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秋天,有些人常常会这样的感觉:天气变凉爽了总觉得浑身不舒坦;口干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润;鼻腔有股似烟一般的干燥感,一不小心还出血;喉咙也痒痒的,频频干咳,有时有少量的黏液痰,却总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干裂,痛得喝水吃饭都困难……这些症状都是秋天容易出现的。在秋天,空气会变得干燥,也使得人体消耗大量的水分和阳气,因此,秋季润身显得很重要。
阳消阴长之始,滋阴润燥是关键
在秋季,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风劲急,气候干燥。人们起居调摄应与气候变化相适应,以免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还要“收敛”体内的阳气,注意滋阴润燥。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这个时候,人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加速,于是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咽痛等现象。因为在这个季节里,肺气和燥气过度地交换循环造成体内津液大量耗伤,此时人体如能及时顺应秋冬收藏规律而养阴,可使体内保证气血运行的阳气有所收敛而不致外散,积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气和营养。所以秋季进补,养阴为上。
关于秋季养阴,《素问》上记载:人至中年以后,肾中精气逐渐衰少,促进津液分泌和血液生成的肾阴也随之衰减,老年人容易出现肾阴亏虚,使人易倦怠、乏力、讷呆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必须滋阴润燥。
可见,秋季对人的影响极大,要想让体内的“阳气”收敛,进而滋阴润燥,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滋阴润肺
秋天空气干燥,加之人体在夏季津液耗损,容易出现口舌生疮、鼻腔和皮肤干燥、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现象。可适当选服些滋阴润肺补品或药粥。如沙参、百合、银耳、芝麻加粳米、冰糖适量煮粥即可。
秋凉防寒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且秋天昼夜温差较大,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止秋凉感冒。但为了提高人体对冬天的御寒能力,某些呼吸道抵抗力较弱而易患气管炎的人,特别应进行“秋冻”(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以保证机体从更热顺利地与秋凉“接轨”。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
早睡早起
秋风乍起,气候干燥而秋日早晨天高气爽,空气清新,是秋天一日中空气最为湿润的好时候,早睡早起,以利收敛神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充沛的活力。
运动不过量
秋季人体生理活动处于“收”的时期,阳气处在收敛内养状态,故运动养生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太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因此,中医学认为,常人而言,尤其是不太锻炼的人群和老年人群,秋季不太适宜大肆进行高密度、消耗量大的运动,反而应该选择进行一些“静功”锻炼,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自身体质进行一些相对较缓和的“动功”运动方式,如广播操、太极拳、瑜珈、韵律操等等。
调理脾胃
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否则,营养物质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甚至还会引起疾病。
精神调养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及时补水
运动后要多喝水,以保持上呼吸道粘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肿痛。若运动时出汗过多,可在开水中加少量食盐,可维持体内酸碱平衡,防止肌肉痉挛。
调理饮食
秋季气候干,空气温度低,汗液蒸发快,应多补充些水分以及水溶性维生素b和c,平时可多吃苹果和绿叶蔬菜,以助生津防燥,滋阴润肺。但秋天不应贪食瓜果,以防坏肚而损伤脾胃。也应少用葱、姜、蒜、韭菜及辣椒等温燥热食物,否则夏热未清,又生秋燥,易患温病热症。
秋季多补水可防秋燥
“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所以人常常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再秋季应该多补水,使身体减少干燥的危害。
秋天是收敛的季节,这时天气为燥气,所以我们到秋天的时候会觉得秋高气爽。在夏天我们的衣服会很潮湿,可一到秋天,衣服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干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燥气的收敛功能在发生作用。
对于人体也一样,秋天的干燥影响着人,它易伤人体津液,津液既耗,会出现燥象,我们常称为秋燥,会有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破裂等症状。而肺喜润而恶燥,在秋燥影响下,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响,也会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
秋燥是外感六婬的病因之一,在临床上分为“凉燥”、“温燥”二种类型。它们分别是:
凉燥: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温燥: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气而发病,是秋燥之偏于热者。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秋燥伤人,那么面对秋燥我们该怎么呢?当然,我们必须从补水保湿入手,多吃补水,多吃水果,适当吃点蜜,最重要的还饮食。
给身体补充水分
时值十月,暑气渐消,白天光照减少,昼夜温差变大,弥散在空气中的水蒸汽逐渐凝结成露水。再加上秋风一起,空气湿度就明显减少,所以人们会觉得天气非常干燥。因此,秋季需要补水,给身体,同时也给肌肤。
1.给身体补水。秋季要注意补水,可以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女乃等,以养阴润燥,补充水分,保持湿润。正常人一天摄入的水量大约在1200~2000毫升左右。
2.洗脸后尽快使用化妆水、面霜。化妆水有完成清洁程序和平衡皮肤酸碱质的双重功能,它能调节皮肤因洗脸而形成的微酸性现象,所以在洗脸后最好尽快使用化妆水补水,并且使用面霜锁水。
3.唇部补水。使用润唇膏在唇上厚厚涂上几层,然后用保鲜膜封闭唇部,同时将热毛巾敷在唇上20分钟左右,可拯救极干燥的双唇。
4.眼部补水。一般女性到了25岁就应该使用眼霜了,如果眼睛四周是在太干燥了,用眼膜来补充大量的水份和养份,可以迅速恢复肌肤的润泽度,每周1~2次的加强保养,可改善眼部皮肤干燥的状况。
多是新鲜水果
秋季大量上市的许多新鲜水果,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不仅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之功效,而且能治疗与肺有关的疾病,是秋季养生保健的最佳食品。我们常见的水果有:
梨。梨肉香甜可口,肥女敕多汁,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葡萄。葡萄营养丰富,酸甜可口,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阴除烦,捣汁加熟蜜浓煎收膏,开水冲服,治疗烦热口渴尤佳。经常食用,对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均有补益。葡萄制干后,铁和糖的含量相对增加,是儿童、妇女和体弱贫血者的滋补佳品。
大枣。能养胃和脾、益气生津,有润心肺、调营卫、滋脾土、补五脏、疗肠癖、治虚损等功效。中医常用其治疗小儿秋痢、妇女脏燥、肺虚咳嗽、烦闷不眠等症,是一味用途广泛的滋补良药。
石榴。石榴性温味甘酸,有生津液、止烦渴作用。凡津液不足、口燥咽干、烦渴不休者,可作食疗佳品。石榴捣汁或煎汤饮,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杀虫止痢,可治疗小儿疳积、久泻久痢等。
柑桔。性凉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润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热病后津液不足口渴、伤酒烦渴等症,榨汁或蜜煎,治疗肺热咳嗽尤佳。
甘蔗。蔗汁性平味甘,为解热、生津、润燥、滋养之佳品,能助脾和中、消痰镇咳、治噎止呕,有“天生复脉汤”之美称。中医常把其作清凉生津剂,用于治疗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大便燥结、高烧烦渴等症。
柿子。有润肺止咳、清热生津、化痰软坚之功效。鲜柿生食,对肺痨咳嗽虚热肺痿、咳嗽痰多、虚劳咯血等症有良效。红软熟柿,可治疗热病烦渴、口干唇烂、心中烦热、热痢等症。
百合。百合质地肥厚、甘美爽口,是营养丰富的滋补上品,功擅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对肺结核、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及各种秋燥病症有较好疗效。熟食或煎汤,可治疗肺痨久咳、咳唾痰血、干咳咽痛等症。
早盐水晚蜂蜜防秋燥
防秋燥有妙招,早上空月复喝一杯凉的盐水,晚上睡前喝一杯温的蜂蜜水。清水在体内流失比较快,因此尽管我们不停地喝水还总觉得口燥唇干,但如果捏一小撮食盐放入水里搅拌一下再饮用可以减慢水分流失。另外,蜂蜜有清热、补中、解毒、润燥等功用,经常食用对肺病、高血压、痔疮、动脉硬化、神经衰弱等有一定的预防和疗效。
经常洗澡
大风干燥、气温骤降、温差较大,很多慢性病也来“秋后算账”,新老疾病如“按住葫芦浮起了瓢”。通过洗澡来补充皮肤的水分,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洗不好也会“杀伤皮肤”。因此,合适的洗澡方式是,首先水温不宜过热;其次选择偏酸性的沐浴露,这都是为了避免刺激和伤害皮肤。最重要的是洗澡后立即全身涂抹润肤露,避免水分快速流失。
初秋时节四种易犯疾病的防治
夏天过去,秋天就来临了,这个时候,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等旧病容易复发。因此,医生提醒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四种疾病的预防:月复泻、呼吸道疾病、感冒、少儿手足口病。
夏末入秋或秋末入冬这种季节交替的时候,感冒和一些“老毛病”就会特别容易复发。以呼吸科为例,很多道医院去看病都是由于季节交替而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等旧病的复发才去的。那么,如何度过这个“多事之秋”呢?医生提醒,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以下四种疾病的预防,以免旧病复发。
月复泻疾病
秋季月复泻大多数是病毒污染所致,与一般饮食不洁引起的肠炎不同。经过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月复泻。
月复泻不是一种**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它同时可伴有呕吐、发热、月复痛、月复胀、黏液便、血便等症状。月复泻伴有发热、月复痛、呕吐等常提示急性感染;伴大便带血、贫血、消瘦等则需警惕肠癌;伴月复胀、食欲差等常需警惕肝癌;伴水样便则需警惕霍乱弧菌感染。
除此之外,月复泻还可直接引起月兑水、营养不良等,具体表现为皮肤干燥、眼球下陷、舌干燥、皮肤皱褶。
预防秋季月复泻主要是防止着凉,尤其是要防止疲劳后着凉,因为疲劳使身体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虚而入。同时,还应该加强饮食调理,针对月复泻病症的不同时期,饮食调理要注意:
1.发病初期,饮食应以能保证营养而又不加重胃肠道病变部位的损伤为原则,一般宜选择清淡流质饮食,如浓米汤、淡果汁和面汤等。
2.急性水泻期需要暂时禁食,月兑水过多者需要输液治疗。
3.缓解期排便次数减少后可进食少油的肉汤、牛女乃、豆浆、蛋花汤、蔬菜汁等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进食清淡、少油、少渣的半流质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