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不当初 追讨军饷

作者 : 雨中阑珊

京都既是大齐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城区范围分为宫城、皇城和外卫城三部分。宫城,亦即皇宫大内,是宫殿区。皇城是大齐吏部、户部、刑部、兵部等中央行政部门衙署所在地。外卫城则是京都百姓和朝廷官员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宽广的朱雀大街,把京都城分为东西两半,东城和西城各有一个较为集中的商业区。

京都的格局大致如下:南北向的大道四条,东西向的大道四条,这些道路相互交错成十字或丁字形,共分为二十六段,也称为二十六街。每条大道分成三股,中间是御道,两边用桐树、栗树等行道树隔开,专门供皇帝和大臣通行。

临近皇宫的边上,左右两侧各有一片整齐的建筑群。户部、吏部、礼部等部门衙署坐落在右边的“崇政坊”。兵部、刑部等部门衙署则坐落在“崇德坊”。

户部是掌管大齐全国钱粮的重要部门,衙署所在地在“崇政坊”的2号院。北面与它一墙之隔的是吏部衙署;南面隔着条窄窄的夹道与则是礼部衙署。对面是兵部、钦天监。

每个月的月中,即十五这一天,是京都各衙署到户部报账,送交账册审核,领取各项拨付银款的法定时间。

齐昊四年四月十五日卯时,白色的传单像雪花一样飘洒在京都的每一个大街小巷。尤其是太学、翰林院和京都各衙署附近更是拾之不尽。天色熹微,晨起的读书人与百姓们纷纷从地上拣起这种陌生的纸片,一看之下大惊失色。

有的白色纸片上这样写的,“…………自去年七月起至今年四月,户部一直无故扣留北疆军的军饷和粮饷。整整九个月,北疆军全军上下没有拿到一分银子。如此下去,让北疆军将士们如何养家糊口?如何去保家卫国?如何去抗击匈奴的入侵?”

也有的白色纸片上写着,“扣留的北疆军军饷究竟去了何处?朝廷拨发的赈灾银两究竟是被何人贪污?”

“大理寺少卿杨云山是被何人所害?他究竟触动了谁的利益?”

……………………………………………………………………………………

这是大齐这片土地上,第一次出现传单战。当局者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竟然束手无策。因为大齐现存的律令中,尚无一条涉及此类事件。

流言这种东西不需要翅膀也会飞,不需要空气也能呼吸。不过短短的两个时辰,传单上的内容就已传遍了京都的大街小巷。人们出门时常常会互望一眼。那眼中不再是表达着,“您吃了吗?”的意思。而是说“……您看了吗?”

辰时正,当京都各衙署官员走进户部衙署大门时,再次被眼前的一幕给震撼了:整个户部衙署浩劫深陷,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子酸臭,令人忍不住作呕。♀不知从哪里来的一大帮子又脏又臭的叫花子占据了户部衙署,填满了衙署里所有的空间。几乎每间屋子里,都或多或少的有两名以上叫花子。他们嘴里还不住的喊道,“我们要吃饭,我们要粮饷……。”

户部尚书柳同声这些日子一直在家养病,由其心月复亲信户部侍郎李文彪主理户部的日常事务。李文彪发现事情不对,便想差人去柳府给柳尚书送信。可惜他被“叫花子”的头领——陆树德(北疆军,宁远将军)给缠住了,一步也动弹不了。

其实,他这会儿就是派人去了柳府,估计那柳同声也没什么心思搭理他。据说,昨儿深夜,有人潜进了柳府后院,钻进了柳少爷的屋子。不但从头到尾,剃光了柳少爷全身的毛发。还给他下了毒药,全身无力瘫软在床上。柳府上下已是乱成了一锅粥。

几位来户部办差的朝中官员,上前盘问了几个叫花子,弄明白了事情缘由:原来这些衣衫褴褛之人并不是真正的乞丐,而是来京都催讨军饷的北疆军士。

谈及遭遇,他们竟嚎啕大哭起来,“身无分文,只能来这户部衙署混口饭吃。希望大人们能体谅小的难处,早日将粮饷拨发下来……。”

听得这般说法,大部分朝中官员都对他们的处境深表同情。有的人甚至掏出身上的银两,悄悄的递与那些军士。出人意料的是,所有的“叫花子”都拒绝了善心人的好意,“谢谢各位大人的怜悯。小的们并不是叫花子,只是想讨还一个公道,索取自己应得的部分,维护自己的权益。”

朝中文武百官,真正站在户部尚书柳同声一方,认同他的做法,人数并不多。很多人对他那种雁过拔毛的行为,私下里都感到愤恨。只不过碍于他的权势,不敢公开反对他,但是私下里的议论还是少不了的。

可是,这一次柳同声的做法引起了公愤。不少官员为北疆军的困境抱不平,“扣留北疆军的军饷长达九个月之久,这种做法未免有些太过分了。一个弄不好,将会引发兵变。给国家带来灾祸,造成国家政局不稳。”

户部侍郎李文彪原以为北疆军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鲁莽汉子,最多闹了几个时辰也就算了。因此他吩咐自己的属下,暂且忍耐一下,熬过几个时辰。日后再好好收拾他们。

李文彪算盘打的很好,却不想事情发展出乎他的预料。被他算计过不少次的陆树德,居然一下子变得聪明起来。理由有二:

其一,陆树德等人天天纠缠着李文彪,却从来不与他发生肢体碰触。即使不小心碰倒了,第一个倒在地上,大喊大叫之人必定是陆树德一方。如此一来,李文彪即使想算计对方,也无计可施。反倒是给自己招惹了不少旁观者的指责,“…嗜钱如命,搜刮敲诈。专门欺负人……。”

其二,自四月十五日辰时初起,陆树德带着五个军士一直寸步不离的跟着李文彪。♀李文彪去衙署,他们跟着去衙署;李文彪回府,他们跟着李文彪回府。李文彪用膳,他们居然也毫不客气的坐下就吃。让李家人顿时倒了胃口。——你想呀,几个衣衫褴褛,浑身又脏又臭的“叫花子”坐在饭桌前,谁还吃的下去东西?

李文彪起初还想呀,“我晚上进内院睡觉,你们总不能跟着去了吧?”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北疆军出来的人,什么礼教也不讲究。居然紧跟在他身后一起去了后院。结果是差点吓坏了李文彪的小妾……。

那个几天,不只是李府上下怨声载道,就是户部衙署的那些官员们也大叫吃不消。空气中漂浮的那股子又脏又臭的熏人气味。有几个人愿意闻的?

李文彪坚持到了四月十九日申时,终于不得不宣告缴械投降。——签署了北疆军当年的军饷调拨文书,以及补足北疆军去年扣发的六个月军饷的调拨文书。

将调拨军饷的文书摔给陆树德后,李文彪咬牙切齿地问道,“究竟是谁给你出的这个损招?”

陆树德哈哈大笑道,“甭管是什么招,只要对付你管用就行!”

抓紧时间办理完军饷调拨的所有手续,陆树德才大大的松了一口气。仰天大吼一声,“兄弟们有救了!”眼角泪珠闪闪。

………………………………………………………………………………

军权赛得过天仙美人儿的脸蛋,谁都想模上一模,而军需却是美人儿肚子里头来路不明的麻烦,大家都避之不及,有多远离多远。

靖国大将军萧垒昰所辖的北疆军,20万军士,自去年七月——今年四月,九个多月没领到一分军饷。户部不但迟迟扣留不发,就连扣留不发的缘由也懒得告知。萧垒昰一再的上书请求粮饷,却石沉大海一去不回。

而就在这九个多月里,匈奴多次派兵入侵大齐边境。兵逼边城近三个月。一连五次攻城,都被萧垒昰领兵击退。萧垒昰的英勇善战,灭了匈奴三万铁骑,令匈奴君臣闻风丧胆。匈奴号称天下无敌的大将屯乌屠,也死在萧垒昰的剑下,头颅挂在边城城头上示众三日。匈奴单于见势不妙,只得带着剩余的人马,灰溜溜地滚回老家去了。

尽管如此,朝廷应该拨发的粮饷还是迟迟不见。军需一天天吃紧,现在连吃饭、穿衣都成了问题。萧垒昰绞尽脑汁,想了不少法子,才勉力支撑了几个月,如今已是举步难艰。萧垒昰十万火急的向户部催求粮饷的公文,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若是粮饷再迟迟不继,军心将乱,必将生变。

冀州归来,萧垒昰一方面抽调部分属下开辟荒地,招聘军中能人承包种植农作物和蔬菜。命人种植紫花苜蓿,军中养殖发展养羊、鸡、鸭等家畜家禽饲养业。另外一方面他秘密抽调亲信下属,乔装打扮成强盗,深夜至一些贪官污吏家中讨要金银财宝,抢劫粮食。♀用以军费开支,想法设法度过眼前的难关。

但这些举措,都只是杯水车薪,只能暂时缓和军需危机状况,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军队的军饷问题。因此,没等今年的元宵节过完,萧垒昰便命得力属下陆树德(宁远将军)、封玉文(谋士、参将)、高雍(军需参将)、刘承恩(别将)、以及军士四十人,携带催求粮饷的奏章,赴京都讨取粮饷。

大齐的军队组织分为卒、所两级,每10人编为一“卒”,由“卒长”指挥。每10卒编为一’“都”,由“都头”指挥。5都,亦即500人可组编为一个“营”,由指挥使负责。指挥使又称之为“别将”(七品)。10营,亦即5000人组编为一个“军”,负责人称“军主”,或称之为“统军”(从六品)。统军上面还有参将(正六品)、游击将军(从五品)、宁远将军(正五品)、宣威将军(四品)、忠武将军(三品)、辅国将军(二品)、靖国大将军(从一品)。

宁远将军陆树德今年三十,身材不高,瘦削的脸颊,黎黑的面庞上一双眼睛极是凌厉。他出身寒门。幼时家中贫寒,父母无力养活他们几个兄弟。便将他与弟弟送与族人门下养育。陆树德十五岁投身北疆军,一直在萧垒昰麾下效力,深得萧垒昰信任。

谋士参将封玉文、军需参将高雍虽出身京都士族,但俱是家中不得宠的庶子。其家族也不是京都历代官宦人家。因此,在朝中并无什么有权势的亲朋好友。

陆树德等人到达京都后,用了不少心思,也动了不少脑子,四处打探消息,花费了不少银两,好不容易才托了关系走了门子。买通了宫中一内侍,将大将军萧垒昰的呈文传递进宫,呈于昊帝齐仲煌的案头。此时已是过了一个多月。

昊帝齐仲煌见了大将军萧垒昰要求拨发军饷的奏章,倒是一点没耽搁,立马大笔一挥,在奏章上写了御批,“着户部从速办理。”

二月十八日,封玉文和陆树德满心喜悦,兴冲冲地拿着皇帝御批的批文去户部办理军饷调拨手续。负责办理拨发粮饷的户部官员名为李文彪,户部侍郎。李侍郎看了批文后,态度倒是很好,也没说不给。只是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后日,这一推就又过了好些日子。

进入四月,眼看着驻守淮南、襄阳、西武等地的军队领了新一年的军饷,相继离开京都返回驻地。而自己所属的北疆军却连去年的军饷都未补齐。陆树德气上心头,再也压抑不住怒火,带着手下数十名军士将李侍郎堵住,与他发生了剧烈争执。

户部尚书柳同声借机发难,联合朝中一些大臣上书弹劾靖国大将军萧垒昰治军不力,辖下不严。纵容部属不守朝廷法度,殴打朝廷命官。要求皇上严惩闹事之人。

为息事宁人,皇帝最后还是处罚了陆树德等闹事之人。一是命他们拿出一笔银两为李侍郎请医买药。二是勒令陆树德为首的十二人,必须驿馆中反省半个月,未得许可不得踏出驿馆半步。违令者将加重处罚。

如此一来,原本就寥剩无几的银两被李侍郎讹诈去了一大半。这对于陆树德等人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四月十二日,在外一直奔波劳累的参将封玉文不慎感染风寒。请了大夫按着方子吃了两天,不但未见好转,反而高热难退,沉迷不醒。一干众人顿时慌了手脚,一时间不知所措。无言的忧虑焦躁笼罩在所有北疆军赴京都追讨军饷之人的心头。

驿馆的小吏见状,心有不忍。趁监视之人不注意,悄悄地指点他们,“快让人去城南济民堂,请谭大夫来诊治……。”

陆树德闻言立即行动,一面急吼吼地命人速去城南济民堂请人,一面唤高雍拿银子使。

刘承恩自告奋勇,“末将腿跑的快,让末将去请。”他上次没有参与闹事,不在被勒令反省之人中。

军需官高雍慌得嘴唇直抖,声音发哽道,“……下官这儿已无银两。这两日膳食所用银两,还是封大哥拿了自己的玉佩换的。”

“啊?怎么会是这样?……都是我不好,要是我不去闹事,也不至于被那姓李的讹诈……。我真是愧对大将军的嘱托……。”一想到由于自己的鲁莽,给大家伙带来的麻烦。陆树德恨不得一头撞死。本想着此番前来京都,能顺顺利利的领了军饷,尽快返回边城,却不想遇到这般多的事,不但军饷的毛都没模到边。还惹了麻烦,得罪了李侍郎。

这时候陆树德心中连杀李侍郎的心都有了,一时间他的脸色也变得铁青。刘承恩情急之下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要不找人借些银两,且渡过难关再说……”

高雍冷笑着打断了刘承恩的话,“刘别将以为这个法子我们没有想到吗?封大人与我这些日子几乎将京都城都跑了个遍,能说上话的人都去求过。可人家一听说是咱们是北疆军的,二话没说便拒绝了。刘别将若是在京都有什么贵人认识,不妨去试一试。”

刘承恩听出了他话里的嘲讽之意,心生怒气,但事态紧急,他又深知高雍的忸怩酸味的文人脾气,便不和他计较,继续好言道,“天无绝人之路,也许真有什么贵人也说不定。去年闹粮荒,不就遇上了冀州杨公子……。杨公子……,对了,我怎么没有想起他呢!”

说到这里,刘承恩眼睛一亮,象突然想到了什么似的,“哎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去‘锦绣人家’呢?若是早想到了,说不定大家伙现在也不用在这儿发愁。”

他的话音刚起,高雍就很凌厉地瞪了他一眼,“从前怎么没听你说起?”来京都的时日不短,高雍从未听人说起,刘承恩在京都有什么相识的故旧友人。这些日子自己和封大人忙前忙后,也没听他吐露半个字。想不到山穷水尽之时,他居然冒出头来。这小子究竟想干什么?显摆他有能耐吗?

高雍的目光变得如刀锋一般锐利起来,眼睛瞬也不瞬地盯着刘承恩,“快说说看,究竟是哪位贵人?官居何职?”

陆树德闻言稍微松了口气,但心头的忧虑未消。他转头看着刘承恩问道,“想到什么法子?”

刘承恩轻轻地问了一句,“大人可还记得冀州杨公子?”

“杨公子?我当然记得。”陆树德脸上神情一变,酷厉的线条慢慢缓和下来,“只是这事和他有什么关系?难不成你说的贵人就是他?”

刘承恩用力的点点头,“末将刚才突然想起,去年在冀州时,曾听得娘亲和妹子提起,公子在冀州之外的几处也开设了“锦绣人家”分号。其中京都的“锦绣人家”生意最红火。”

陆树德目露惊讶之色,用一种不相信、非常诧异地语气说道,“你想去杨公子的商铺借银子?”

刘承恩自信地说道,“末将的娘亲是杨公子的乳娘,在杨家多少有点体面。凭着娘亲的脸面,向商号借点银子渡过难关,应该问题不大。”

高雍有些烦燥的皱了皱眉,“我看这事还是要好好商议一下才行。也许杨公子看在刘嬷嬷的面子上会借些银子给我们。可他究竟能借多少给我们呢?再者他毕竟是个无权无势的商人,是否敢为我们得罪朝中那些权臣?”

陆树德自是知道大将军对杨公子是何等重视。若是因为自己办事不利,牵累了杨公子,只怕大将军第一个不会饶了自己。他深深地看了刘承恩一眼,有些犹豫,“高大人说的也有几分道理。连累了杨公子可不怎么好…”

一时间,屋子里陷入了一片死寂中。片刻之后,刘承恩说道,“末将以冀州杨家人的身份去商铺借钱,这样即使出了事情也不至于连累他们。”不等陆树德答复,他一面月兑□上的军服换上便服,一面说道,“大人,顾不得那许多事了。若是再不想法借到银子,请谭大夫来诊治。只怕封大人身子会受不了……。”

去年的冀州之行,带给刘承恩不小的震撼。杨公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一下子高大了很多。“公子是个有本事之人。若是公子在京都,说不定能帮我们出个主意…”

刘承恩换好衣服走出驿馆大门,迎面撞上驿馆的小吏老董。老董抬头见是刘承恩,脸色缓和了下来,出声问道,“大人,你这是打算去哪里?”

刘承恩感激地看了他一眼,客气地问道,“董大叔,你可知道京都是否有家绣坊,叫‘锦绣人家’……”

老董不等他把话说完,就笑着答道,“大人若是问其他商铺,小的不一定答的上来。这‘锦绣人家’嘛,小的倒是熟悉的很。小的媳妇、女儿都在铺子里干活。只要你手脚快,干活利落。拿的工钱可不少……。大人问这个可是想买些绣件带回家去送人?”

谈及“锦绣人家”,老董的话篓子彷佛一下子给打开了,他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直到被刘承恩打断,“大叔,你知道那铺子在什么地方?我想……”

老董听说刘承恩与商铺的主子相识,变得更是殷勤起来,“大人稍等,那铺子在朱雀大街。离这儿可不近,待小的去赶了(色色小说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悔不当初最新章节 | 悔不当初全文阅读 | 悔不当初全集阅读