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白宫外的总统 第16章 译后记

作者 : 费尔森塔尔

译后记

第一次知道克林顿是在电视新闻上,当看到关于这位美国总统的电视画面时,我惊诧不已。他那棕黄色的短发,意气风发的脸庞,气定神闲的神态,悠然自得的发言,我第一感觉是他只有20多岁。不可能!美国宪法规定至少要35岁才可以竞选总统,后来知道他46岁(出生日期,当选日期)当选总统,这个年龄比最近当选总统的奥巴马(出生日期,当选日期)还要小一岁,也就是说他仍然是美国历史上仅次于西奥多罗斯福和约翰肯尼迪之后最年轻的总统。译完这本书才知道,他还是继富兰克林罗斯福之后唯一获得连任的民主党总统。时下美国人对同为民主党的奥巴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这一纪录也许有待他来打破了。

我也不由想起2005年9月8日那个清晨,当时我还在新郑国际机场工作,他到郑州来进行演讲,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得以近距离观察他,头发灰白,皱纹深刻,脸带憔悴,上着夹克,下着牛仔裤,尤其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脚上那双有些破旧的土黄色皮鞋。在克林顿卸任后,我很少在电视上见到他,这次看到他也同样让我惊诧不已,突然想起那句小品台词:“困不困,看看人家克林顿是啊,不困的话他也不会在短短几年后变得如此的沧桑和苍老。他们一行有20人左右,餐饮都由一位加拿大籍的随行乘务员负责,她点了十几份麦当劳套餐,额外又加了一些薯条和三明治,20根哈根达斯的冰激凌,还有五份清蒸鲈鱼。译完这本书才知道,克林顿原来非常爱吃那些油脂类快餐食品,即使在他身体状况不佳的时候,也难抵汉堡和薯条的诱惑。那天我也激动地登上他乘坐的飞机,同事说是一架“麦道80”,而我以为这是他自己的飞机,现在才知道这是他的朋友、加拿大亿万富翁弗兰克吉乌斯特拉,不是同事说的“麦道80”,而是“麦道87”,并且从时间上看他刚刚从阿拉木图过来。

我并不了解这位风云一世的美国总统在卸任后都做些什么,以为他在经历过总统的荣耀和闹得满球风雨的莱温斯基性丑闻后,生活会趋于平静,日子会过得舒坦。恰恰相反。有时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有时是“风已平而心思动”,就像他的朋友们不止一次提到的那样,他的人生就像过山车。我也本以为对于他来说,做八年美国总统应该是他人生的顶峰,但本书将他的人生黄金期标定为他卸任后,这一点也许有部分原因是外国人和中国人在习惯和理念上的不同吧。

本书英文原版书名为“clintoninexile”(“流放”中的克林顿),这是因为克林顿非常喜欢总统工作,希望永远待在白宫,对于他来说,白宫就是他的家,是他的乐园,是他的世界,因此,卸任后的他有家不能回,哪怕在全世界周游,感觉也像是在流放中一样。不过,出于某些原因,本书采用的书名是《克林顿:白宫外的总统》。再者,由于本书英文版成书时间是在2008年,出版时美国第44届总统尚未产生,因此有了第11章的小部分假设性内容,并且,在本书的某些地方,是根据过去的状况写的,比如在提到在任总统时仍然是布什总统,而现在时过境迁,奥巴马已走马上任,由于译书时间上的滞后,这些因时间导致的矛盾有些是无法调和的,译时也多以为准,希望读者知悉并谅解。

翻译这本书时,深感作者卡罗尔费尔森塔尔女士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因为她身为记者,又因本书是传记,所以她言必有据,客观公正。及至看了本书末尾她写的《致谢》,才确切知道她在六个月内采访167次的记录(总采访人次远不止这么多)。由于本书涉及人名400多个,各种专有名词可谓繁多,若不译或译出都将其英文附于词后则气韵不畅,磕磕绊绊,影响阅读,所以只能变通一下,将这些词归为四类,分列于四个附录,附于书后以供读者查阅,个别不好分类的词则放在了文中。

本书主要由我翻译,但因本书翻译期限短促,内容庞杂,专有名词多不胜数,且章节间相对**,前章资料并不能为后文所用,每章都要重新查阅许多东西,深感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邀请别人翻译了部分章节,其中马玲女士翻译了本书的第8章和第12章,并对第7章和第13章进行了修改、润色;赵娟女士翻译了第10章;郭书怡、刘小娜、谷梦月和尹兵翻译了第九章,并在本书初稿完成后投入大量时间帮我通读全文,进行修改;薛函、胡龙、刘杰等翻译了部分内容和插图。本书的特约编辑侯天保先生给了我许多有益建议,并在初稿的修改、润色、审校上做了大量工作,在此特别对他付出的艰辛劳动表示感谢!此外,我还得到许强先生和其他人的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因译书时间仓促,纰漏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2009年5月7日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克林顿:白宫外的总统最新章节 | 克林顿:白宫外的总统全文阅读 | 克林顿:白宫外的总统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