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穿康熙换乾坤 第七十八章——都是文化人

作者 : 弘毅知难

顺治十二年九月初六,晌午时分,琉璃厂街面上,一顶多罗贝勒规制的红色轿辇匆匆而来。坐在轿子里的弘毅,此时早已饥肠辘辘,却倍感自己此刻的感精气神那叫一个“倍儿足”!因为,后面还有一场好戏等着自己去上演呢。“一日三戏”——御门议朝政、堂审释律例,都进行的十分顺利,如果马上就要上演的“府邸收遗民”也能顺利进行的话,那就等着明天取得阶段性战役胜利好了……

“大清下五旗宗室总理、火器营左总统大臣、多罗贝勒、皇二子,到……”

当梁功尖细的嗓音在季开生府门下高声通报出这长长的一串儿名头时,弘毅的依仗威风凛凛的将门前堵了个水泄不通,引得周围看热闹的人群叽叽喳喳议论个不停。

“哥!这下五旗宗室总理怎么没听说过呀,是哪一个?”路人甲悄悄问道。

“你个棒槌!整天介就知道把那位持鼎而诞、金乌下凡的皇二子挂在嘴边上,怎么今儿个见到本尊了反而呆了呢?”路人乙不屑。

“您是说,来的这位就是持鼎而诞、天降祥瑞、金乌下凡、火器神助的、咱大清的多罗贝勒爷?”路人甲终于展示出以往的消息散播能力,一口气说出了民间早已流传的弘毅胎穿以来的主要功绩。

“错不了,如假包换!”路人乙信誓旦旦,不容置疑!

“那您还杵在哪儿干啥呀哥!咱们麻溜儿地打千儿、叩头吧您吶!也好请他小爷给我们恩降一些福禄寿喜才好!”路人甲带头跪在了仪仗之外,大声称颂着弘毅的神威。如此一来,周围人等立即“呼啦啦”跪倒一片,纷纷给奉若神明一般的小爷请安!

弘毅一身金黄朝服,走出轿辇,立即骑在梁功的肩头,先示意他回转过身,冲着跪倒一片的“粉丝团”招了招手,大声说:“多谢诸位抬爱啦!快快请起!”之后才在一片称颂声中进了季府。

弘毅出现在季开生面前之时,这位第一直臣毕恭毕敬,行觐见皇子之礼。起身后,眼神里居然有几多赞许之色,丝毫不见对小家伙如此夸张铺排和拉风行径的非议。

“季先生,几位贵客可登了你的府门没有呀?”弘毅对季开生,现在可以说是引为心月复一般,言谈举止十分亲切。

“草民杨雍建-闵叙,拜见贝勒爷!”当先回话的是前几日骡马市分手之后就没有见面的两位新科贡士。

“哈哈,杨兄、闵兄,玄烨实在是抱歉呀,过几日可就是皇阿玛亲自殿试的日子了1,可我还是把你们拉过来,实在是今日有位当世大儒驾临季先生的府邸,不能拜见可是你们的损失呀!见谅见谅了!”弘毅在小梁子肩头抱拳,对于两位虽然注定要取得功名、但时下依然是“布艺白丁”的贡士抱拳,也是莫大的尊重和褒奖了。

“草民不敢承贝勒爷的情分!您召之即来,我等鞍前马后!”闵叙抢先说道,一旁的杨雍建却是第一次十分认可的点头称是!

收心!收心是多么的重要呀!弘毅看着两人的表现,暗自庆幸当日在骡马市和这几人几乎是“生死与共”一番的经历,现在,可是连人带心一股脑儿收到自己的左右了!

“臣,詹事府少詹事,兼国史院侍讲学士,朱之锡,给多罗贝勒爷请安!”旁边一位平常打扮的三十多岁中年男子,急忙从季开生身后闪出,恭敬行礼。其实,弘毅早就注意到了他,就等着此人主动上前问安。

“哦,朱大人早就来了呀!失礼失礼,玄烨没有给您问安,实在是失礼了!”弘毅急忙从梁功肩上下来,恭恭敬敬给这位男子抱拳施礼。

朱之锡心中感念小爷的谦让恭敬,可行动上却是十分谨慎,急忙闪在一旁避过弘毅的施礼,反而再次抱拳客套:“下臣位卑职低,不敢让多罗贝勒、宗室总理大人错爱呀!”

“朱大人,您是我皇阿玛可以依为帝师的大才,而且,您那首‘五云近接御炉天,语传呼试彩笺丹;禁内盘盂能敬胜,犹怀笔谏效前贤’的绝句,皇阿玛也是让我和皇长子日夜背诵的。皇上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向您一样,将来能够尽忠职守,用自己的文才辅佐君主呢!如此说来,您也算是玄烨未曾谋面的老师了。请受玄烨一拜!”弘毅娓娓道来,接着拉住朱之锡,果真正儿八经的深深一躬。

其实,了解朱之锡之才,弘毅还真不是凭借后世带来的储备知识。而是长久以来耳闻目睹的缘故。在顺治十二年的时候,这位朱大人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干练,早就成了顺治皇帝的红人。

朱之锡,字孟九,浙江义乌人,大清首科——顺治三年丙戌科殿试进士二甲第八名,可谓才学突出,被选入庶常馆充庶吉士。庶吉土待遇优渥,是高级官僚的后备队。顺治四年,由于朱之锡朝考成绩优异,不久便被授以弘文院编修加一级,第二年开始纂修“六曹章奏”。七年,由于父亲朱三凤去世,归省服丧。十年,服孝满,携母回京,复补前职。十一年春,升转为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十二年春,朱之锡迁少詹事兼国史院侍讲学士。

而季开生,则是顺治六年己丑科殿试进士。巧的是,顺治六年的会试,朱之锡奉旨充会试同考官2。也就是说,按照当时读书人约定俗成的习惯,季开生可以称朱之锡为“房师3”。由于这层关系,两人平日里除了在朝堂之上共事之外,私下里还是有一些私交的。

于是,弘毅在季开生的口中,更是知道了一些这位朱之锡朱大人的事情:

福临亲政之后,深感自己学识不足,为了能够阅读诸臣章奏和处理政务,以极大的毅力苦读汉文书籍,他把乾清官当作书房,摆放了数十个书架,经史子集、稗官、传奇时艺等无不有之。殿中还摆列长几,放置商彝周鼎、印章画册等文物。每天除了处理军国大事外,福临都会读书至深夜。有时他甚至五更起床读书,至黎明拂晓,直到能够流利地背诵内容,方始罢休。为了保证有充足的读书时间,福临还规定每月中逢五为视朝之期。从顺治八年年初亲政,到顺治十八年年初亡故,短短的九年多时间中,福临对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著作,明朝各个皇帝的实录,以及元明戏曲、话本等,无不涉猎,学识不断长进。因此就有了“苦读九年”的佳话。

而福临亲政之后一年多,朱之锡正好服孝期满,复补弘文院。因他才学过人,福临经常请教于他。从后来顺治皇帝对朱之锡的格外器重来看,朱之锡对福临的读书生涯和亲政初期起到了一定的辅佐作用。

顺治皇帝为了研读典籍,常常驾临弘文院巡视,有时会来个突然“袭击”。他每次到弘文院都发现朱之锡不是在案犊忙于公务、编纂书籍,就是在埋头读书,十分恪守本职,丝毫没有懈怠之意。由于朱之锡学问渊博,剖析历代诸大家之文字条理清晰,了如指掌,至于封事书牍,更是矢口如流。因此,顺治皇帝对朱之锡的勤政好学精神,十分欣赏,对朱之锡更加器重。

有一次,顺治皇帝又到院里,叫人拿来笔墨,铺开彩色纸笺,要朱之锡赋诗一首。朱之锡灵机一动,拿笔就写下了刚才玄烨背诵的那首“禁内盘盂能敬胜,犹怀笔谏效前贤”的诗句。意思是尽忠职守,用自己的文才辅佐君主。顺治皇帝览后大喜,亲自叫朱之锡坐在自己的身旁,并赐茶交谈,同时又赐给朱之锡衣袍一件。顺治十一年春,朱之锡升转为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学士,追赠其父为儒林郎。詹事府设詹事一人、少詹事两人,是翰林官升迁的过渡之阶,其实是个培养荐举人才的摇篮。朱之锡任少詹事,虽无实职,却实为东宫僚属之人,甚得皇帝福临的器重。

而这一次季开生和弘毅估计把朱之锡找来见面,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更为紧要的缘故——朱之锡与骡马市被刁难的那位怀揣国榷书稿的老书生,原本就认识!

原来,季开生得了贝勒爷玄烨的授意,这几日频频看望遭受屈辱的老先生,终于得知了实情:老先生原名“谈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谈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誓不入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谈老遗民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所注心。天启元年(1621)始,以明实录为本,遍查群籍,考订伪误,按实编年,序以月日,历时六年,完成了国榷初稿。

当季开生好奇的问谈老先生为何入京之时,才知道,就在前年,顺治十年,他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之聘,携国榷书稿赴京,探求公私著述,访询故明遗老,尤重邸报和公文等政府档案才料,校补厘订国榷。

闻听朱之锡之名,季开生立即跑到了东二所,两人商议的结果,就是今日在的府上,一并会见朱之锡和谈迁二人。

弘毅拉着朱之锡这位刚刚拜认的“老师”,兴高采烈的进了客厅,却见一位瘦骨嶙峋、鹤发银丝的老者,正稳若泰山、气定神闲地坐在上首主座,一边品着手中香茗,一边摇头晃脑看着另一只手中的书册,似乎对于刚才宅子之外的喧闹、客厅门口的客套都是充耳不闻一般。

弘毅仔细一看,果真是那日在骡马市解救下来的老者。刚要开口说话,却听到老先生幽幽开口,自言自语道:

“不可亡前人之史,若不立史,后世亦不知有今日。4如此鞑虏5,也算是有些见识了!”

“谈老先生,您怎么坐在……”季开生在自己府上,只好勉为其难却也是按捺不住般轻声发问。

“哦?堂堂大汉,什么时候能让鞑虏坐上主位?”谈迁眼皮子都没抬,声调却比刚才高了不少!

朱之锡刚要开口制止谈迁,却被弘毅抬手拦住。

弘毅瞬间转换到了贝勒爷的频道一般,从容整了整自己的一身朝服、朝冠,立在客厅门口,冲着老者深深一揖,朗声说道:“大清多罗贝勒、皇二子,爱新觉罗玄烨,拜见当世司马、史家大儒,谈老先生!”

“哐啷!”谈迁手中的茶盅应声坠落于地,摔了个粉身碎骨……

1正史中(顺治实录),顺治十二年乙未科殿试举行的时间应该是该年三月戊戌日(三月十三日)。本人才疏学浅,前面查证史料有无,误以为是九、十月间。无奈情节铺排已经完成,错误已经铸成了,只有将错就错,掩耳盗铃了,就此对和我一样对历史本着严谨态度的那些读者道歉,同时也对本质娱乐心情看本文的读者道歉,弘毅失误了。改正错误的机会留给本卷重新改写之时吧!万望各位海涵!

2“同考官”,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或总裁阅卷之官。因在闱中各居一房,又称房考官,简称房官。试卷分发各房官先阅,加批荐给主考或总裁。

3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举人、进士对荐举本人试卷的同考官的尊称。因乡试、会试中分房阅卷,应考者试卷须经某一房同考官选出,加批语后推荐给主考官或总裁,方能取中,因有此称。

4语出元史董文炳传,是元世祖忽必烈所言。

5鞑虏是历史上汉人对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的蔑称。一部悠久漫长的中国历史,就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谱写的,少数民族缔造了另一半中国史。清末同盟会曾有“驱逐鞑虏”等纲领,民国后放弃该口号转为“五族共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这个称呼已不适合现在,有违宪法中的民族团结精神,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所以这个词现今已很少使用,并有相关立法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用此小小一个百度注解,悄悄反驳个别骂我为“汉奸”的读者吧9

12~^*d^21^b*^e~45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梦穿康熙换乾坤最新章节 | 梦穿康熙换乾坤全文阅读 | 梦穿康熙换乾坤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