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有一个出色的研究,题目是“改宗的心理学效应”。研究表明,当一个问题对某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针对这个问题,他能使一个最初的“反对者“改变意见而和自己的观点一致,相对一个最初的“同意者”而言,那名改宗的“反对者”更容易获得此人的认可。
在经营人际关系时,为了赢得他人的好感,很多人惯于做“好好先生”,对于对方的态度和观点一味称好,即使自己内心并不真正地赞成,也会做出完全苟同的样子。然而改宗效应说明,这种好好先生式的人际相处方式并不一定能使自己赢得他人的认可,人们更欣赏以反对之声作序的相同意见。因为如果一个人能够让他人实现从“反对”到“同意”的态度转变,便可以显现出此人对他人的影响力,凸显出此人观点的力量——一般而言,人们总是很享受拥有这种影响力的快乐。
虽然人们在选择朋友时总是乐于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人,但是人们也欢迎一些友好的、值得借鉴的不同意见,以此作为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参考。一个“反对者”改宗为“同意者”后,便具备了如上两种特质:既能提供相异的意见,也会成为步伐一致同盟者——这种人往往会是人们选择朋友时的上上之选。
所以,为了获得质量更高的人际关系,可以使用一些如下策略:即使你百分之百地赞成某个人的意见,也不妨适当地夹杂些反对之声,然后再笔锋一转,赞成对方观点中的合理部分。
◆变色龙效应:模仿对方的身体语言,你会更受欢迎
“变色龙效应”是指人们经常无意识的模仿其他人的姿势、怪癖和面部表情的心理学现象。通过实验,心理学家巴奇和查特朗识别了以“变色龙效应”表现出来的部分肢体语言,他们进而得出结论:如果一个人模仿了他人的手势或者身体姿势,人们往往会更喜欢这个人。
巴奇和查特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78名被试坐下来分别与一名实验者进行交谈,在交谈的时候,实验者故意改变交谈中的习惯动作,比如露出了更多的笑容,与被试进行频繁的面部接触、脚部不停的摆动。
结果发现,被试确实会不经意地模仿实验者的习惯动作,心理学家发现,在所有的被试中,面部接触的比例上升了20%,被试脚部摆动的比例上升了50%。
继而,巴奇和查特朗便想验证“模仿是否能增进好感”的观点,于是,他们又做了第二个实验,他们安排78名被试在一个房间与另一名实验者(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现)就一张照片分别进行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实验者会主动模仿一部分被试的肢体语言,当交谈结束后,心理学家让被试对实验者的好感度和交流的顺利程度做出评价。
结果显示,针对好感度和交流顺利程度两个方面,被模仿者给实验者打出了6.62和6.76的平均分数,而未被模仿者提供的平均分数只有5.91和6.02。实验说明,人们的确更喜欢那些模仿自己身体语言的人。
“变色龙效应”属于一种社交互动中的温暖回应,实验表明,确实大多数人会在交谈中不自觉地模仿对方的身体语言,而且人们还会从这种模仿行为中无端受益,因为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模仿自己的人。
◆跷跷板互惠原则: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丹尼斯雷根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两个人被邀参加一次所谓的“艺术欣赏”,也就是两人一起给一些画作评分,其中一人乔是雷根教授的助手。实验在两种情况下进行。在第一种情况下,乔主动送了那个真正的实验对象一个小小的人情:在评分中间短暂的休息时间里,他出去几分钟,回来时带回了两瓶可口可乐,一瓶给实验对象,一瓶给自己,并告诉实验对象,“我问他(主持实验的人)是否可以买一瓶可乐,他说可以,所以我给你也带了一瓶在另一种情况下,乔没有给实验对象任何小恩小惠,中间休息后只是两手空空的从外面进来。但在所有其它方面,乔的表现都一模一样。
稍后,当评分完毕,主持实验的人暂时离开了房间时,乔要实验对象帮他一个忙。乔说自己在为一种新车卖彩票。如果他卖掉彩票的数目最多,他就会得到50块钱的奖金。乔想要实验对象以25分一张的价钱买一些彩票:“买一张算一张,但当然是越多越好了结果那些得过他的好处的实验对象所购买的彩票的数目是另一种情况下的两倍。平均下来,在这种实验条件下,乔做了一笔很合算的生意:他的投资回报率达到了500%。
在上述实验结束后,雷根让实验者填写关于是否喜欢乔的问卷,结果发现,在未接受乔的可乐的条件下,实验对象购买彩票的数量与对乔的喜欢程度成正比。但在接受了乔的可乐的情况下,这种正相关关系完全消失了,也就是说,不管他们喜不喜欢乔,他们都觉得有责任来报答他,因此都买了较多的彩票。
由此可见,当人们接受了某人的好处后,很容易答应对方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以此来实现利益的互惠交换。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偶尔处于低势,偶尔处于高势,通过高势与低势的转换,个体并不会损伤自己原来的利益,反而在转化的过程中,既实现了利益所得的丰富化,也体会到了赠送与回馈之爱。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如果不懂得人际互惠原则,从不将自己拥有的物品与他人分享,拥有桃子的一方很难品尝到李子的味道。
心理测试
你能和朋友们相处得融洽吗
尽管朋友之间可以相互理解和宽容,但有时也会难免产生一些小的矛盾或摩擦。这些矛盾或摩擦产生的根源在哪儿呢?赶紧自己反省一下吧。
如果今天是你的生日,你兴致勃勃地请一些同学和同事来参加你精心准备的生日宴会。新朋旧友齐聚一堂,其中有个家伙竟然穿着一身“乞丐服”出场,使你觉得浑身不自在。请问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呢?
a.直接对他说:“你不觉得破坏了今天的盛会吗?”
b.在他背后贴个标语整整他。
c.调侃着说:“不错嘛!这身打扮很适合你
d.一句话都不说,一笑而过。
e.间接地提醒他,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选择分析
1.选择a:
你的个性十分爽直,做事从不拖泥带水,也不会像一些敢怒不敢言的变色龙一样心口不一,颇具“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气魄。可是这种性格最显著的缺点就是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后路,容易得罪人。
2.选择b:
你的方式总是很特别,而且你很容易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这个“打”字有两种意义:第一是热烈的意思,第二是真的“打”起来。无论如何,你的开放性格,是这个社会动力的源泉,值得提倡。不过要注意场合和分寸,方式不能太过激。
3.选择c:
你总是喜欢故作神秘状,但是任谁都知道你在讽刺他,但也只是心照不宣。幸好,你善于和颜悦色,颇有人缘。你的危险之处在于说话时流露出的恶意的讽刺,这样很容易伤人的。
4.选择d:
你总是含蓄地不肯表达对别人的看法,让人觉得很冷。不善人际关系是你的隐忧,因为你的本质较为内向,行事太过保守,不能给他人特别的帮助。不过你的本性是非常善良的。
5.选择e:
你始终不能和亲戚朋友以不拘小节的方式进行沟通,人际关系虽好,但不见得真实。即使是再亲密的朋友,总给人一种刻意经营的感觉,不够自然,不够真实。乍看之下,你好像是真心对待朋友,时间久了,就会让人产生疏离感。
◆贝勃定律:为什么你的好心总是付了东逝水
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克的砝码,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重了。也就是说,原来的砝码越重,后来就必须加更大的重量才能感觉到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贝勃定律”,意思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在人际交往中同样有“贝勃定律”,有的人常常抱怨:我对他那么好,他却总是不知足,别人只是偶尔对他表示了一下关心,他就将对方视为大善人,太没天理了!进而产生这种疑问:为什么我的好心总是付了东逝水呢?究其根本,原因便在于“贝勃定律”。
在距情人节来临两个月前,一位意大利的心理学家曾在两对具有大体同的成长背景、年龄阶段和交往过程的恋人当中,做了这样一个送玫瑰花的实验。心理学家让其中一对恋人中的男孩,每个周末都给自己心爱的姑娘送一束红玫瑰;而让另一对恋人中的男孩,只在情人节那一天向自己心爱的姑娘送去一束红玫瑰。
由于两个男孩的送花频率和时机不同,导致了结果的截然不同:那个在每个周末收到红玫瑰的姑娘,表现得相当平静。尽管没有大的不满意,但她还是忍住不说了一句:“我看到别人送给自己女友大把的‘蓝色妖姬’,比这普通的红玫瑰漂亮多了,心里真是很羡慕!”而那个从来没的接过红玫瑰的姑娘,当手捧着男朋友送来的红玫瑰花时,表现出了被呵护、被关爱的极度甜蜜,随后竟然旁若无人、欣喜若狂地与男友紧紧拥吻在一起。
相较那个每个周末都送玫瑰花的男孩,另一个男孩只是在情人节送了一次玫瑰,就让女朋友感激涕零起来,用经济学的视角来打量,可以说,第二个男孩的做法实现了更高的投入产出比。
因此,这便提醒我们,虽然人际交往遵循互惠原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竭尽全力地对一个人好便是最优选择,有时候对一个人的好漫不经心一些,反而会获得更高的人际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