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和诸葛亮一样,终其一生都在坚持联吴(蜀)抗曹的主张。并不是他们二人对吴或蜀有什么特殊的感情,而是形势的需要。曹魏占据中原,又人才辈出。因此,为了保全自己,就得联手对抗。他们都十分清楚这一点,可谓英雄所见略同。鲁肃死后,孙权才和关羽翻了脸,这里面有孙权的责任,更有关羽的问题。但正如很多史家指出的那样,如果鲁肃不死,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也不会出现刘备伐吴,火烧连营,吴蜀两败俱伤的局面。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设想,如果鲁肃不死,没有孙、刘两家的火并,那么后来的局面也许就会有所不同,鹿死谁手,还真的不好说。?
吕蒙是位将才,他原本没有学问,后来在孙权的建议下,才读了一些书,有了一些进步。他打败了关羽,威风得很。但在见识和大局上,吕蒙却铸成了大错。因此,吕蒙只是战术家,而非战略家。和鲁肃相比,吕蒙要差得多,差得远,真的不值得一提。?
十三、陶渊明被荐?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晋孝武帝却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谢安一死,东晋政权落在昏庸的司马道子手里,东晋的朝政就越来越**了。?
公元399年,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会稽郡一带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过了两年,起义军十几万逼近建康,东晋王朝出动北府兵,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这时候,东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带兵攻进建康,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过了三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打那以后,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在家乡隐居。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陶渊明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陶渊明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陶渊明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十四、恒温推荐谢安东山再起?
谢安(公元320年~公元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安出身名门,喜爱读书,不愿做官。朝廷多次征召,均被谢安拒绝。公元360年,谢安终于担任司马一职,并在公元373年以自己的沉着冷静阻止了桓温篡权的阴谋。公元383年,苻坚率领百万大军,意图吞灭东晋。谢安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最终击败了苻坚。?
谢安出身名门大族,祖父谢衡以儒学知名,官至国子祭酒。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谢安年轻时就思想敏锐深刻,举止沉着镇定,风度儒雅,还能写一手漂亮的行书。东晋初年的不少名士,如王导,都很器重他。?
东晋朝廷先是征召谢安入司徒府,接着又任命他为佐著作郎,但都被谢安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后来,拒绝应召的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挟乐妓优游山林,就是不愿当官。当时担任扬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命郡县官吏催逼,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一个多月,谢安又辞职回到了会稽。后来朝廷又曾多次征召,谢安仍然予以回绝。时人本都对谢安寄予三公和相辅的期望,士大夫们在一起议论说:“谢安不出山,叫百姓怎么办!”这也激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满,接连上疏指责谢安,朝廷因此作出了对谢安禁锢终身的决定。然而,谢安却不屑一顾,泰然处之。?
谢安的妻子看到谢家门庭显盛,而谢安却自甘寂寞不思进取,劝他说:“大丈夫不应该如此谢安则用手掩着鼻子回答说:“我是怕难以逃月兑兄弟们的命运?
谢安的弟弟谢万,虽然器度不如谢安,却也很有才气,只是擅长自我炫耀,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仕途通达。谢安的哥哥谢奕去世后,谢万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谢安并不是统兵作战的材料,在升平三年的北征时,仍然是一副名士派头,只顾吟啸歌咏自命清高,不知抚绥部众。?
谢安对弟弟的做法非常忧虑,劝他说:“你身为元帅,理应经常交接诸将,取悦部众之心。像你这样傲诞,怎么能够成事呢?”谢万倒是很听劝,马上就召集诸将,想抚慰一番。不料这位平时滔滔不绝的清谈家,此时竟连一句抚慰的话都讲不出,憋了半天,干脆用手中的铁如意指着在座的将领说:“诸将都是劲卒如此凌辱轻慢,不仅不能抚慰将领,反而使他们更加怨恨。谢安无奈,只得代替谢万,对队帅以下的将领一个个地亲自拜访,尽力加以抚慰,拜托他们尽力协助谢万。但这并未能挽救谢万失败的命运。谢万率军增援洛阳时,还未与敌军交战,手下士卒就惊扰奔溃。谢万单骑狼狈逃还,军土们本来要杀他,看在谢安的份上才没有动手,损兵折将的谢万不久就被罢免为庶人。?
弟弟谢万被废黜后,谢氏家族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谢安这才有了进身仕途的志向。当时,谢安已经40多岁了。桓温马上向朝廷请求,让谢安做司马,谢安就应诏就任。桓温十分高兴,特别看重谢安。?
十五、杨素的被推荐之路?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跟随隋文帝杨坚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后杨素帮助杨广篡位,升为尚书令。?
杨素出身贵族,但不是纨绔子弟,自幼勤奋好学,博学多才,且胸有大志。北周时,杨素被天官府大冢宰宇文护推荐作了中外记室,开始了仕路生涯。?
公元572年,杨素的父亲杨敷镇守汾州,不久后城池失陷,杨敷被俘,不屈而死,却没有得到朝廷的赠谥。杨素连上三表为父亲鸣不平,周武帝十分生气,下令斩了杨素。杨素面无惧色,在朝堂上大骂:“我侍奉的竟然是无道昏君,确实该死没想到,这临死不惧的胆识反而得到了周武帝的欣赏,拜杨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他的父亲也得到了加封和美谥。?
杨素率领父亲的旧部,在齐王宇文宪的麾下与北齐军队多次作战,建立了不少功勋,帮助周武帝平定了北齐,被封为成安县公。周武帝死后,继位的相继是短命且年幼的小皇帝,右丞相杨坚执掌了朝政。杨坚与杨素是同乡,因此杨素很快便成为杨坚的亲信。?
杨坚代北周称帝后,加封杨素为上柱国,后又授御史大夫。在灭陈国、统一全国、剿灭各地的反隋势力中,杨素以他的赫赫战功,被隋文帝拜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
十六、苏威的被荐之路?
一个人在封建官场能否飞黄腾达,长居官位不倒,关键的东西不仅仅是才能,也不仅仅是机遇,而是是否跟对了人,站准了队。因为主子永远掌握着下级的生杀大权!主子的得势直接影响着下级的命运!所以,好主子能让下级充分展示才能、获得机遇,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也就不在话下。坏主子只会阻碍下级的发展,轻者贬为庶民,或流放;重者掉脑袋,灭九族。?
苏威出身名门,饱读诗书,少有盛名,被北周大冢宰、皇叔宇文护招为女婿后步入政坛,平步青云。被封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怀道县公,又按三司级别给他配备了仪仗,给了他很高的待遇。但是,所有的这些赐封,苏威都以身体有病为由,全部推辞不受。?
苏威一直有官不做,有爵不就,而是隐居山林,以吟诗作画、讽议时事为乐。但他并不是一个甘于清贫的隐士,而是在择明主,待机而动。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大丞相杨坚图谋大业,正在四方招揽人才,心月复干将高熲多次向杨坚推荐苏威,称赞苏威是个贤德之人,杨坚也早有耳闻,于是私下召见苏威。二人一见如故,交谈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苏威觉得找到了明主,心情十分舒畅,就在杨坚府内住了下来。一个多月后,杨坚、高熲等人将准备代周立隋的事情告诉他,使他觉得左右为难。一方面,跟着杨坚,能干一番大事业,享受荣华富贵不说,还能名垂青史,这是所有的人都梦寐以求的;另一方面,苏威毕竟是宇文家族的女婿,北周皇帝待他不薄。苏威是一个十分注重名节的人,考虑到直接参与这样的行动,恐怕会遭受他人的唾骂,有损自己忠义孝顺的名节,于是他就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从杨坚府中不辞而别,悄悄跑回家躲了起来。高熲不了解苏威的心情,还以为是礼仪不周得罪了他,要求杨坚把他追回来。毕竟杨坚见识超人一筹,他看穿了苏威的心思,对高熲说:“这是他不愿涉及废周立隋的事情,想置身其外,暂时由他去吧!待事成之后再召他回来不迟?
公元581年,杨坚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征召苏威为太子少保,并追赠他父亲苏绰为邳国公。接着,杨坚又让苏威兼领门下省纳言、民部尚书的职务,官居宰相之位。因为有前面的事情,苏威心里一直不踏实,不知道杨坚对自己的态度究竟如何?于是以退为进,上表杨坚,称自己未立寸功,不应担当如此多的重要职位。杨坚为了让苏威安心,特下诏褒扬他一番:“都说船大就要多运载东西,好马就要跑更多的路。以爱卿的才识和能力,完全可以多担任些职务,你又何必推辞呢?”吃了这颗定心丸,苏威才走马上任,尽情施展自己的抱负。?
十七、李义府的被荐之路?
李义府,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祖父为射洪县丞。贞观八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以李义府善文,上表荐之。后李义府对策中第,补门下省典仪、黄门侍郎。后唐太宗召见,拜监察御史,诏侍晋王李治。及晋王为太子,即为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与太子司议郎来济皆以文章称于世,受到时人称赞,称“来、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