呢”、“什么事?说来听听”,诸如此类倾听孩子的话,让孩子愿意往下说。

倾听的同时,父母可以配合一些肢体语言,如,父母可以微笑地注视着孩子,侧身搂着他的肩膀。当孩子说到**或意料之外的事时,父母要放下手中的活儿,注视着他,睁大眼睛,张开嘴巴,做出夸张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能够激起孩子表达的积极性。当然,这些表情可不是装出来的,父母要努力走进孩子的心,仔细体会他的感受才行。

4.安排专门的时间倾听。

父母应该每天安排一段不长但有保证的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这样可以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逐渐消除跟孩子的隔阂。父母每天少看一会儿电视,少抽一支烟,挤出一段时间来,让这段时间完全属于孩子。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父母的语言中要流露出倾听的愿望,表现积极的兴趣,给他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让他知道父母是真心欣赏、关心他的,切忌带着疲惫或者不情愿的情绪。

金玉良言

“听话”和“顺从”不是孩子身上优良的性格,父母要善于听取孩子的意见。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都应该给孩子表述意见的机会,也应该让他表述完整。切忌当孩子的话讲到一半或和孩子意见不一致时,就以势压人、打断他。

§§§8.善于听出孩子的“潜台词”

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人,应该俯来听听孩子的心灵之音,重视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情感倾向。

――(中国)李镇西

经典事例

一个七八的孩子放学回家,对爸爸说:“爸爸,今天某某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在桌子底下看漫画书。”

爸爸回答:“你管他呢?你好好上课就行了,不许和他学啊!”孩子愤愤地说:“我知道,没和他学。”

妈妈下班回来了,孩子又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

妈妈说:“哦,那你看了吗?”

孩子回答:“我没看。”

妈妈肯定地点了点头:“你做得对,你觉得他的行为对吗?”

孩子认真地回答:“不对。”

妈妈又问:“为什么不对?”

孩子说:“不应该在上课的时候看其他书,应该认真听讲。而且上课看其他书对老师也不尊敬。”

这时,妈妈笑了笑:“你说的对,我们应该尊重老师,上课时认真听讲,不看其他的课外书。”

智慧点拨

其实,对于一些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他表达的意图可能是在征求父母的建议,或是肯定自己的观点。而像爸爸那样,无疑没给孩子这个机会。相反,妈妈却用提问的方式,给孩子阐释观点的机会,从而帮助他在思想上建立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上课不能看课外书”。所以,父母要善于分析,听出孩子的“话中话”。

父母千万不要小瞧孩子的语言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出于自尊心或者其他方面的考虑,孩子有可能不愿意直接说出内心深处的想法,他会改变一种表达方式,暗示父母。如果父母只是直白地理解其字面意思,误解了他真实的想法,那么,慢慢地就会在亲子间形成一道沟通障碍,从而影响亲子间关系。因此,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

参考建议

当孩

子的话不再直截了当,而是委婉含蓄时,父母要善于听懂孩子的“潜台词”,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其真实想法,使亲子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1.赏识孩子说带“潜台词”的话。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潜意识中,每个孩子都会不断寻找一种让自己从属于家庭的行为。孩子会尝试很多种不同的行为表达,目的是要找出一种让自己觉得有价值的途径,以保持自己在家庭中的身份和尊严。

可见,“潜台词”是孩子在寻找一种有效的表达途径之一。所以,当孩子婉转表达时,父母不能盲目打击:“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少拐弯抹角。”应该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的这种行为。

2.提起足够的教育敏感度。

孩子说话时,父母要善于察觉孩子的真实想法。一方面注意他的眼神和肢体语言,提起敏感度来;另一方面要细细品味他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微小的感情线索,如语气等一些“信号”,挖掘其表达的潜在的意思。此外,父母与孩子间的默契也非常重要,父母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细心体察,慢慢地会发现洞察孩子的潜在心理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3.解析孩子的话外之音。

孩子说话拐弯抹角,其实有时是在试探父母的想法。比如,孩子说:“妈妈,张山他们四点去打篮球。”其实,他有可能是在试探父母的意思“我四点可以去打篮球吗”。这个时候,父母要表明观点,给他一个明确的信息――可以去,或者不能去,并说明理由。当然,正确的解析还是要建立在认真倾听和冷静思考的基础上,所以,全神贯注地倾听是关键。

4.善于提出问题,探明孩子的动机。

当孩子话中有话,父母不能理解时,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孩子表述清楚。如,问孩子“哦,是吗?你觉得他做的对吗”、“你是怎么看的呢”等等。当然,孩子说得不完整时,父母可以做一些补充;说得有偏差的时候,父母可以适当地纠正。

父母也可以把孩子的观点转述一遍,提问“是这个意思吗”。父母不要怕说错,误会他的想法,因为这也是交流的一个过程,即使说错了,父母也要鼓励孩子纠正。总之,父母要善于提问,善于引导,弄清楚孩子真正所想、所要。

5.不嘲笑孩子的幼稚。

曾有一个小女孩对妈妈说:“我是你的孩子,所以你要理解我说的话。请不要笑,这不是让你笑的,否则我不会原谅你。”不知道父母都听出这个孩子的弦外之音了吗?这句话在提示父母,不能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孩子的事情,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真切地感受并接受他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倾诉,父母也才能有的放矢。

金玉良言

听出孩子的“潜台词”,并不是一项技巧的训练,再多的方法也只是起辅助作用,根本是父母要平时多抽出时间陪一陪他,和他多交流,了解其喜好和性格,从而真正了解他的心理,慢慢地也就能听出他的“话中话”了。

§§§9.倾听时要耐心、不打断

思考、大胆提问、大胆表达。

当然,这里的“胡说八道”不是让孩子掩盖事实、撒谎,而是鼓励他大胆想象,无拘无束。

4.保持沉默,倾听孩子发脾气。

美国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师帕蒂?惠芙乐认为,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以帮助自身更好地宣泄,从而获得最终的健康。因此,当孩子有不满的情绪时,父母要表示理解,让他发泄心中的不满,做有效的疏导。

孩子在发脾气时,父母最好是保持沉默,只需在旁边静静地倾听就可以了。因为此刻的他最不爱听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是别人的看法,因为怜悯只会让他觉得更委屈,发问也只会让他为自己辩护。同时,父母要注意一条原则,倾听的目的是让他表达不满的情绪,而不是企图纠正他。

5.多抽点时间陪孩子聊聊天。

很多父母以工作太忙,或者孩子学习紧张为借口,不愿意多陪孩子聊天。事实上,聊天是一种轻松、随意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一种平等的地位,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体贴。所以,父母要多主动找孩子聊天,比如,晚饭后或者睡觉前,听孩子说一说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聊一聊共同关注的话题等,用这种融洽的形式排解他积累一天的压力。

金玉良言

不管是倾听孩子表达消极的情绪还是积极的感受,父母都要遵循几条原则:认真倾听,不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能专心地倾听孩子讲话的人,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人。

――(中国)卢勤

经典事例

李雷今年上小学3年级,性格活泼,回家总喜欢和爸爸妈妈说一些学校里趣闻趣事儿。可是,爸爸对他要求很严格,希望他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不在其他的事情上分散注意力,影响其学习。

因此,每次李雷高兴地和爸爸说学校里的事时,没等说完,爸爸就会打断他:“整天就知道说这些没用的,你要把这些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多好,快回去写作业去。”

饭桌上,爸爸妈妈商量一些事情时,他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爸爸又会对他说:“这些大人的事都不用你操心,你就把你学习弄好了就行了。”……

久而久之,李雷变得沉默寡言,放学后,总喜欢一个人闷在房间里,不再和爸爸妈妈交谈了。

智慧点拨

李雷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很普遍,许多父母有一种观点:孩子的天职就是学习,不希望其他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所以,父母常常忽略了倾听孩子这一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一个已经有自我意识、渴望表达的孩子来说,“听话”只是压抑他心中的情绪。因此,父母要给孩子完整表达的机会。

有的孩子反映:“每当我和爸爸意见不一致时,他就以势压人,不让我说话,有的批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其实,父母应该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表述完整,如果没等孩子说完,就主观臆断地下结论,不仅会影响他的表达能力,而且,他心里还会不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逆反情绪。

如今,父母在教孩子倾听时,会告诉他尊重别人,不能插话或者打断他,应该待别人表述完整后再做评价。那么,父母自己是不是也要认真反省:当孩子在诉说的时候,自己有没有做到最起码的尊重,不插嘴、不打断,听他表述完整呢?

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先从耐心倾听孩子开始。

参考建议

倾听孩子说话,最重要的是尊重。而尊重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在孩子表述的过程中不打断他。所以,父母要保持耐心,允许他表达完整,尊重他说话的权利。

1.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

每位父母都应该练就一个本事,那就是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滔滔不绝而不厌其烦,这样孩子才会畅所欲言。这个过程需要父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能话听到一半就盲目下结论,主观评价孩子的谈话,或给出自己的建议,而是要耐心地听他表述完,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的尊重。

2.用“哦”、“嗯”认同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表达消极的情绪时,父母的认同会消除他的困扰,减轻他的伤痛,进而他才勇气面对困惑,解决问题。所以,父母先要认同他的感受,如,拉着他的手,温婉地说:“嗯,妈妈理解你的感受。”这样一句话,就能让孩子马上从消极情绪中冷静下来,进而思考该怎么做,怎么补救。

如果父母看到孩子心情不好,就盲目地否定他的感受,说“别伤心了,不过是一只小兔子,明天妈妈再给你买一只”,这样的话只会更让他伤心。

3.必要时,重复或转述孩子的话。

在倾听孩子诉说的时候,父母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重复孩子的话,一方面让孩子知道父母在认真倾听,另一方面也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给出比较圆满的建议。

父母可以把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孩子的表情、情绪、心态、动作、信念等进行总结,再转述出来,最简单的句式是“我看到……听到……你觉得……因为……我感受到……(情绪)”,比如,“我看见你很着急,听到你说‘你很生气’,因为同学不和你玩,我感受到你有点孤独,是这样吗?”这样能让孩子知道父母很理解他,也更容易和他产生共鸣。

4.不将主观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在听孩子表达时,有些父母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一厢情愿地把自己主观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包括对某件事的观点、人生方向等等。其实,有些事情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和做法,父母只要向孩子阐明自己的期望,让他自己分析、选择就可以了,要允许他保留自己的想法。

金玉良言

倾听是给孩子极大的关注和尊重,父母的态度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不是被动无奈的。同时,父母的身份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者,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而是在思想上把孩子当成朋友,要经常蹲来,耐心地听孩子表述完整。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最新章节 | 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全文阅读 | 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