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续汉传 三国时代粮食消耗

作者 : 笨熊熊鹪鹩

袁绍与公孙瓒在易京进行了三年战争,最终袁绍用挖地道方法攻克易京,公孙瓒**身亡。公孙瓒杀幽州刺史刘虞后,在其子及外族部落联合进攻下,难以坚守幽州,在与袁绍争夺冀州中也连连败北。此时,他听信童谣“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选择临易之地筑京而固守。

临易旧址在原河北雄县,古县之地,现划归容城界内。当时其位于燕国南界,赵国北端一线交界处。按理公孙瓒应据守临易城,但其相信“中央不合大如砺”之言,选距临易城约四公里之处为“砺”而筑京,“砺”,磨刀石也。即选一处象磨刀石大的地方来避世。

这块地方在哪儿?即现在雄县的“西楼村”。此地北有大清河即易水注入,绕临易城南而走,西、南、东有白洋淀之水所临,故公孙瓒弃临易城在“西楼”之地“围堑筑京”。公孙瓒依据兵法“百楼不攻”来建造“营楼橹十重”,实为以易京楼为中心,共有十道壕堑所围的“营楼碉群”。按《英雄记》曰:“瓒诸将家家各作高楼,楼以千计。”

这是一个庞大数字!上千高楼怎么摆?每道壕堑间隔应在100-200米之间(以弓箭射为距)展开。以易京楼为中心计算,100米开外为第二圈,筑京3个,第三圈6个,……,第十圈则为768座营楼,十道壕堑共1533座营楼,实际上是一个直径2公里范围的碉堡城!并由家族来守卫。关靖曰:“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居处老小”即是如此。在这个区域内,人们可屯兵休养。亦可屯田力耕,以作休养生息。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是为下策,费时费力,死伤惨重,经济能力也难以承受。百楼不可攻打,修上千座高楼就更难攻了。

公孙瓒据有“300万斛”粮食(三国演义讲30万,三国志载300万,采300万为计算)。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1斛等于10斗,即有3000万斗粮食。

按当时一个士兵每月需16斗粮计算,一年为192斗/人。3000万可供3万人吃五年!

单从军事角度讲,公孙瓒“筑京屯田”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办法,形式也有所创新。但公孙瓒不能主动出击,僵板固守是战略上错误。对被困士卒不欲援助,造成外围阵地丢失,削弱了战斗力。在反击袁军地道进攻战中乏术,袁绍则采用挖地道至楼底,再放火烧木造成楼坍塌,其法之妙是攻防战中的成功之处!应该说,现近代固守城池所修碉堡外围工事,无出公孙瓒“围堑筑京”之法。

1斛=1石=10斗=120斤

=60公斤

1士兵=16斗/月=192斤/月=6.4斤/天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刘和续汉传最新章节 | 刘和续汉传全文阅读 | 刘和续汉传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