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铁血群英 漫说三国 九

作者 : 北冥小渔

《三国演义》自诸葛亮死了以后,故事就变得非常简单,大概是因为作者寄托自己政治理念的明君贤相都化作尘土了,写起来也就索然无味。其实这段历史还是蛮精彩的。不过乱世才出英雄,魏蜀吴三国内部相对平稳以后,却出现了一大批养尊处优的白痴或者恶棍,看了让人起急,更让人恶心。咱们就先从恶棍轮流当道的吴国开始说起吧。

孙权去世的时候,把儿子托付给了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和侍中孙峻。历史将证明孙权老眼昏花,找来的全是一票禽兽。首先是孙弘,他和诸葛恪素来不睦,孙权尸体还没有凉,就打算发动政变,干掉诸葛恪。可惜阴谋败露,自己先掉了脑袋。

其次是诸葛恪,他仗着老子诸葛瑾的威名,又带领丁奉等人打败了魏军,威信呈直线上升,这个得意啊,脑子一热,想要北伐中原。世传诸葛亮两篇《出师表》,第二篇(《后出师表》),史学界对其真实性一直存疑,有一派认为就是诸葛恪为了给自己北伐编理由和造舆论,而故意伪造的。吴建兴二年(公元253年),他终于不顾众人的反对,领兵包围了合肥新城。

一连几个月,城池都不能攻克,士卒疲劳,加上大热天喝水不干净,月复泻和脚气诸病齐犯,死亡无数。各营军官来报说兵力不足,无法继续进攻,诸葛恪认为他们是在故意搪塞,拔剑就要砍人,结果谁都不敢再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了。诸葛恪这种家伙,越是失败,就越是脾气大,还迁怒他人。将军朱异说了几句怪话,立刻就被解职;都尉蔡林苦劝他不听,干脆投降魏国去了。魏国从蔡林这里得到吴军的真实情报,大喜过望,立刻派发救兵。诸葛恪被迫后撤。

本来这样已经很丢脸了,诸葛恪还嫌自己名声臭得不够快。一路上伤兵哀号,他竟然和没看见一样,神情坦然自若。离开合肥,他先去长江上某小岛住了一个月避暑,又计划在浔阳置办田产。朝廷屡次发诏,催着回师,他才缓缓而退。这样的怡然自得,仿佛费祎。

回到建业,他还没完没了。先是责骂中书令孙嘿:“你们怎么敢草拟诏书,反复给我下退兵命令?!”又把各衙门的官员来个大换血,皇帝的禁卫部队,也全都换上自己的亲信。然后整备粮草,打算再度北伐。

这一来,大家可全都急了。第三个禽兽孙峻因此登场。孙峻和吴主孙亮合谋,打算趁请诸葛恪吃饭的机会,把他宰了拉倒。散骑常侍张约、朱恩了解到部分内情,悄悄透露给诸葛恪。诸葛恪才走到宴会厅门口得到的消息,掉头就准备离开,正巧撞上太常滕胤。滕胤是不知道这个阴谋的,可是间接当了帮凶,他对诸葛恪说:“你大老远回来,没有拜见皇帝。今天皇帝开宴会请你,你都走到这里了怎么能退出呢?身体不舒服吗?多坚持一会儿吧诸葛恪也没主意,心说我怕谁啊,多坚持一会儿就多坚持一会儿吧。结果这一坚持,坚持掉了他的小命。

孙峻一不作二不休,把诸葛一门全都宰了。诸葛恪的弟弟、公安督诸葛融是个公子,还不如他哥哥呢,一听说朝廷派兵来捉他,彷徨无计,连逃跑都不敢。最终吴兵围住公安,他服毒自尽了事。可叹虎父生了两个犬子!

孙峻是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这一支远房亲戚中华三国联盟之三国志黄巾风云孙峻是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这一支远房亲戚本来就没什么号召力,加上他本人刻薄寡恩,虽然因为主谋宰了诸葛恪而执掌了政权,却仍然威信不足。为了权力稳固,他一方面拉住太常滕胤,一方面大开杀戒,靠下刀子狠来让大家都怕他。杀人不怕,你自己倒立身正一点啊。这小子可不,骄横跋扈,甚至**宫帏,还和公主孙鲁班(孙权步夫人生两女,老大叫鲁班,字大虎,老二叫鲁育,字小虎——多么诡异的名字!)私通。将军孙仪等想要搞政变谋杀他,结果反而掉了脑袋。这一大案害死了许多人,包括鲁班的妹妹鲁育。

照孙峻这个样子,又是第二个诸葛恪,可叹他命太好,才三十八岁就病死了,把诸葛恪的命运转嫁给了堂弟孙綝。孙綝时年二十八岁,比孙峻更加没有威望,但是更加骄横残暴。骠骑将军吕据听说这个小子掌握了国家大权,怒不可遏,联络滕胤,共讨孙綝。孙綝还想象老哥一样拉拢滕胤,一方面派文钦、刘纂、唐咨等领兵攻击吕据,一方面封滕胤大司马,让他镇守武昌,攻击叛军。滕胤不知道怎么脑袋一昏,不但不接受孙綝的命令,反而宰了被派来劝他的左将军华融和中书丞丁晏,公然勒兵对抗。当天晚上,有人劝滕胤攻击皇宫苍龙门,说各军士兵一定会离开孙綝投奔大人您的——他孙綝算什么东西!滕胤神色自若(又一个“从容”的傻瓜),拒不听从。他向手下士兵宣布:“吕据将军已经离京城很近啦,他一来咱们就总攻士兵们意气风发。可是左等吕据不来,右等吕据不来(早就兵败自杀了),等到天亮,等来了孙綝的大兵。于是滕胤战死,家族被全部砍光。这是孙权的最后一个托孤重臣——除去孙峻,全都不得好死,而孙峻的下场,要落实在孙綝头上。

孙綝除掉了所有政敌,大权独揽,这个威风啊。正赶上吴主孙亮终于成人了,开始亲问政事,孙綝就让弟弟威远将军孙据负责苍龙门的警戒,另外三个弟弟——武卫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干和长水校尉孙闿各自领兵,控制住了京城。孙亮小时候是很机灵的,就和诸葛恪小时候一样,可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时气愤,轻举妄动,和公主孙鲁班、太常全尚、将军刘承密谋诛杀孙綝。事情败露,党羽全部被杀,吴国的第二任皇帝孙亮,竟然就遭到被废的命运。

孙綝拥立琅琊王孙休。孙休比起孙亮来稍微谨慎一点,他先屈与委蛇,然后和左将军张布、老将丁奉等突然发动政变,擒住了孙綝。孙綝这下子威风扫地,只知道磕头请求免死,一副熊样。他哀告说:“留我一条活路吧,我愿意被流放到交州(今广东,当时是蛮荒边地)去孙休反问:“你当初为什么不流放吕据、滕胤,而要杀了他们呢?!”孙綝还存着一线希望:“那么,把我降格当奴隶也行啊孙休还是老一套:“你当初为什么不让吕据、滕胤留下命当奴隶呢?!”

于是孙綝被杀,死时才二十八岁。孙休还让人刨了孙峻的坟,并且耻于与此二人同宗,下诏称他们为“故峻”、“故綝”,不让他们再姓孙。孙休此举,大快人心,可是接着,以濮阳兴为丞相,和左将军张布共执吴政——对于这次人事安排,史书上只写了四个字:“邦内失望”……

魏蜀吴三国的状况截然不同。吴国是执政、皇帝来回换,死了一茬又一茬。蜀汉相对稳定,执政轮换,皇帝刘禅岿然不动,宠用宦官黄皓等,整天就知道在**嬉乐。魏国是司马家族坚如磐石,皇帝废了一个又一个,造反的人马一拨又一拨,就是没人能够动摇他们的根本。

就在诸葛恪完蛋的第二年,司马师杀中书令李丰和太常夏侯玄。这两个人在当时名望很高,也多少有点实干能力,因为以前和曹爽走得太近,所以一直心存疑惧,得机会就密谋造司马氏的反。司马师可不是诸葛恪,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先下手为强。因为这次事件牵涉到了皇室,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司马师干脆废了魏主曹芳,改立曹丕的另外一个孙子曹髦为帝。

杨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毌丘俭等人实在受不了司马氏的专权了,在寿春起兵反叛。可是这两个人的本事,连三国初期的二流将领都比不上,司马师大兵开到,立刻土崩瓦解。毌丘俭战死,文钦和儿子文鸯去投降了东吴。司马师改派诸葛诞镇守寿春——这是他一生中最错误的人事安排。

当年,司马师就病死了,享年四十六岁。司马昭接替了老哥的所有权力。司马氏这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狠,老奸巨猾,百代不遇——也是曹家倒楣,栽到他们手里了。到了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也就是孙綝被杀的前一年,司马昭召诸葛诞入朝,诸葛诞不但不听,反而和他的前任一样,起兵造反,并且向吴称臣。老哥留下的脓疮,要兄弟来医治了。(十四)谢幕的钟声

诸葛诞的叛乱,规模之大,是三国时代罕见的。诸葛诞字公休,原和夏侯玄、邓飏等人交好,也是崇尚浮夸清谈的老祖宗之一。司马师平定文钦、毌丘俭叛乱后,任命他为征东大将军,镇在淮南。他因为看到老朋友们一个个被杀,心中越来越是恐惧,天幸放虎归山,不在司马氏直接掌控之下,此时不预作准备,更待何时?于是招募了数千名死士,又借口东吴入侵,向朝廷要求加派十万兵马守备寿春。

司马昭不是傻子,当然看得出诸葛诞的用心。于是,他召诸葛诞还朝,升任司空——这是一个民政高官,摆明了要剥夺他的兵权。按司马昭的意思:你是老人啦,我不想杀你,乖乖回来,让你安享富贵的晚年。诸葛诞哪里敢回去,干脆就此起兵,又攻灭魏的扬州刺史乐綝(名将乐进之子)。他挟裹了淮南、淮北各郡的屯田兵十多万,还有扬州兵四五万,积聚了足够一年的粮草,准备固守,以待东吴之援。

东吴的孙綝得到这个消息,喜不自胜,立刻派大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还有前此降吴的文钦,统军三万前来接应。司马昭一看这个不好,光靠前此派去的镇南将军王基无法解决问题,于是挟持魏主和太后,和他一起东征。魏军兵力达到空前的二十六万,浩浩荡荡,开往淮南。

吴军突破重围,杀入寿春城中,魏军在外重重围困。诸葛诞屡次想要突围,都被堵了回来。孙綝又派大将朱异带兵往援,被魏将州泰击退,孙綝斩杀朱异。就这样一围围了半年,先不说定下长期包围计策的司马昭如何厉害,他手下王基、陈骞、石苞、州泰、胡奋等也都是当时不错的将领,只会空谈的诸葛诞如何是对手?粮食越吃越少,救援越来越是无望,连心月复蒋班、焦彝等都爬城出去投降了,他诸葛诞还有什么戏唱啊!

文钦出主意,把所有北方人都赶出去,只留吴人坚守,这样可以节省粮草,诸葛诞不同意。两人本来就有矛盾,一怒之下,诸葛诞把文钦给宰了。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出城投降,司马昭让他们到城边去喊话:“看,文钦的儿子都没有被杀,你们还怕什么?出城投降吧!”城中人心惶惶,魏军趁机攻城,城中竟然不敢抵抗。诸葛诞带领亲兵突围,被胡奋所斩,他手下数百人被一个一个杀掉,没有一人肯投降——所谓死士,就是指这些人了吧。

寿春城破,吴将唐咨、王祚等都主动投降,淮南乱遂平。司马氏的政权遭遇最大一次挑战,在安然度过以后,变得更加稳固了。

对抗司马氏篡权的最后一轮抵抗,直接皇帝。甘露五年(公元260年),魏主曹髦才二十岁,小年青的性格冲动,比孙亮还沉不住气。他没有按照传统,搞一个宴会刺杀计划,而是直接纠集了身边的亲信警卫、佣人等几百号,闹闹哄哄、拉拉杂杂,各执武器,出云龙门号称要讨伐司马昭。这种举动,和小孩玩闹打架有什么区别?

如果对方不是皇帝,司马昭可能哈哈一笑,理都懒得理他。可惜曹髦终究还是皇帝,谁敢和皇帝当面放对?屯骑校尉司马伷带兵想拦,对方一吆喝,士兵就跑散了。曹髦最后碰到的杀他的刽子手,是司马昭的第一亲信、中护军贾充。贾充是超级忠犬,只知有司马公,不知有皇帝,竟然挥兵与其作战。没人挡还好,有正规军上来了,这些警卫啊、佣人啊,呼啦一下全部逃光。留下皇帝孤家寡人的还那里挥剑哪,左冲右突,无人敢当——不是他武艺强,是他脑袋上那顶平天冠厉害。贾充手下有一对兄弟猛将,哥哥叫成倅,弟弟叫成济,一起傻呆呆望着贾充:“怎么办?”贾充这个气啊:“司马公平日养着你们干嘛啊?到了紧急关头,你们不上谁上?!”成济是个愣头青,一耿脖子:“要死的要活的?”贾充也真够狠:“要死的!”

于是成济冲将上去,当胸一枪,老实不客气,把皇帝戳个透心凉。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少年天子曹髦,就此了帐。朝野震动,可是已经没有人再敢对司马氏说个“不”字了,只有尚书陈泰仗着是老臣,并且久镇陇西,战功赫赫,嚷嚷了一句:“严惩凶手,杀掉贾充!”贾充是多好的一条狗啊,司马昭怎么舍得杀掉他?于是和陈泰讨价还价:“喂,不用这么高吧?宰两个低等级的家伙谢罪,你看如何?”没想到陈泰一句话给顶了回来:“只可能高,不可能低了!”意思说我没要你司马昭偿命,已经够给足你面子的了。司马昭思前想后,还是舍不得贾充,就把成倅兄弟砍掉了为皇帝偿命。然后,他又迎立十五岁的常道乡公曹璜继位为魏帝,不久,改名曹奂。天大的风波,到此烟消云散。司马昭的谋篡之意,大家至此也都看清楚了。所以有句谚语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过司马昭和他老子司马懿一样,都还不想自己动手,想当“周文王”。

交代完了吴、魏,再来看看西蜀。蜀汉自从费祎死掉以后,军政系统就分割在不同人的手中。姜维当了大将军,可是他的能力和愿望,只有掌握军事,学诸葛亮北伐中原,所以长年呆在汉中,不过问(也无能力过问)朝廷中的事情。

费祎还在的时候,姜维手中兵马不多,就屡屡北进,结果都被堵了回来。对抗他的,是魏将郭淮——那是曹操在世时就领兵的老将,姜维小年轻,光经验就不如他充足。

等到兵权在握,姜维迫不及待地再次北伐。费祎尸体还没有凉呢,他就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包围了魏的南安城。魏雍州刺史陈泰来救,姜维粮尽退兵。第二年再度出兵,魏狄道长李简投降,姜维趁胜前进,包围襄武,击败魏将徐质,但是本方大将张嶷也丢了性命,挫动锐气,被迫撤退。

郭淮于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去世,陈泰代为征西将军。演义中为了凸显姜维,说郭淮是被他一箭射死的,那完全是虚构。其实姜郭斗兵,姜维往往束手缚脚,被克制得一愣一愣的。郭淮既死,姜维以为时机到了,再次北伐,在洮西遭遇魏的新任雍州刺史王经。王经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位官僚,为人诚恳忠实,但是打仗完全是外行,被姜维杀得一败涂地,差点全军覆没,退守狄道——魏与蜀交锋,还从来没败得这么惨过。

姜维团团包围了狄道城。陈泰听说消息,急忙潜度高城岭,出现在狄道南方。汉军没有料到敌人援兵来得这么快,惊惶失措,才一交锋就败退了。陈泰解围进入狄道,王经哭着告诉他:“幸亏你速度快啊,城中粮草只够十天吃的了……”

姜维够背的,郭淮以后有陈泰,陈泰以后还有一个最厉害的邓艾。他们未必比姜维强太多,但已经足够让他回回铩羽而归了。洮西大战的第二年,姜维再出祁山,听说邓艾已经有了防备,改向进攻南安,又被拦住了。他再次改变方向,东向上邽,终于遭遇邓艾主力,双方在段谷大战,汉军大败。邓艾斩将十数,杀死汉兵千余。

诸葛诞造反的时候,姜维出骆谷策应,又被邓艾打了回来。这些年他几乎年年北伐,比诸葛亮还要频繁,但结果比诸葛亮还要糟糕。骆谷之战后,他终于暂时安分了一段时间,到景耀五年(公元262年),才再次进攻魏的洮阳,并且再次被邓艾打败了。这时候汉国的政治环境已经变得非常糟糕,宦官黄皓当权,执政的董厥和诸葛瞻都无法匡正得失。姜维因为以前曾经劝后主杀掉黄皓,所以现在不敢回去成都,退往沓中屯田,寻机再起。

诸葛诞的叛乱,规模之大,是三国时代罕见的中华三国联盟之三国志黄巾风云姜维这一退,退得非常奇怪。汉中是四川的门户,要防备曹魏南下,最好的防御区域应该是西起沔水,中经箕谷、褒中,东到子午谷口的这一线。研究一下以前的战例:张卫在阳平关(箕谷以西)抗拒曹操;诸葛亮于城固赤坂(褒中以东)严阵以待曹真;王平于兴势(赤坂以北)悍战曹爽。都是在这一区域。而姜维呢?如果为了避祸,只要离开成都就行了,去汉中还是去沓中,没什么区别。如果为了屯田(也许沓中荒地比较多吧),大可不必大将军亲自到那么偏的地方去指挥种地……

也许这和姜维改变了汉中防御策略有关。他认为魏延的“重门”战略,只能拦住敌人,却不能获得更大利益,因此撤出汉中诸围,只以重兵防卫汉城和乐城。他的意思,等敌人杀入汉中,就从汉、乐两城出击,堵住出口,让他来得逃不得。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故意远去沓中,作出汉中防务空虚的假象,以引诱敌人南下吧。

同样的策略,兴势战前,也有人向王平提出来过,结果被王平否决了。究竟哪一种方略更为正确呢?魏延、王平在天之灵都走运得很,因为对错很快就要见分晓了(十五)二士争功

司马昭搞定了国内的事情,野心膨胀,开始计划南下灭蜀。他的手下都反对,只有心月复参谋钟会赞同。钟会是名臣钟繇的小儿子,和蜀汉的马谡一样,都是天才参谋(言下之意,直接一线指挥则颇为缺乏经验)。于是司马昭以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策划灭蜀之役。

这是魏景元四年,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马昭下令,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建造战船,又命东吴降将唐咨造大海船,做出准备南征东吴的假象。但实际上,他使邓艾统三万军进攻甘松、沓中以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统三万军直插武街、桥头,隔断姜维的东退之路,钟会率领主力十多万,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三路进攻。再以廷尉卫瓘为诸路监军。

牙门将许仪在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结果跟在后面的钟会还是因为一座木桥年久失修而差点坠马。于是命斩许仪。钟会没有统领大兵团作战的功绩,大概怕被部下看不起,所以杀人立威——许仪是许禇的儿子,连他都给宰了,诸军莫不惊恐,不敢再轻看钟会了。

汉中驻军遵从姜维的方略,纷纷后退,只以监军王含、护军蒋斌各五千人守备汉、乐二城。钟会派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以万人包围两城,自己继续长驱直入。后主刘禅急派大将廖化、张翼等带领主力北援,才走到剑阁,就听说汉中已经没了——汉中天险,不到一个月就尽数丢失——只好据险而守。

这时候姜维在沓中和邓艾对战,屡受挫折。听说汉中出事,他赶紧月兑离接触,东进救援。走到桥头一看——不好,诸葛绪已经在这里了。于是他改走孔函谷,做出兜截诸葛绪后路的态势。白痴诸葛绪一害怕,引军后退,就把桥头给让出来了。姜维立刻通过桥头,直下剑阁,和廖化等会合。这恐怕是姜维军事生涯中最漂亮的一条计策了,声东击西,攻其必救,调动敌军,打开通路,真是要多精彩有多精彩。

蜀道难行,又多天险关卡,汉军阻住剑阁,钟会无法继续前进。所谓“兵贵胜,不贵久”,再对峙下去没有丝毫好处,钟会一筹莫展,准备退兵了。司马昭苦心筹划的伐蜀战役,眼看就要失败。邓艾是一代将才,知道这次动用兵力太多,才得了一个汉中就回去,根本得不偿失。战争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未得大利就退兵,魏的国力、司马昭的影响力,都会因此大打折扣。他反复苦思之下,提出了“偷袭阴平”之计。

钟会认为此计过于冒险,不肯同意,于是邓艾乃直接上书司马昭,得到批准后,简选精锐,前往阴平。本来他想和诸葛绪共同进兵的,可是诸葛绪认为自己堵截姜维的任务既然已经成为泡影,就应该直趋白水关,和钟会合兵于剑阁之下,因此拒不接受命令。邓艾没办法,只好孤军深入。

从阴平南下,一路上山道险峻,邓艾开山前进七百多里,粮草将尽,才到达江油。驻扎江油的汉军,以为魏人从天而降,大为恐慌,全无战意,守将马邈出降。消息传到成都,刘禅大惊,急命诸葛瞻北上防守涪城。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亮临终的时候,向朝廷要求了几块薄田,让儿子回家种地去,别出来做官。可是诸葛瞻不听,仗着老子的威风,在汉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的实际本领,比老子可差得太多了。当下到了涪城,尚书郎黄崇建议迅速进军,把邓艾拦在山地,寻机歼灭,可是诸葛瞻犹犹豫豫,行动迟缓(这点倒颇有乃父之风)。等到前军被邓艾击破,他退守绵竹。邓艾进军绵竹城下,诸葛瞻仗着人多,出城与战。邓艾初战不胜,鼓舞士兵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再度发起总攻,阵斩诸葛瞻、黄崇等。

刘禅吓慌了。他一辈子在诸葛亮及其门生的庇护下做太平皇帝,现在那些先贤都死了,连诸葛亮的儿子都拦不住魏军,还能去依靠谁?邓艾的大军才到雒城,刘禅就主动请降。据说当时成都城中还有数万兵马,够一年食用的粮草,刘禅竟然守都没守就出降了,真是废物到了极点!

姜维等听说诸葛瞻战败的消息,放弃剑阁,退走到郪。这时候,刘禅的诏书也到了,要求各军就地向魏人投降。姜维等拔刀斫石,愤恨不已,可是也没有办法。老窝已经被人端了,还有什么搞头啊。于是姜维向钟会投降。当初伐蜀计划才定下来,司马昭的另一名亲信、西曹属邵悌就秘密对自己主子说:“钟会这个家伙素有野心,给他这么多兵马很危险啊,不如换人司马昭笑了:“因为只有钟会赞成伐蜀,所以派他去,别人连信心都没有,怎么可能打胜呢?你放心好了,钟会若有反意,他依靠谁?北方的将士都想着回家,没有人会跟从他,而若蜀灭,蜀的旧将卒因为亡国而胆丧,也不会有什么作为。他想造反,只是自取灭亡

现在既然蜀汉已经完蛋,钟会在降将姜维的一力撺掇下,果然生了异心。他是伐蜀的主帅,可是偷渡阴平,最先进入成都的却是邓艾,想到回去以后邓艾的功劳会在自己之上,心里非常不爽。正好邓艾以“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进入成都后就自己拿主意,先斩后奏,不上报干了很多该干的事情。钟会以此为借口,恶人先告状,上书说邓艾要造反。司马昭立刻统兵向西进发。邵悌问他:“钟会的兵多邓艾好多倍,干嘛不叫他就地擒拿邓艾?主公你何必亲自出动呢?”司马昭笑了:“你忘了自己先前对我说的话吗?我这是防备钟会,而非邓艾。不过用人不疑,连贾充问我是否怀疑钟会,我都没把真实心思透露给他,你可千万不要说出去啊

司马昭真是一代奸雄,时势、人心,全都牢牢掌握在他手中,钟会怎么跟他斗?可是钟会偏不明戏,一方面请监军卫瓘往成都收捕邓艾,一方面又和姜维秘商,准备割据蜀中:“我也要试着当刘备呀呸,你可比他刘备差远了去了。

姜维这是一条非常狠毒的计策,他偷偷给刘禅写信,说我此计如果成功,或许可以一举除掉邓艾和钟会,恢复我大汉社稷。钟会连自己身边人的阴谋都看不透,怎么能看透远方司马昭那极度深沉的心机?

卫瓘知道钟会想要借刀杀人,自己明明兵少,去捉邓艾,一个不慎就被对方砍掉了,正好坐实邓艾的反心。于是他屯在成都城外,先写信给各军将领,宣布捉拿邓艾的命令,声明如敢从逆,一律夷灭三族。诸将都怕了,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大半夜的把邓艾从床上揪起来,押上了囚车。

当初伐蜀计划才定下来,司马昭的另一名亲信中华三国联盟之历史与游戏钟会进入成都,正式开始他的反叛计划。他的计划是:先发动政变,夺取四川,然后派姜维统兵五万,出斜谷为前驱,他自己带大军随后。第一站攻克长安,然后骑兵从陆路,步兵从水陆,自渭水顺流而下,大概五天时间,步兵可以到达孟津,和骑兵在洛阳城下会师。“如此,天下定矣

天下定矣……说得可多简单啊!现实要真的这么简单,天下早就一统了,根本轮不到他钟会。要想完成这个空想计划,首先就是要先控制四川,控制四川,首先就要先控制成都。姜维给他出了一条毒计,让他以悼唁刚死掉的魏太后为借口,召集南北诸将齐会朝堂,当堂宣读伪造的太后遗命,讨伐司马氏,有不从者,乱棒打死。其实按姜维的意思,他想打死的岂止是不从者,还包括所有魏将,甚至还包括钟会本人。这条计策够大胆的,但是也够冒险。果然消息泄露,魏将合力杀死了钟会和姜维。

成都城乱成了一锅粥,魏军互相火并,蜀汉的原大臣、将领也被乱兵杀掉好大一批。邓艾的部属趁机去追赶囚车,想要抢回邓艾。卫瓘听到消息,大惊:当初是我捉拿的邓艾啊,他要是活着回来,我不是很危险吗?于是派快马抢先追上,砍下了邓艾的首级。

在《三国志》中,邓艾和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以及钟会并列一传,被归为叛逆,真是冤枉。他或者有擅权的举动,但是根本没有叛逆的行为。可怜一代名将,就这样陨灭了。

司马昭派儿子司马炎等率兵南下,很快平定了蜀地的混乱局面,并送刘禅到洛阳。蜀汉彻底灭亡了。三国时代,临近终结。(十六)江东的夕阳残照

所谓“三国时代”的终结,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呢?是263年邓艾入成都,灭蜀汉?还是265年司马炎篡魏,西晋建立?或者要延续到280年擒孙皓,灭东吴?一个时代终结的大幕羞羞答答,欲降还升,原因,也全在司马氏身上。

蜀汉疆域上最后两名归降的地方官吏,是巴东太守罗宪,和建宁太守霍弋。罗宪归降还没几天,魏人还没来接收他的防区,突然发现大批东吴部队向巴东方向移动。原来,魏军入蜀的时候,作为盟友的东吴不但不来救援,反而想要混水模鱼,延江直上,偷袭巴东。

罗宪这个气啊:“这些吴狗,比魏人还可恶!”关起城门,坚守不退。吴军围城数月都没能攻下。终于,等来了魏国的援军,吴军被迫撤退。这次偷袭,既失了信义,丢了脸面,还寸土未得,真是有够弱智的。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三国之铁血群英最新章节 | 三国之铁血群英全文阅读 | 三国之铁血群英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