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去的荣兰绣坊,是镇上唯一的一家绣坊.大户点的人家基本都有针线上的人,她们的东西也很少有用到绣坊绣娘的时候,所以荣兰绣坊大多做的都是些散活,今天东家一个帕子明天西家一张裙幅的。
但着荣兰绣坊里有两个手艺不错的绣娘,倒是给绣坊招了不少生意,那些个大户人家针线上要求得精细些的也有给了绣坊做的。
荣兰绣坊前头是铺子,后院里就是绣娘们上工的地方。杨氏一行到绣坊的时候,绣坊已经开了门,里面荣兰坊掌柜的严氏正在指挥了伙计把柜台和绣品上的灰尘打扫干净呢。
“这位嫂子要些什么?”严氏见了杨氏等人进来,热情的招呼道。
严氏是个年轻的媳妇,穿着绣青竹缎子石榴裙,一张略有些胖的鹅蛋脸。挽着简单的螺髻,簪了一根梅花银簪子,看这模样只会比杨氏年轻个两三岁。
“我我是听说这里有绣活外放,便来看看。”杨氏以前没接过绣活,见了这绣坊的掌柜,说话有些个胆怯。
“这样啊,那嫂子可有带了以往的绣品来?”严氏听了杨氏的话,便按规矩提出要看绣活。
杨氏虽然没有接过绣活但也知道绣坊上的规矩,要想接绣品是要先看过绣活的,要是绣活不好,绣坊也不会把活计给她。杨氏抽出随身带的棉布帕子,上面是她这两天刚绣上去的一对双飞燕的绣样,本就是准备好了拿给绣坊人看的。
杨氏对自个的绣活功夫还是很有些信心的,她外婆还年轻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县里绣坊的绣娘,绣活很不错。她娘得了外婆的真传,她做姑娘时候也是跟她娘学的绣活,学得还是不错的。
果然,严氏接了帕子一看,上面两只燕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帕子一角绣上去的桃花也是鲜艳可爱,针脚老练,竟是比她绣坊里两个招牌绣娘的手艺不差几分的,便道:“嫂子这绣活却也精致,我这里整好有一副被面和枕套,你要不要领了去做?工钱是半吊,要在月底前做好。时间是赶了点,嫂子觉得怎样?”
杨氏听了,一套被面和两个枕套,有半吊钱,时间虽赶了点,但如今地里没了活计,这些活也能赶得出来,便点了头,“时间虽赶了些,但也不是不能绣出来,只不知要个什么样子的?”
严氏见杨氏接了活计,便笑着道:“因着是成亲的用品,一律的绣了鸳鸯戏水的来就好。”严氏转身,在身后取了一个篮子出来放在柜台上,复又道问:“嫂子是哪里人?怎的有这个手艺以前没见过你来?”
杨氏知道这是绣坊的规矩,要问清楚拿绣活的人住哪里,怕的就是拿了东西跑了,再找不到地方寻人。照例来绣坊接绣品的都是有熟人介绍了来的,杨氏二弟妹姚氏虽然也是常在荣兰绣坊领绣品回去做的,杨氏就是不想求她介绍她来,才自己跑了来的。
“家住在牛头村,当家的叫刘长生。这不冬天了,地里的活计都忙完了,做些绣活也能有些进项。”杨氏随手模出刚得的那一百钱,放在柜台上,又道:“不知道押金是多少,身上只带了这些个,您看?”
“嗨,没事,这些就够的。等下回你交了绣品,连带绣工钱,我一并给你。”严氏拿出篮子里的素面被子,并两个枕套,当着杨氏的面查看了一番。并没有发现破了烂了的地方,便重又把东西叠好放入篮子,照例收起杨氏递来的押金,记录在帐。
“嗯,那我们就先走了,这个月二十九我再来,那时候交绣品。”杨氏拿起篮子,道。
“嗯,嫂子慢走。”严氏笑笑,在柜台后目送杨氏等人离开。
初五怕看不住两个妹妹,让她们随便动了绣坊里的绣品,便跟迎春立夏在门口等着的。见杨氏出来,娘几个便往东边去。
如今离得跟老魏约定的时候还早,杨氏便带着初五等人,一路往东边路口逛去。
乡下小镇并没有电视里演的那些耍杂的,街边店铺倒是不少,但更多的还是挑了担子来摆摊的摊贩,摊贩买的多是些簪子头绳布匹的。迎春和立夏跑在前头,这个看看那个模模,很是高兴。走到一处买头绳的地方,迎春就停下了,她知道家里买不起头花,但她想要根新的头绳。
迎春站在了头绳摊子前,拿着一根红艳的头绳,不愿走了。初五知道她看上了这个头绳,便也看向杨氏。杨氏哪里看不出二女儿的心思,家里虽没多余的钱,但孩子们今天是赚了钱的,给买根头绳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便点头答应给三姐妹每人扯了一根头绳。
迎春欢呼一声,把握了手里的头绳又去挑看其他颜色的。初五的选了淡蓝色的,迎春最终还是拿了那条鲜红的,立夏选了根粉红色的。杨氏模出三文钱付账的时候,初五看着,有些不舍。这一根头绳就是一文钱,顶了两个肉包子了。只后来又想到,一根头绳能用好久,她的那根也有些烂了,便就买下了。
一行人逛了好一会儿,到了中午时候拿出带来的红薯,找了个茶摊子坐下。要了一壶一文钱的茶水,就着茶水吃了带来的煮红薯算午饭,初五一行便去东边路口等老魏了。
到了地方,老魏已经等在那里了,几人上了车就走。酉时末牛车才进了村子,付过老魏的六文钱车费,初五一行便回了家。
杨氏接了绣活回来,白天晚上的在家做绣活。初五也已经七岁,过了年便八岁了,杨氏就开始教初五绣活。
这对初五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她前世只知道拿冰针杀人,绣花针可是连碰都没碰过,更别说绣花样子了。好在杨氏是从头开始教起,初五笨手笨脚的也没引起杨氏的怀疑。
这天天冷了,便在初五和迎春姐妹的房里烧起了炭火盆,杨氏在这里教初五绣活。迎春和立夏是早出去找伙伴玩了的,这会儿只得杨氏和初五并着睡着的满福在房里。没一会儿方氏也拿着绣篮子过来了,见了杨氏手上的被面,打趣道:“哟,这是要给初五准备嫁妆了?”
初五手下一抖,那尖利的绣花针就刺上了指头,疼得她赶紧把手含在嘴里。
“嫂子说的什么呢,这是我前两天去镇上荣兰绣坊接的绣活。”杨氏抬头,见来人是方氏,笑着道。
“我就说妹子这么好的手艺,那绣坊定是会要你的绣活的。”方氏挨着床沿坐下,绣篮子放一边,看见初五在拿一块素色旧布在练针线,便俯身过去,看了眼,道:“初五也开始学绣活了呢!可要好好学,把你娘的手艺都学了,以后啊,也能找个好点的婆家啊!看看,才开始学就能绣出朵花儿来了!”
初五那个无语啊,她绣的不是花,是一片草啊一片草,可见她这学得有多烂了。
“阿福他们今年什么时候回来?”杨氏低头正在描鸳鸯戏水的花样子,她们家没有大幅的绣架,只能用大点的绣花绷一点点绷紧了绣花样。
“说是下月初就回来,庄子上也没什么事了,今年东家就早些让他们回来。”阿福是方氏的大儿子,因为是长工,庄子离得家里又远,她的丈夫儿子每年也只有过年的时候能在家里待的时间长些。“那天早上我见你家大姑子回来了,是为的什么事?我后来去洗衣服了也没在家,就听说来拉走了两石谷子,那你们家的口粮?”
初五听说到她大姑子来借粮的的事,一想到没了两石谷子,她们一家要挨饿就郁猝。更让她气愤的是大姑要,她们家却不得不借,如今借了粮村子里都还有人说闲话呢,要是没借她们家还不让唾沫星子给淹了!
杨氏手下顿了顿,道:“是来借了两石谷子,说是要给外甥娶亲,送大礼用。”杨氏不是不知道村里一些闲言碎语,说她们家大姑子家里收成不好,没了口粮回来跟娘家借粮,求神求菩萨一样的求她,才借了这两石谷子。
“你是什么样的人,咱们两家住这么近,多少年的交情了,别人说的什么我是不在意的,只你自己也不要在意才好。”方氏翻捡着杨氏放在一边的绣篮子,复又道:“她借了粮去,你们家还剩了多少?可够吃到明年夏收的?若是不够,就跟我说吧,我家一个人在家,还剩下些粮食。多的帮不了,一两石还是能均出来的。”
初五感动了,这个时代粮食那就是命根子啊,谁家收了粮食不是宝贝一样的收着,还能主动借给别人?一些家里粮食不够吃的人家交了地主的租,没处某粮食的,又跟地主去借,一年还不上利息再涨一倍,一年年利滚利的,佃农也就更穷了。
她们家以前是她女乃女乃在,懂得谋算,就算吃不饱,但也没向地主借过粮食。家里没债,日子过得还算轻松些。后来又有了她娘管着家里,也没用去借粮,要是这次家里的粮食吃完又没处去借粮,她们家就得向地主家借了,可地主的粮食也不是好拿的。方氏能在这样困难的时候主动帮助她们,初五确实感激不已,暗暗记下了恩情,来日有能耐了定然报答她。
“嫂子,我”杨氏也是感动了,停下手中的活计,道:“我先谢谢你了!”太多的话也不需要说了,方氏的这份心意,她先收下。不管最后需不需要借粮,有了方氏这句话,她都觉得松了口气。这两天她确实为着粮食想了不少法子,但能做的除了针线上的事,她确实也做不来什么了。她家长生做短工也不可能得多少银钱,家里几张口还要吃饭,她着实是为难。
初五见这气氛低迷,便拿着手上的小绣花绷子,笑了对方氏道:“七婶子给我瞧瞧吧,也教教我要怎么绣,我总让线缠一块去了。”
“你娘是好手,你做绣活也不会差的。来我看看”
“她那是刚学,新布我不敢给她用,就找了块旧碎布。只她倒好,给我浪费了不少绣线,看着平日家里家外活计做的也不错,怎么到了这些上就笨手笨脚的了。”杨氏笑了笑,道。
“你也说她是刚学的,手脚不利索也是常事,熟练了就好的。”方氏接过初五的小绣花绷子,看了看,道。
初五见成功岔开了话题,也不计较她娘在方氏面前揭她的短,坐好了认真听方氏的指导。
古代农户人家,衣服鞋袜几乎全是自家做的,掌握绣花裁衣,纳鞋底缝鞋面这样的事就很重要了。初五尽管再不想学也不得不认真听着,毕竟以后的衣服还要自个来做的,她可不想围着条布就出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