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志之季汉王朝 第三十三节 老当益壮(三)

作者 : 和睦的虫子

既然露了行藏,也就没必要遮遮掩掩的了,都是成了精的狐狸,玩什么聊斋乱世人心思变,你越霸气反而越发给人以安全感

“刘景升座谈客耳,不足以在此乱世之中保全荆襄九郡,吾主欲申大义于天下,只恨兵微将寡,正需要老将军这样的义勇之士鼎力相助,还望老将军以父母慎之地为念出山相助有吾主在一日,纵然舍了性命也要为荆州百姓免去刀兵之祸”hxm

“为了百姓,哈哈,好,就算你们在江夏和孙策打了一仗是为了百姓吧,可你敢说刘玄德就对这荆州没有非分之想?”

“天下乃百姓之天下,有德者居之刘景升若在太平时节,亦不失为一方良牧,可正如老将军所说,如今是什么岁月,与其把荆州百姓的命运交给刘表这样的庸才,还不如吾主这般周旋到底仁义这个东西,看起来虚无缥缈,但是若失了仁义,纵使得了九州之地,亦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退一步来说,如此乱世正是男儿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老将军难道无意于封侯拜将么?”

“封侯拜将?哈哈,和你比起来,老头子就不指望了”

“不对不对,甘罗十二拜相,冠军二十封侯,姜子牙八十隐渭水,百里奚七十尚躬耕英雄莫问出处,有志不在年高大丈夫只要得遇明主,何患年老年少乎?”

“哈哈,有道理,老头子说不过你就凭刘玄德有你这样的军师,也值得我老头子走一趟了十几年了,只怕是江湖上的年轻一辈已经忘了老夫当年的威风了,也好就拿江东鼠辈的头来祭老夫的金背大刀好了吾虽老,区区几个小贼还打发得了”黄忠一席话说得豪气纵横,五虎上将果然名不虚传,虎老雄风在,只怕江东此番要大大地吃一番苦头了

事先得了陆羽吩咐的刘磐见二人谈得差不多了,走上前来对黄忠道贺:“恭喜兄长了,似小弟这般武艺平庸之辈都能在刘皇叔帐下得以重用,以兄长的武艺,何愁没有施展的地方”

“荆州,好地方艾刘表,不行,是时候换个主人了刘备,应该比刘表强,这么多年了,还是头一次有人敢在长江上和孙策硬拼硬地干一仗,就冲这个,老头子佩服”

当晚,陆羽黄忠甘宁刘磐四人吃喝一番,交流交流感情,次日一早,黄忠点起千余人马径往容陵进发,攻击祖郎部将万演这几个县都是户口不满一万的小县,也养不起太多人马孙贲孙辅兄弟两个也就是趁着刘表腾不出手在这里逍宜一段时间,这下黄忠甘宁两员大将一到哪里还招架得赚只一日的功夫,容陵失陷,万演被黄忠取了首级,偏将败兵漏了过去向祖郎报信祖郎不敢去救容陵,只想着攸县空虚,便带人想来捡个便宜,早被甘宁等候多时,亦被取了首级紧接着,趁孙贲还没反应过来,黄忠甘宁分别围了酆陵茶陵,这两处都是城池低矮的小县城,孙贲兄弟如何不认识黄忠甘宁的威名,哪里还敢坐以待毙,拼了死命突围而出黄忠甘宁得了陆羽军令,也不穷追猛打,留他二人去向孙策报信,只管进了县城张榜安民荆南百姓多年未见朝廷威仪,陆羽特意将秩千石的镇东将军府司马的官服穿戴整齐,让四县百姓大饱眼福,就差没有派人收门票了陆军师很清楚,只有让这些天高皇帝远的人充分认识到皇权的威严,他们才会服从管理,要树德,先要立威,不然人家就会觉得你软弱可欺,说简单点就是先打一棒子再给个甜枣,这一招江湖上人人会用,偏偏就百试不爽,不过是人性使然罢了

却说孙策两个倒霉的堂兄弟,一路狂奔,到了夏口已是人困马乏,但是孙贲毕竟年长,知道事关重大,片刻不敢耽搁,找到父亲孙静说了事情始末孙静大吃一惊,这甘宁不过七八日的功夫居然跑到长沙大闹天宫,把孙策好不容易伸进长沙的几枚棋子打得落花流水,此番出征怎就如此处处不顺心呢?自从刘备一来,江东从此多事矣

这段时间,孙策在军中一面让水军恢复元气,一面反复思量陆羽的话,欲成大事者,必先固其根本,根基不稳,何谈征伐四方如今江东六郡尽在手中,难道真如陆羽所说,却是个处处埋着隐患,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么?江东士族手里的力量能否为自己所用?会不会引起父兄旧部的抵制呢?孙策想得深了,半天都不曾动弹,周瑜为了避嫌,无论孙策怎么问都三缄其口,孙策知道因为这次战败军中对周瑜已经颇有非议周瑜性傲,不屑辩解自己有心想做个解人,为周瑜分说几句,又怕当众落了周瑜的面子

唉,叹了一口气,孙策起身撑了个懒腰,走出帐外,就看见孙静孙贲父子匆匆而来,孙贲一脸尘土,狼狈非常

“怎么回事?”

“主公,甘宁突然过江,我军猝不及防,四县都已失陷了”

“知道了,你下去歇息吧”孙策摆摆手,让孙贲先行退下一旁的孙静张口欲言,孙策转身道:“叔父,召集众将,我们要撤兵了”

“诺,什么?要撤兵了?”孙静刚刚反应过来,孙策已经转身往回走了

“军师,孙策撤军了”接到哨探最近报告的刘磐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这几天陆羽把临时大本营设在了酆陵,并且让甘宁率锦帆军精锐前出到汨罗一带,占据了八百里洞庭湖水面,前扼武陵之咽喉,后控长沙之月复地孙策家学渊源,善于用兵,周瑜更是水战的大行家**中的传奇甘兴霸进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勾连长江水道,便可以神出鬼没防不胜防地随时骚扰孙策军的水路补给线,这对于家底相对薄弱的东吴来说是无法忍受的既然如此倒不如收缩兵力,集中力量坚守夏口大营,然后坐看刘备和蔡瑁明争暗斗

“嗯,我知道了,夏口还有多少东吴人马?”

“水寨之中约有五千之数,至于城中应该也不少于五千”

“那就是一万了,孙策用兵很高明啊想让我们和蔡杞虎相争,他在后面打黑枪?好吧,我就如他所愿好了来人,通知甘宁沿湘江进军长沙,再告诉黄老将军,明日出兵长沙,要他打先锋刘磐,立即派人过江,通知主公让他速来长沙”

打下长沙不过是时间问题,可这太守的人选就不是自己能决定了,更何况这是刘备军第一次在荆南的百姓面前露脸,收买人心那可是刘大耳的本命技能,这个工作陆军师就不搀和了这几年陆羽上蹿下跳,的确帮刘备攒下了不少家底,但是风头出得太多总归不是好事,孙策和周瑜之间尚且需要避嫌,更何况自己所以当沮授徐庶等大才纷纷加盟之后,陆羽也就抱着偷懒的态度把参谋部的日常工作全都交了出去,自己动动嘴皮子,其他三个人就得跑断腿

坐过办公室的人都有经验,凡是单位里整天在领导跟前转来转去的,不是红人就是能人,不是领导的左膀右臂就是领导的酒囊饭袋要是谁从上班到下班,一杯茶一份报,坐在位子上动也不动,那就是标准的坐冷板凳,要么就是整天埋首于案牍的刀笔小吏罢了所以有资格经常去找领导请示汇报,跑断腿也是幸福的啊

不过刘备身边细心的亲兵还是能发现几位军师风格上的差异,陆军师和其他各负其责的军师们不同,看上去他不怎么管事,可偏偏敢给主公分派任务,而主公好像还很高兴,任务越重越来劲若是陆羽听见这些小道消息,一定会嗤之以鼻领导也是人,也需要你投其所好,刘备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不像曹操那样酒色俱全,闲下来的时候顶多就是几个老兄弟喝喝酒吹吹牛,这个领导出身比较低微,偏偏有又像刘阿四和朱洪武那样心智过人,还濒着底层劳动人民和江湖侠客的一些优秀品质所以你不能全把他当领导看,要是每件事都指望刘备给你布置任务,那你就等着被炒鱿鱼吧这位领导属于创业型的人才,挂着董事长的头衔,干业务经理的活,所以刘备一生最缺的就是e型人才

所以陆羽越是给刘备分派任务,刘备越觉得这个军师水平高,任务越是艰巨,越是让刘备模不着头脑,越是说明军师在下一盘大棋,我看不懂没关系,能赢就行,实在赢不了,咱还可以跑嘛,只要人还在大不了从头再来嘛

其实曹操也是这个套路,后方的行政工作全都丢给荀彧荀攸等人,自己带着郭嘉程昱几个谋士东征西讨,只不过曹操的业务能力比刘备要强得多,又赶上东汉政府濒临破产,自己空手套白狼似得兼并了大部分国有资产,摇身一变从民族实业家成了垄断资本家对帝王制衡之术有所研究的读者可能会问,如此这般对庶务完全撒手的老板,就不怕手下出几个胡惟庸么?

刘邦朱元璋两位八辈贫农出身的天子对功臣大开杀戒,而地主阶级出身的刘秀李世民对待功臣的手法则相对要缓和的多,至于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那就是就是一代仁主啊所以后世史家大多把这种风格迥异的政治手腕归咎到他们的出身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上去,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显然不是仅此而已

刘邦的太子刘盈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炆都是幼年继位,而刘邦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岁数已经不小了,指望自己把大部分功臣熬死,应该不现实,既然如此,那就对不起了,我只能动刀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老职工比例太多都不是一件好事而刘秀采取的和亲政策,虽然看上去把几位开国功臣绑架到了东汉这架战车上去,但事实证明这是一把伤人伤己的双刃剑

至于李世民,第一他年纪很轻,玄武门的时候不过27岁,秦王府十八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大部分都比他要大十几二十岁,几乎就是两代人了小李同志参加革命早,接班表示毫无压力,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强,为唐帝国近一个世纪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观刘盈和朱允炆接班的时候,北方都有强敌,而内部诸侯王蠢蠢欲动,如果中央政府再出什么乱子,老子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就可能为他人做了嫁衣而这二位从小锦衣玉食长在深宫(刘盈小时候也吃了不少苦,不过当皇帝才16岁,也算长在深宫了)的富二代业务能力如何,只怕他们的老子和爷爷心里最清楚没有人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刻薄寡恩的千古骂名,但为了自己的子孙,那就在所不惜了,很多二世祖就是这样诞生的

回到刘备的身上,在乱世打江山创业,最为老板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是能紧紧地抓住枪杆子,曹操为何放心荀彧,是因为带兵打仗的都是他的兄弟刘备之所以充分放权让诸葛亮打理后方,是因为他知道任凭诸葛亮如何只手遮天,他也收买不动关张赵这样,管后勤的同志既能放开膀子大干特干,领导在外面拼搏也不会缩手缩脚反而是颠倒过来的东吴政权,带兵的周瑜的搞后勤的孙权猜忌他,搞后勤的孙权的带兵的周瑜废掉他,又是派人监视,又是带紧箍咒,最后干脆自己跳到前台,结果呢,合肥逍遥津两战,东吴元气大伤,把周瑜在赤壁之战捞回来的本钱输得干干净净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曾经对来向他汇报工作的人直截了当的说,不要找我,去找仲父(管仲)久而久之,就有三位小人打管仲的小报告,他们就是齐国大名鼎鼎三位佞臣:易牙开方竖刁他们对齐桓公说,现在您处理国家大事,出则呼仲父,入则呼仲父,这皇帝当得也太容易了吧久而久之,别人还以为齐国没有国君只有仲父了呢结果齐桓公哈哈大笑地说,你们知道什么,这当皇帝,说难那是难于登天,可说简单,那是手到擒来有了仲父,就简单,没有仲父就难我就是找到了我的仲父,才能算是个好国君啊

这说明什么,古代的明君他们把为国求贤相放在治国的第一要务,所以西汉时的丞相也叫相国而随着君主集权制的加强,宰相的数量越来越多,虽然有利于统治的稳固,但也加剧了官僚主义的内耗而历史上几个难得的盛世,不一定有明君,但必定是贤相云集,星光熠熠的

三个小人打小报告不成,反被管仲看透了本质管仲病重时,齐桓公去看望他,准备让他的好朋友鲍叔牙接替他当相国,但是管仲认为鲍叔牙性格太强,善恶过于分明,适合带兵(做司寇)但不适合为政三个小人得知,又去鲍叔牙面前搬弄是非,自取其辱鲍叔牙根本不为所动地说:“管仲这么说正合我意,说明他十分地了解我我这个人善恶分明,现在做司寇正合适,如果让我做了相国,哪里还有你们三个的容身之处”

后来齐桓公又向管仲举荐这三个小人,说他们对自己非常忠心管仲却一针见血地说道:“易牙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做成菜给您吃,这个连自己儿子都不爱护的人,难道会爱护您么?开方原本是卫国的太子,舍弃了千乘之国的待遇在齐国服侍您十五年,连父亲病逝都没回去一个连自己父亲都不孝顺的人,难道还能孝顺您么?他舍弃了千乘之国的待遇,说明所求甚大,您应该疏远他都来不及,怎么还能像我推荐他呢?”

齐桓公连碰两个钉子,急忙道:“竖刁为了给我选美女,不惜自宫来服侍我,难道还算不上忠诚么?”

“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护,舍弃了男女的大欲来服侍您,您认为他会爱护您的身体么?如果您为了齐国的安宁,请永远地驱逐这三个人我在的时候他们还不敢作恶,如果我死了,齐国一定会毁在他们手里”

齐桓公抹不开管仲的面子,只好驱逐了三个人但是三年之后又把他们找了回来,结果当齐桓公病重,易牙和竖刁作乱,把太子赶走,将齐桓公锁在深宫禁闭起来,不给他吃喝临死前,齐桓公用袖子遮住脸,仰天长叹:“如果人死而有知,我有什么脸面下去见仲父啊”齐桓公死后,五公子争权夺利,根本无人给齐桓公发丧,导致桓公的尸体在宫殿中停放了两个多月还无人收敛,尸体上的蛆都爬到了宫门外一代雄主,五霸之首居然落到这样一个悲惨的下超可见为君者,用人之道是多么重要

而作为丞相,管仲为什么说鲍叔牙不合适,是善恶分明不好么?当然不是,而是这样不利于团结同志人都有缺点,不可能个个是鲍叔牙一般的君子管仲评价他和鲍叔牙之间的友情:我最初的时候很贫困,曾经和鲍叔一起去做生意,分钱的时候多给自己留一点,鲍叔不认为是我贪心,他知道我很贫困母亲无人抚养;我曾经和鲍叔一起为共谋天下大事而使得我更加贫困,鲍叔不认为是我愚钝,而是我时运不济罢了;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罢免,鲍叔不认为是我无能,而是我没有遇到好的时机;我曾经三次随军作战而三次都偷跑,鲍叔不认为是我胆小怕死,他知道我有老母亲要赡养;公子纠集叛乱失败,召去之后顷刻被杀,我也被囚禁起来,受尽凌辱,鲍叔不认为我这样忍辱偷生是怕死,他是知道我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觉得丢脸,我不过是的的自己的功名不能为天下人所知所以说生我的人是我的父母,但是最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

如此看来,鲍叔牙不是君子么,正因为他是君子,所以不能容忍易牙竖刁这样的小人,而这样的小人没用么?有用,而且君主往往还离不开他所以不能一味地驱逐,而是要限制他们不能作恶管仲之所以不推荐鲍叔牙,就是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太了解对方了,而这就是一个贤相的必备条件——能识人

桓公问置吏于管仲,管仲曰:“辩察于辞,清洁于货,习人情,夷吾不如弦商,请立以为大理登降肃,以明礼待宾,臣不如隰朋,请立以为大行垦草创邑,辟地生粟,臣不如宁戚,请以为大田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请以为大司马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治齐,此五子足矣;将欲霸王,夷吾在此”

这段文字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在历史文献中重复一下,当然人名肯定不一样,但是内容大致相同,比如庞统就曾和东吴的几位才子们共论天下长短而管仲旗帜鲜明的分析了齐国的五位优秀人才:弦商善于体察人情,辨明真伪,应该让他负责刑名;隰朋善于待人接物,应该让他负责外交和礼仪;宁戚善于劝导人民开垦荒地努力生产,应该让他负责农业生产;公子成父善于率领三军作战,使将士们视死如归,应该让他做大将军;东郭牙能够犯颜极谏,可以让他做谏臣在这些方面我都不如他们,治理齐国用这五个人就够了,但是如果国君您要称王称霸,管夷吾在此,非我莫属

下面的例子更能说明李世民为什么是中国最著名的贤君,他有一天要长孙无忌等几个心月复大臣评论自己的优缺点,长孙无忌哪里敢往这个坑里跳,就拍了李世民一通马屁李世民笑着说:“我让你说缺点,你却只说优点,这不是奉承我么?”然后他就当着众人的面点评了几位重臣:长孙无忌善于精心谋划,反应迅速,对答如流,就是古人也没有能比得上他的人但是领兵打仗和治理国家恐怕不是他的长处高士廉知识丰富,思维敏捷,遇到困难,也不改变自己的立超做官不搞宗派,所缺少的是不能大胆提出意见唐俭说话爽快,善解人意,愿意喝酒,敢于讲话,为我服务三年,却没有一句话是议论国家兴亡的大事的杨师道性格纯朴善良,自然没有过错,然而性格实在怯懦,办不了什么大事,什么时候都不能指望他出力起作用岑文本的本性诚朴宽厚,写文章的长处是善于引经据典,道理论述得明白刘洎的性格最坚贞,说话大多涉及到利益关系,但是其意图,如果是答应朋友的,他一定想办法办成,也不应该提倡马周处理事物敏捷,性格很忠诚正直至于识别评价人物的本领,直爽地说,我比你们都强褚遂良学问稍好一点,性格也很坚强正直,非匙近依附于我,就像飞鸟如果靠近人,自然应该爱护

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高明的用人之道和非吃信的识人水平,正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长孙无忌虽然是心月复,更是连襟,但他有才我就不避嫌疑重用他,可是他不懂军事,我就不让他参与作战计划高士廉是长辈,这个人品格很好,不拉帮结派但是好人主义严重,也不敢得罪人,那就让他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唐俭虽然很够朋友,讲义气,但是没什么本事,只能让他去跑跑腿,搞搞外交杨师道性格懦弱,缓急之间不能指望,那就让他去埋头做学问岑文本善于引经据典就让他负责起草文件,刘洎虽然坚贞不二,但他太重义气,有时候容易因私废公马周处事机敏,虽然可以重用,但他个性过于刚直,可以做副手,不能独当一面褚遂良学问很好,性格也很坚强正直,但却没有做事的能力,可以让他去教导太子,把他树立成榜样,让其他人的贤人也能亲近于我至于识人用人,那就不好意思了,你们比我还差得远

后来李世民大概觉得没讲过瘾,又把相同的问题拿去问大臣王圭有一次李世民请客的时候问王圭:“江湖传言您善于识别鉴定人才的优点和缺点,尤其擅长发表议论,从房玄龄开始,你逐个评价一下再说一说你自己同他们相比较谁更好一点,怎么样?”

结果李世民大开眼界,终于遇到一个比他还能讲的人,王圭毫不客气地道:“勤勤恳恳地为国家服务,能做到的就不遗余力地去做,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兼备,出朝能当将军,入朝可以作宰相,我不如李靖陈述奏报得详细明白,将皇帝的命令向下宣告,将下面的意见向皇帝报告,我不如温彦博处理复杂繁琐的事物,我不如戴胄直言规劝,及时指出皇帝的失误,我不如魏征至于揭发批评丑恶行为,提倡表扬善良正义的事物,我同各位比较也稍胜一筹”

王圭说得鞭辟入里,李世民和在座的诸位大臣也都表示赞同,为什么?因为李世民也是用人高手,王圭说得这些人都被李世民恰如其分地安排在了合适的位置上,王圭不露声色地拍了李世民的马屁,你说大家能不说好么?

所以当皇帝就要能用人,当丞相就要能用人,诸葛亮用了马谡,失了街亭才知道刘备识人之明,这就是皇帝和宰相的区别汉文帝时,文帝问丞相周勃,全国的刑事案件有几何,周勃不能答,又问全国岁入多少,周勃又不能答文帝大怒,借机发作欲将功高震主的周勃治罪为了表明自己大公无私,文帝又去问副丞相陈平陈平说,问案件多寡可以找廷尉,问岁入多少,可以找治粟内史文帝这下傻眼了,敢情你这个丞相就是个不管事的摆设啊陈平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一段名言,成了中国历代宰相们的座右铭:“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嘛意思?做宰相的,就要上顺天时,下合民心,对外震慑敌对分子和各地诸侯,对内安抚百姓,然后使九卿们各司其职就可以了所以汉武帝时的丞相丙吉有一次外出在路上看见两个人斗殴而死,竟然扬长而去,根本不过问后来看见一头耕牛在田间气喘不止,汗流浃背,居然亲自下车过问是宰相们重视牲口而轻视人命么?不,按照上面的理论,刑事案件归廷尉管,廷尉不管,宰相才可以去罢免他,不能自己越俎代庖而耕判未耕地便气喘不止,这就可能会耽误农时,而百姓收成不好,就会造成动乱,这才是宰相的本职工作所以亲民影帝不是不务正业,只不过现在的人看作秀看得太多,有点神经过敏罢了,又或者,现在的老百姓早就把儒家思想的精髓抛之脑后呢?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新三国志之季汉王朝最新章节 | 新三国志之季汉王朝全文阅读 | 新三国志之季汉王朝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